這本書的成書過程是上帝醫治我與我自己反思的旅程,也是改變的開始。我從「病人視角」出發寫下了「在權柄關係中受傷」的心路歷程。然而,因著這段過程也讓我發現「如果沒有平安的內心便無法創造平安的世界」,若把想改變環境的精力集中於「改變自己」,環境就比較可能因為我們的改變而產生新契機,所以,如果想要轉化世界,可能最容易開始的第一步就是轉化自己吧!
★史丹佛大學師生公認為「最會溝通」的講師,TED影片破3400萬觀看! ★一般說話書,教你怎麼開口說話,麥特教你,被問話時,不怯場、不慌亂又能脫穎而出的即興應對力! ★簡單6步驟,迅速思考,機智回應!即興演說、與人閒聊、商業提案、面試,甚至社群媒體發文……任何需要說話的場合,都能展現出高...
親子、夫妻、婆媳、師生、團隊,該如何「好好說話」? 賴佩霞沉潛多年最新作品 名人藝人熱推!
詐騙常在你的「信以為真」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作者新作 ** **揭發騙局背後的心理操弄 ** 本書兩位作者均為權威心理學家,他們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世界著名的金融詐騙事件,與神不知鬼不覺的各式騙局,探索人類大腦容易受騙的一面,提升我們的防詐騙雷達,洞悉騙子的伎倆。
99%的人際關係,都和溝通有關! 職場、家庭、談判、衝突, 化險為夷,為自己創造機會的38個溝通練習 ──公關教母丁菱娟的說話課,陪你一起好好說話──
「我這輩子的希望都在你身上了……」 「爸媽難道會害你嗎?」 「你敢離開,我就跳下去。」 明明是最愛的家人、伴侶,與信任的朋友、同事, 但為什麼我們卻總是感到委屈、想逃? 你未曾覺察的「情緒勒索」,正在你的日常裡,一步步逼你就範。
本身作者貝塞爾‧范德寇為精神科醫生,也是研究創傷的先驅。他結合了最近幾十年心理創傷領域的驚人進展及三十多年治療創傷患者的臨床經驗,提出對於創傷的全新理解。我們得以從神經科學的角度,看清創傷是如何重塑我們的大腦——正常的記憶處理歷程因過大的威脅而崩解,時間凍結了,危險彷彿永遠不會結束。於是杏仁核隨時發...
善良,是一種選擇 但善良不該等同妥協或吃虧 缺乏標準的善良 會為難自己,又慣縱了他人 就因為你很善良,底線應該更高 你當善良,且有力量 ★甫一上市,狂銷150,000冊 ★中國「當當網」心理勵志暢銷榜NO.1 ★網路好評不斷,突破15,000則 戳中13億人內心痛點的人...
你與伴侶相處時,常害怕自己說錯話、常覺得自己不管說什麼都會引發對方令人錯愕的回應嗎? 如果是,你可能正處於長期的敵意語言暴力之下。這種暴力不必動手動腳,卻能在受害者心裡留下深深的傷害。 本書幫助你有效面對敵意語言,重拾生活的自主權,不再自我懷疑,不再擔心「失去對方的愛」,因為你找回了自己。
*世界出版史上僅次於《聖經》的長銷經典,出版逾80年,暢銷超過1500萬冊! *社交心理、人際溝通與成功學的必讀聖經! *股神巴菲特從二十歲起就奉為人生圭臬的案頭書!
人在江湖飄,難免要尬聊。 打造再尷尬都能聊出一朵花的體質, 讓初次見面的人聽你、上司和客戶挺你、 公公婆婆/岳父岳母/七大姑八大姨滿意你!
華語世界風行近三十年長銷書《過猶不及》全新增訂譯本, 新添數位時代與界線, 幫助讀者逃離以愛為名的迷思牢籠,展現自我、健康成長。 界線模糊,就會讓人無法誠實表達、自由決定,勇敢去愛。
★國內第一本精彩詳述依附理論與伴侶諮商實務的專書★ 2種依附模式 × 4大關係衝突難題 × 7個擺脫惡性循環的方法 面對關係的不愉快.修復感情的裂痕.看見互動背後的重要線索 ★ 試閱心得贈獎活動 ★ *活動時間:即日起~7/27(四) *活動方式:活動期間內,下載本書試讀本...
當數位智慧碰上人生智慧 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想聽? 在世代關係撕裂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如何讓我們不再對上一代視而不見,對下一代充滿偏見? 子駿牧師用非常幽默的口吻、一些容易懂的例證,探討「為什麼我們總是不想聽?」 世代課題必看的經典好書,讓我們一起【將父母的心轉向兒女,使兒女的心也轉向父親】 讓兩代之間可...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情緒上的困擾,憂慮、沮喪、恐慌、孤單、罪惡感⋯⋯,這些痛苦的根源通常埋藏於我們做孩子所學到、延用至今的行為模式中。由於不良的養育或童年創傷,我們邁向成熟的腳步是緩慢的或甚至是完全停止的。 本書明白地指出人們的這些掙扎在聖經裡有解決之道,幫助我們學習建立親密關係,與神與人的關係上有...
一方想要凡事都依自己的方式,卻因此犧牲掉另一方的利益。 這種雙方力量的較勁,就是一種「情緒勒索」。 調整與摯愛之人緊張、有害的關係,從勇敢斬斷勒索、走出情緒的迷霧開始。 ★暢銷20年、全世界都在讀的心理經典★ ★領先全球提出「情緒勒索」概念,全面且平衡探討勒索者與受制者的心理、手...
「收訊不好」對現代人來說實在是痛不欲生的事情,走到哪裡都沒訊號,我們能忍受多久? 當我們跟人在一起一段時間,不但沒有彼此幫助還要彼此忍受,我們能撐多久? 你目前的親密關係是否收訊不良? 你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用40天的時間,去認識真正的自己、學習建立親密關係、懂得與人有界線,並且不再作孩子嗎?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情緒上的困擾,憂慮、沮喪、恐慌、孤單、罪惡感⋯⋯,這些痛苦的根源通常埋藏於我們做孩子所學到、延用至今的行為模式中。由於不良的養育或童年創傷,我們邁向成熟的腳步是緩慢的或甚至是完全停止的。 本書明白地指出人們的這些掙扎在聖經裡有解決之道,幫助我們學習建立親密關係,與神與人的關係上有...
~麻省理工最重要的溝通課~ 拜倫教育基金潛心15年研究成果, 如何越過「遭人誤解」、「防衛」、「沉默」、「對立」等潛在風險, 以有效溝通打破對立僵局?
【作者簡介】
作者在學生時期活躍於學生自治圈,曾經擔任臺灣師範大學學生會長、臺灣師範大學校長遴選委員、教育部學生自治暨公民教育實踐政策諮詢小組召集人,參與大專校院學生自治組織評鑑設計、負責數屆全國學生自治研討會規劃與籌備,著有「踏入學生自治的世界」一書並獲選為大專優秀青年。
認識耶穌之後開始在教會服事,參與牧養與輔導工作,之後接觸了內在醫治的課程、培訓與服事。本書出版時,作者是美國雷汀伯特利教會──毫無隱藏事工臺灣地區代表,負責婚姻與親密關係的事工,他勇於突破、真誠、真實、知性的特質以及對社會環境的關懷,使他的文章經常引發人的感觸、思考與回響。
【自序】
國中以前的我雖然開始懂得反思卻仍然懵懂,主要精力都花在玩樂、做白日夢、應付課業、躲避老師與父母的棍子,只要今天上學沒考試也沒挨打,對我而言那就是幸福。高中時期因為參與扶輪社一年的交換學生計畫而去了德國,回來之後變得更有自己的想法,開始加入學校班聯會、擔任學權組組長,展開了我與學校「對話」的旅程。大學時期擔任學校的學生會長、成為當時教育部訓委會的諮詢委員以及臺灣師範大學的校長遴選委員,一路上為學生爭取權益、代表學生參與大學自治,後來還寫了《踏入學生自治的世界》這本書。人生幾乎有一半的時間都投入在學生自治工作,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我有如此動力、願意花費這麼多的精力投入在公共事務裡呢──是因為世界大同的理想?還是許多難以忘懷的傷害?事後想想,應該兩者皆是!二零一四年,台灣爆發太陽花學運,青年與社運團體佔領立法院並且試圖攻佔行政院。凱達格蘭大道上數十萬人遊行結束後,抗議者有組織地在青島東路上搭起棚架輪流上台發言準備長期抗戰,群眾則是零散地在街道上或坐或站,多數人的神情看來相當疲憊,當我走過那裡看見這些情景,內心突然有一股極深的悲痛湧上心頭,而我決定相信耶穌也是在那一年。
上帝造訪我的生命是個非常特別的機遇──祂是如此真實、令人難以抗拒。於是在經過百般掙扎後,我成為基督徒開始了穩定的教會生活,然而在教會裡卻有許多讓我感到不適應的文化,記得第一次參加教會主日時,最讓我驚訝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沒有人舉手問問題」──難道大家都聽懂了嗎?對於牧師在台上的講道內容,大家都沒有別的想法嗎?
現在回想,若沒有上帝的恩典,我想我大概無法熬過那段適應教會文化的日子。在教會文化裡非常強調「某一種順服」的概念,有時候甚至會讓人有一種「如果自己和牧師的想法不同,就是一種錯誤」的感覺,特別若又公開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似乎就是所謂的悖逆,於是我開始感受到在教會「某些強調順服權柄的文化」下,似乎會讓因威權而受傷的人難以從傷害中得著恢復(我就是其中的一例),但是聖經說:「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翰一書四:18)。聖經中也記載了亞伯拉罕、摩西分別與上帝的互動──在面對全能的上帝時,他們既全然順服也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奇妙的是上帝還同意了他們的看法。所以我想,也許上帝眼裡的「順服」是與我當時在教會中所感受到的是有些不同的;同樣的,若沒有上帝的恩典,我也不會看見自己在成為權柄時的樣子──信主以前,我不太認為自己的領導風格有什麼問題,然而在信主之後,我才發現自己的領導風格真是慘不忍睹!作為一位基督徒領袖,本該在領導過程中展現上帝的形象、成為如同耶穌般的僕人領袖,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境下,我急躁易怒的性格卻正好與上帝慈愛的特質相反。坦白說,每次在情緒失控後我都很痛苦,因為我不想這樣卻又做不到,於是便開始思考:我到底怎麼了?又該如何成為一位符合上帝心意的領袖?
這本書的成書過程是上帝醫治我與我自己反思的旅程。在信主不久之後,我開始意識到自己與昔日權柄間的衝突與傷害是如此深刻地在影響著我自己,然而也在尋求協助的過程裡,我發現基督教信仰中關於「權柄」的教導多數都是在傳達「順服權柄」的方法,比較少提到「從權柄傷害中得著醫治」的處方,於是當我和許多基督徒朋友談到出版計畫時,有很多人很興奮、期待教會界能有探討這樣主題的書;有一些人則是覺得我在挑戰一個敏感的議題或者認為由牧者來撰寫會比較適宜。我無意要挑起任何波瀾,只是抱持著想要寫下個人經歷與看法的心情,然而同時也真心認為關於「在權柄關係中受傷」的這個主題或許的確需要有一本從「病人視角」出發的著作。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