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〇年代,本書編者西奧多.羅斯札克在美國倡導「生態心理學」,號召生態學界與心理學界相互對話與合作,共同面對人類與環境逐漸崩壞的關係。應運而生的這本經典文集,揭開一連串蝴蝶效應。
書中揭露,擁有健康的關係不只與個人心靈有關,更牽涉到地球上眾多生命的存亡。當我們開始在意環境、並同時回顧自己在關係中的模式,就可以發現荼毒著我們親密關係的控制、否認、虐待與投射等互動模式,和我們對大自然的不珍惜,背後的態度與形式,其實如出一轍。
台灣首位揭開「靈界」神祕面紗的科學家 李嗣涔博士 突破科學疆界,打開宇宙真相的潘朵拉之盒── 「用科學證實靈界的存在!」 /原來在我們的世界之外,真有神、佛、靈界? 真實的宇宙,不只是單一時空的陽間,而是陰陽間俱在的複數時空?/
極端天氣事件是否與氣候變遷有關? 氣候變遷對人類及其他生物有何影響? 溫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對地球有何傷害? 是否真的有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最佳方案? 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 用最簡明的方式認識認識當前地球面臨的最大危機。
傳染病與人類文明交融史 經典中的經典 世界史奠基巨擘—麥克尼爾 史詩級代表作 瘟疫,是人類最深的恐懼, 病菌,是塑造人類歷史的推手, 槍砲、鋼鐵也擋不住這股力量!
《十萬個為什麼》的書名脫胎自吉卜齡詩句,實際上書裡的科學問答條目並沒有「十萬個」,第一版甚至只有900多個「為什麼」。作者伊林是蘇聯科普作家,為達到傳播知識、普及科學教育的目標,他藉這一套小百科全書式的科普讀物,以深入淺出的筆法,生動有趣的故事,向小讀者們講解科學。
人類常是從自身出發來觀察與思考自然生態,用人類中心式的思維,加以盡情研究利用、宰制剝削。因此愛護自然的人起身呼籲,一方面捍衛自然生態的福祉,一方面卻又把人類批評得一無是處。這樣說來,萬物真的被造而平等,人類只是些微特別一點的生物嗎?甚至,人類在自然生態之中,只是偶然且可有可無的存在?
本書為日文書 兩位作者分別為醫師和葬儀社業者。他們的共通點是,經常站在生死交關的邊緣,並且有各種不可思議的靈魂體驗。他們從各種瀕死體驗,附身等現象,了解到死亡並不是終結,生命是會延續的。本書針對生命與死亡提倡新的價值觀,減少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減緩人們與心愛的人死別的傷痛。
本系列書籍我們將從「低碳生活」為切入角度,提案每人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減少10% 開始。 比起過往低碳的模糊概念,我們希望用較具體的方式和實際的換算做比對,以「每人每年降為10噸碳排放量」為目標,幫助大家更有信心達到低碳的生活理念。 而做為本系列的第一本書,將從每個人的日常交通為主要視角,...
究竟碳中和是什麼?該如何具體實踐? 減碳浪潮在為經濟、社會帶來挑戰的同時, 背後又隱藏了哪些全新的商機與創新機會呢?
人類數千年來的農耕及畜牧,特別是現代的工業化農業,已經導致八成的土壤碳流失到大氣中,即使我們今天就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地球仍會繼續暖化。而現在有許多人,越來越多的人,從科學家到碳農、碳牧人,從碳權交易巿場到環保團體,紛紛放下宿怨,共同走向同一個目標:把碳種回土壤裡,將大氣中的碳轉換成對土地、對所有地球...
2022年的天然災害紀實分為六個章節,收錄了6場國內事件和15場國外事件。其中,臺灣災害部分包括了二月冬雨、軒嵐諾颱風、梅花颱風、0918池上地震、尼莎颱風及國道一號崩塌;特別企劃部分探討了全球多個國家受漫洪災影響的情況;其他章節涵蓋了歐洲熱浪、美國冬季風暴、中國華南洪災、韓國首爾洪災、南非洪災崩塌...
唯有所有人都成為「綠色公民」才能解決問題 真正全面、完全可理解的拯救地球指南 站出來發聲並要求政府負責,確保你的家、你的城鎮、你的國家做出更永續的決策。 我們得運用民主的工具拉動這些控制桿,將世界導向更美好的未來。 在這個歷史關頭,速度很關鍵。 你,有能力帶來改變。
★以世界天氣為主軸,讓你了解氣象的基本知識,例如:雨的形成、內陸風和海風的差異等。更會介紹世界上各式各樣的氣象,也會解釋該氣象的形成方式,還有各種天災所帶來的災害。是一本關於氣象的入門書。 ★有圖文輔助說明,清晰易懂。圖文不呆板,會有數據、連續性的氣象插圖和一些可愛的人物&動物插圖,會讓人覺得...
揭露數十億美元木材黑市交易的罪行與血淚, 親自走訪盜伐現場的第一手報導! 從盜木賊、巡山員到木材鑑識專家,記錄人們最為真實的心聲與血淚控訴 「我猜你可以說,人們只是想討生活,就只是這樣而已。」 ──盜木賊克里斯‧古菲(Chris Guffie) 身為北美拓荒先鋒的伐木工人,他們在森...
在收錄的二十多篇不同領域的省思與實踐中,涵蓋從心理學觀點、兒童發展、女性主義、科技成癮等多種角度切入分析環境危機的論述,與包含生態式覺知技巧、完型治療或棲地復育的實務分享,以及薩滿式諮商和荒野治療等前衛方法等,讓這部旁徵博引又筆調犀利的著作,充滿自我的覺察與對大自然的關懷。
透過這本文集,在環境保護日益重要的當今,希望重新喚醒人類與大地母親最初的聯繫,從心靈角度發現愛護環境和愛護自己,其實是同一件事情。
我們為了要使用「我是」二字而產生獨立分隔的錯覺,是現代世界的問題之一。一直以來,我們在全球宏大模式中根植的程度,遠比我們膽小的自我所敢知道的還更深遠──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一個供我們體驗自己的靈魂,也體驗地球靈魂的場域。──華特.克里斯堤(緬因州立醫學中心精神科的副主任)
什麼地方,人的精神被踐踏了,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什麼地方,人感到無力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什麼地方,人活著感受不出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換句話說,人蒙受痛苦時,生態環境便蒙受痛苦。──高爾(美國前副總統)
本書特色
★生態心理學經典之作
編者簡介
西奧多.羅斯札克Theodore Roszak(1933-2011)
西奧多在九O年代的美國舉起「生態心理學」(Ecopsychology)旗誌,號召生態學界與心理學界的對話與合作。應運而生的這本書,猶如佛洛伊德《歇斯底里症研究》之於精神分析,或是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之於環境運動,揭開了一連串蝴蝶效應。
西奧多是歷史學教授,也是加州州立大學海沃德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Hayward)生態心理學研究所的所長,發表過許多作品,其中有嚴肅的文化論述,也有推理小說。在1992年的《傾聽地球的聲音》(The Voice of the Earth)一書中,他延展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和佛洛伊德的本我,從中得到合理的結論,認為這些術語所指向的就是「世界」,是為生態心理學的萌芽,隨後在1995年彙編本書。
瑪麗.鞏姆絲 Mary E. Gomes
鞏姆絲是加州北部的索諾瑪大學(Sonoma State University)的生態心理學助理教授。為舊金山灣區生態心理學團體(Bay Area Ecopsychology Group)的成員,生態心理學機構(Ecopsychology Institute)的共同主持人,以及《生態心理學通訊》(Ecopsychology Newsletter)的編輯委員。
艾倫.肯納 Allen D. Kanner
肯納是在加州門洛公園市(Menlo Park)和柏克萊私人執業的臨床心理師,也教授生態心理學,並在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精神醫學與行為科學系擔任臨床教職。為舊金山灣區生態心理學團體(Bay Area Ecopsychology Group)的成員,生態心理學機構(Ecopsychology Institute)的共同主持人,以及《生態心理學通訊》(Ecopsychology Newsletter)的編輯委員。
審閱者簡介
陳俊霖
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監事、臺灣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
譯者簡介
荒野保護協會志工群
荒野成立於1995年,致力以全民參與方式,透過自然教育、棲地保育與守護行動,推動台灣及全球荒野保護工作。成立理念為保存台灣天然物種、讓野地能自然演替、推廣自然生態保育、提供相關教育環境與機會、協助政府保育水土及維護自然資源、培訓保育人才。
名人推薦
James Hillman(榮格分析師、原型心理學創始者)
Lester R. Brown(聯合國環境獎得主、看守世界研究中心所長)
王浩威(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作家、牙醫師)
陳玉峯(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山林書院創辦人)
陳瑞賓(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
臺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