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讀完了這篇小說,覺得簡直可怕極了……我有這麼一種感覺,好像我自己也被關在第六病房似的。」
──列寧讀後感
風將會摧毀這座鏡子之城,將它從人類的記憶抹去, 所有的一切從一開始到永遠都不會再出現一次, 因為遭詛咒百年孤寂的家族在世界上不會有再來一次的機會…… 諾貝爾文學獎大師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 出版50週年,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全新翻譯!
《地下室手記》是認識杜斯妥也夫斯基的關鍵之作。他似乎透過小說告訴我們當時最缺乏而卻是世上最可貴的東西──個性,又彷彿藉由小說主角的任性來諷刺失控的個性導致規範崩潰、社會瓦解,並提出一連串刻薄的質疑圍繞在這些看似矛盾的議題上,來拷問讀者……
因為愛情,予伊放下傲慢,改頭換面 因為愛情,予伊智覺偏見,激出真情意 珍.阿斯頓傳世的浪漫經典《傲慢佮偏見》 這回,咱用台語來啖愛情的鹹酸苦汫、糖甘蜜甜
【世紀文選 44】 * 一樁弒父的人倫悲劇, * 善惡交戰、愛恨糾葛、權利衝擊、宗教批判的多方拉鋸, * 深刻剖析人性的矛盾掙扎! * 永遠不要怕任何事。不要悲傷。只要你的悔意不減,上帝就會寬恕一切。 * 世上沒有、也不可能有什麼罪過,讓上帝不寬恕真正有悔意的人。因為,人不可能作惡到耗盡上...
《愛在瘟疫蔓延時》以戰火動盪的大時代為背景,在前後橫跨超過半世紀的時間裡,寫盡了愛恨嗔癡的眾生百態。馬奎斯巧妙地將愛情的相思之苦比喻成瘟疫的病狀,而這段無法觸碰、充滿無奈的戀情,也如同無法治癒的絕症般,永無止盡地蔓延下去。 馬奎斯:有兩本書我寫完後整個人好像被掏空了一樣, 一本是《百年孤寂》...
★真正全新譯本 ★師大翻譯研究所與遠流合作「經典文學新譯」計畫第二本書 在一個語言墮落的時代,作家必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在抵抗暴力和承擔苦難上做一個永遠的抗議者。 ──喬治.歐威爾 他不怕分離,不怕被出賣,不怕受盡折磨, 他唯一害怕的,是那股讓他不能再愛人的力量。 在二十...
12個關於流浪的故事,12種孤獨到底的情狀 每個人物都光彩奪目,每篇故事都宛如寶石 小說家心目中最完美的小說! 馬奎斯顛峰狀態的殿堂級神作! 胡淑雯 專文導讀 王定國、伊格言、吳曉樂、高翊峰、陳雪、郭強生、黃崇凱、童偉格、韓麗珠 等小說家致敬推薦!
喬治・歐威爾的經典小說《一九八四》,是一個人的夢魘式奧德賽遠遊,他經歷的是一個由交戰國家統治的世界,以及一個不但控制資訊、也控制個人思想記憶的權力結構。一個名叫溫斯頓・史密斯的小公務員,在大洋洲共和國冰冷灰白的環境下,加入了一個秘密兄弟會,追尋一段禁忌的婚外戀情——結果卻成了被追捕的國家公敵⋯⋯也是...
《十日談(套裝上下冊)》作品敘述一三四八年佛羅倫斯瘟疫流行時,十名年輕男女在一所別墅避難,他們終日歡宴,每人每天講一個故事,十天講了一百個故事,故名《十日談》,其中許多故事取材於歷史事件和中世紀傳說。
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對決! 睽違六十年,翻譯名家陳榮彬全新譯本《白鯨記》,見證亞哈船長與大白鯨莫比敵的海上傳奇。
「你的短處就是看誰都不順眼。」伊莉莎白說。 「而妳呢,」達西笑著說,「就是喜歡誤解別人。」 然而,在愛情的面前,他們都得放下傲慢與偏見 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歡喜冤家,珍.奧斯汀最膾炙人口的一部作品
「昨天晚上我讀完了這篇小說,覺得簡直可怕極了……我有這麼一種感覺,好像我自己也被關在第六病房似的。」
──列寧讀後感
這部曾被稱為「整個俄國文學中最可怕的小說」的〈第六病房〉,故事十分簡單,發生在某一城鎮的某一小醫院裏,其中「第六病房」是監禁精神病患者的特別病房,遺世但不獨立,由一位粗暴、動不動打人的退伍老兵看守(或說統治),受監禁的病患共五名,其中一個關鍵性的病人伊凡‧德米特利奇‧格羅莫夫患有被迫害妄想症,出身良好,之前是法院傳達員和地方上的書記,三十三歲(和彼時的作家同齡)。此人脾氣暴躁,言論尖利,他患病的起因係某個憂鬱的秋天早晨目睹兩名戴鐐銬的犯人被四名兵士押送,忽然神經質的想到自由喪失的可怖,自己不也極可能被捕被關監獄裏?「他知道他沒犯過任何罪,而且可以保證將來也不會殺人、放火、偷竊,可是偶然間無意犯罪不是很容易嗎?是啊,無怪乎人民歷代的經驗教導我們,誰也不能保證免於乞討和牢獄之災……」
陷於如此思維泥淖的格羅莫夫,最終因為又一樁找不到凶手的雙屍命案,擔心自己被認為凶手而正式發瘋,送進第六病房。
另一面,則是醫院的負責醫生安德烈‧葉菲梅奇。這是個好脾氣、待人溫和、有處世不爭哲學的醫生,他偶爾心血來潮巡視了這個被人遺棄的第六病房,被激憤的格羅莫夫所吸引,醫生一方面同情他的處境,一方面也以為格羅莫夫是個可談話的有意思對象,遂經常到第六病房找他聊天,這個不尋常的舉動馬上在醫院、在整個城鎮引發議論和猜疑,並很快傳出葉菲梅奇醫生也瘋了的流言。
最終,葉菲梅奇醫生被誘騙進入第六病房,當個精神病患禁錮起來,他憤怒抗議,卻遭到老兵一陣毒打,不知道幸與不幸,葉菲梅奇醫生很快的就此死去。
從形式上來說,他的小說篇幅短小,最多只到中篇小說的長度,捕捉的通常是漫漫人生的一瞬一截,頭尾兩端則依然浸泡在廣漠深厚的生命大海之中水波不興,也就不會有日暮途窮的絕望感;從書寫本質來看,契訶夫又太謙遜、太不自戀、太──該怎麼說好──太自由而且該講歡快還是頑皮,他的小說,即使在最悲慘無光的段落裏,都還是有笑聲傳出來(永遠有人「稍微認真的在笑」),或者戲謔、或者自嘲、或者就只是單純的覺得有趣會心,伴隨著契訶夫本人耐心且寬容(他一輩子如此)的溫柔目光,所有非戲劇性不可的莊嚴偉大或悲壯總是這麼被他笑掉,應聲瓦解,因此凝聚不成某種雕像般剛硬的、截然的、和尋常世界劃清界線的封閉性作品來。契訶夫絕不嚇唬我們,我們也不怕他,於是我們也就不覺得自己渺小,像讀托爾斯泰或杜斯妥也夫斯基那樣。平等,遂使百年來讀小說的人常常忘了要尊敬他。
契訶夫自己正是這麼講的,小說,本來就應該寫得「沒頭沒尾」。
這部〈第六病房〉,算是契訶夫最「有頭有尾」的小說,也是契訶夫少數較沉重、較純粹悲劇的作品,適合單獨成書,儘管已是經典名作,而且一般以為標示著契訶夫小說書寫的重大階段性意義,但我們還是得說,這仍不足以代表契訶夫,真正契訶夫的美好係由他燦若滿天繁星的全部小說組合而成,每一塊碎片都閃亮,而唯有全體,我們才能得著契訶夫小說的真正意義。
作者簡介
契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
1860年1月17日誕生在亞述海濱的塔干羅格城。他的祖先是農奴,1841年其祖父以3500盧布贖回一家八口的自由。契訶夫的父親經營了一家雜貨店,他的童年在困苦、陰鬱中度過。十六歲時,父親經商失敗,為了躲避債主,舉家遷往莫斯科,留下契訶夫獨自一人在塔干羅格城,靠擔任家庭教師半工半讀完成中學學業。1879年他獲得獎學金進入莫斯科大學醫學院就讀,在學醫期間,由於父親的收入不敷使用,無法養活全家,他便開始著手寫一些諷刺、幽默的短篇小說刊登在莫斯科各報刊雜誌,如《蜻蜓》、《鬧鐘》、《點滴》等,賺取稿費貼補家用。
契訶夫的早期作品大多是為滑稽小報撰寫的速寫、寓言、小笑話等,從1879到1884年,他以「安東夏.契康堤」為筆名,發表了為數眾多的作品;晚年他自編全集時,把這段時期的作品刪除了百分之九十以上。1884年大學畢業後,契訶夫一面懸壺濟世,一面繼續發表文章,並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說集《梅爾柏密妮的故事》,但未引起注意。從1885年到1890年,他陸續創作中短篇小說和劇本,如小說《普里希別葉夫中士》、《草原》、《沒有結局的故事》,劇本《乞丐》、《相遇》、《伊凡諾夫》、《結婚》等,獲得各界廣泛的回響。1890年4月,契訶夫到政治犯人流放地庫頁島考察後,創作出表現重大社會課題的小說,如《第六病房》就是猛烈抨擊沙皇專制暴政的作品,該小說使列寧讀後都受到極大震撼。
契訶夫是十九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文筆洗鍊犀利,敘事幽默諷刺,栩栩如生,筆觸以樸實和平淡見長,無論是在他的小說或劇本中,都見不到高潮迭起抑或曲折離奇的情節。他主張按照生活本來的面貌描寫生活,尤其注重對普通人平凡生活的描寫,以此來反映當時的俄國社會。他的作品巧妙地流露出他對庸俗陳腐、遊手好閒的生活及當前社會醜惡現實的憎惡,對人類進步、美好未來的信心,並把希望寄託於人民的生活體現。
早在1884年,契訶夫便感染了肺結核,但他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肯治療。1904年7月15日契訶夫因肺病惡化病逝於德國,享年四十四歲。
譯者簡介
汝龍
文學翻譯家。江蘇蘇州人。曾任中學教師。建國後,歷任中國文學院、蘇南文化教育學院、東吳大學副教授,平明出版社編輯部主任,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第一、二屆理事。譯有[蘇]高爾基《人間》、《阿爾達莫諾夫一家的事業》,[俄]列夫•托爾斯泰《復活》,[俄]《契訶夫小說選集》(一至二十七冊)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