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開「鼻」界之旅!
最不引人注意卻最千變萬化、令人驚奇的感官──嗅覺
一本關於氣味、情緒與記憶的感官之旅 ◌ COVID-19帶來的副作用「味覺或嗅覺喪失」 ◌ 全方位嗅覺實驗與故事總覽:生物學與免疫學、社會學與文化史、品牌行銷到未來科技 ◌ 作者從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到商業顧問多元跨領域的視角
這是一本寫給運動愛好者,同時也寫給對運動感到焦慮又困難的一般大眾,為了自己健康必備關於運動和健康的好書。 本書作者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Lieberman)透過自然史和演化,帶領我們探討現代人久坐、睡眠不足、走路蔚為風潮、運動量不夠、以及越來越多慢性疾病背後的種種健康危機,徹底改變我們...
我們人人皆有的這具身體,從外觀可見的頭部、五官、皮膚、四肢,再到體內的骨骼、大腦、內臟、消化系統及微生物聚落,從它們是什麼、它們如何不可思議地精密運作,以及它們如何有可能(不幸地)出錯。 《萬物簡史》、《大不列顛碎碎念》暢銷作家比爾・布萊森以一個門外漢的視角親身訪問了許多醫師、學者,參考了無數...
為什麼在得到之後,「渴望」常常變成「失望」? 又是什麼讓人類萌生許多奇思妙想,推動世界的改變?
我們都聽過這樣的黃金法則:少吃多運動就可以減肥。然而事情沒那麼簡單。 本書結合減肥外科手術專家詹金森醫師行醫時面對的實例,以及全新的新陳代謝科學研究, 告訴你人體的食慾和代謝到底如何運作,你的身體如何決定你的體重。
——如果我們不是人類,我們會如何感受這個世界?—— 《我擁群像》普立茲獎得主全新力作!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衛報》、《時代》雜誌⋯⋯橫掃2022歐美年度最佳圖書榜★ ★卡內基傑出非虛構獎章得主★ ★入圍 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科克斯書評獎★
對科學的質疑洶湧而來,科學家該如何謹慎面對、維護科學價值,並避免偏誤? 本書帶您真正認識「科學」,並起身捍衛科學的獨特性。 ※科學在乎的是證據,且科學家永遠願意根據新的證據改變理論。 ※即使是失敗的理論也能幫助我們更加認識「什麼才是科學」。
荷爾蒙掌控了我們的行為、代謝、睡眠、性愛、情緒與免疫系統……, 可以說是活著、會呼吸、有情緒的個體的生物化學。 荷爾蒙的基礎科學是怎樣的? 它們的發現有些什麼樣的精彩故事?
★公衛學者的思與辨;流行病學家的見與議──陳建仁院士以研究逾三十年的因果螺旋理論, 帶領我們探索流行疾病的病因、如何有效管控疫情蔓延,同時剖析日常事件中的前因後果,思辨問題的真相與本質。 ★誤解都來自於錯誤的因果判斷! 所有事件的發生都其來有自,正確掌握原因,就可以有效控制謬誤產生。 ...
好萊塢電影,不乏世界末日的題材, 劇情裡駭人的病毒、不孕症、AI、氣候變遷……, 真的可能終結人類嗎? 本書由一腳踩進電影圈的節目主持人艾德華斯, 加上量子物理學家布魯克斯, 攜手破解科幻片的末日劇情, 帶領讀者思考,這些世界末日,離我們有多遠?
重量級神經科學家最新作品,了解意識不可或缺的重要指南! 頂尖神經科學家結合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人工智慧等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與哲學新展望,提出對腦與人類行為理解的獨特研究結果與洞見,提供了解開人類意識之謎的可能工具。
我們聞的不只是氣味,而是關於這世界的一切訊息。
「春意盎然,剛剛翻過土的田野散發出一股獨特又宜人的香氣。那獨一無二的氣味喚醒你大腦裡的印象,將你拉回往昔那個春意融融、農地裡的土壤透過孔隙呼吸的時刻;彷彿那段時光一直靜靜地躺在我們的腦海裡,只等待正確的氣味觸動我們,使記憶再度鮮活。」
歡迎加入嗅覺專家比爾.S.漢森的奇幻之旅!從昆蟲到人類的各種生物,都運用身體的感官系統探索環境並與同類溝通。在演化的過程中,各式各樣的物種也開始更加倚賴特定的感官能力來獲得外界訊息。蟋蟀與蝙蝠十分仰賴聲波,蜻蜓和人類通常最信賴視覺,蛾、豬、狗則擁有格外敏銳的嗅覺。
但人類實在太依賴視覺,以至於常常忽略了其他感官能力的存在──尤其是嗅覺!我們可能會誤以為人類不像其他物種那麼依賴嗅覺,然而如果你曾為遮掩體味而煩惱,或是曾遭受嗅覺喪失之苦(也許是感染Covid-19),就會確信嗅覺在我們生命中的許多重要層面依然扮演著關鍵角色。
透過本書,比爾.S.漢森告訴我們「嗅覺」的重要性與厲害超乎你我的想像──
● 鮭魚能夠辨識與出生的溪流完全吻合的氣味分子,藉此找到回家的路
● 為了吸引蒼蠅,死馬海芋竟完美演化出腐屍的氣味與外型
● 只有幾毫米大的蠹蟲透過氣味交流,組織摧毀了上百萬立方公尺的巨木森林
● 塑膠廢棄物在水中釋放的二甲硫醚分子,對海鳥、海豹、鯨魚與海龜來說是食物的氣味……
是時候好好認識我們和其他物種的「鼻子」了。打開這本奇幻的嗅覺之書,一起來一場大開「鼻」界之旅吧!
作者簡介
比爾.S.漢森Bill S. Hansson
1959年生,瑞典神經行為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生態研究所所長。
曾在 Lund University學習生物學,1982 年獲得生物學理學學士學位。1990 年返回 Lund University擔任初級教授。1992 年,他成為副教授,2000 年至 2001 年,擔任 Lund University化學生態學教授。從 2001 年起,他擔任瑞典阿爾納普瑞典農業科學大學 (SLU) 教授和化學生態學系主任,2006 年被任命為德國耶拿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生態研究所所長和科學成員。他是演化神經行為學系的負責人。2010 年, 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任命他為名譽教授。
Hansson 的研究重點是昆蟲-昆蟲和昆蟲-植物之間的神經行為學。他主要研究昆蟲嗅覺,包括研究這些化學訊息(氣味)如何被偵測以及在昆蟲大腦中處理,這些偵測和處理系統是如何演化的,以及嗅覺是如何引導昆蟲行為的?他還將這些系統與其他陸生節肢動物進行了比較,例如聖誕島上的巨型螃蟹。
譯者簡介
孟令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譯作散見於科技、文化、財經領域。譯有《那一年,我在巴黎》《練習每天勇敢一點點》《眼神的觸動:善用人際連結,有效開展你的事業與人生》等書。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