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侯孝賢、李安、蔡明亮的電影
什麼是當代電影研究的「做哲學」?
究竟是我們在思考電影,還是「電影在思考」呢?
最會寫劇本的導演,最會拍電影的小説家 創作《薄荷糖》、《綠洲》、《密陽》、《燃燒烈愛》等多部賣座片 李滄東導演25年的創作人生
功夫巨星李連杰首部著作 60年人生歲月,25載佛法因緣 我不論是在俗世的生活、電影工作、慈善事業,或是求學佛法的歷程中,都曾遭遇種種的問題與困難。為人兒女有其痛苦,為人父母也有其痛苦,這場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到底有沒有輪迴?而我又是誰? 這些年來,我深受藏地古聖、吟遊詩人、一位真正心靈自由的勇士──...
諾蘭的電影有如迷宮,甚至,他的製作公司「Syncopy」標誌本身就是一座迷宮。 本書以諾蘭的成長背景與知識涵養為線索,用作者20年的深交與第一手訪談實錄作證詞, 全面解答諾蘭至今每一部電影的理念、製作、編劇、攝影、美術、剪接、配樂各層面, 一層又一層,深入挖掘,帶領影迷和讀者走...
史丹‧李開創了漫威宇宙, 美國終於有了自己的神話。 鋼鐵人、復仇者聯盟、蜘蛛人、X戰警…… 這些在21世紀席捲全世界電影票房、成為普世「文化Icon」的超級英雄, 全都誕生於20世紀中葉,出自史丹‧李主導的漫威公司(MARVEL)創作團隊。 史丹‧李是誰? 他不只是「漫威之父」,更是...
.2020年《寄生上流》拿下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以及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國際影片、最佳導演與最佳原創劇本獎 .2021年Netflix影集《魷魚遊戲》紅遍全世界,也贏得美國電影學會電視類特別獎,更是首部入圍美國艾美獎劇情類影集主要獎項的非英語劇集 .2022年的坎城影展有5部韓國作品應邀競逐獎項…...
★榮獲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等四項大獎——蕭雅全電影《老狐狸》幕後攝製紀實 ★第6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蕭雅全的拍攝手札與創作歷程訪談 ★未刪減版原著劇本與主創團隊拍攝現場回顧 一部充滿回音的電影, 一則無法讀完的寓言, 回望過去,看見未來。 第60屆金...
最好看的吉卜力故事, 最爆笑又感人的創作現場。 日本讀者盛讚:「這就是吉卜力30年多來的精選輯。」 鈴木敏夫暢談與高畑勳、宮崎駿合作的過往, 與19部吉卜力動畫的幕後故事與秘辛
──寧願活著痛,也不要躲著活── 主演《鴻孕當頭》《全面啟動》《雨傘學院》 獲選《時代》雜誌百大最有影響力人物 首位登上《時代》封面的跨性別者 艾略特.佩吉唯一親筆自傳 這不僅僅是突破框架和跨越性別的故事, 更是世上任何人找到真實的自己, 必經的成長旅程…… ★「展現真我...
★ 一代名導黑澤明唯一親筆自傳,紀念大師誕辰 110 週年珍藏新版! ★ 全書收錄大師成長場景與工作實況珍貴照片! ★ 新版特別收錄台灣新電影教母焦雄屏、知名影評人馬欣重量級導讀跋文!
在好萊塢之前,電影是什麼樣子? 在好萊塢之後,電影又是什麼樣子? 好萊塢為何選擇在洛杉磯落地生根? 卓別林、米奇等明星系統建立是為了管控風險? 影音串流是對手還是合作夥伴? 是什麼塑造了好萊塢,好萊塢又是如何形塑世界? 打開牛津大學出版社最受歡迎通識讀本, 用最簡明的方式了解電影聖地百年史。
本書為小津安二郎唯一文集,獲小津家族首肯,在適逢這位日本電影巨匠誕辰120歲的時候紀念出版,獨具意義。書中精選39篇小津安二郎在各大報章雜誌上的電影見解、幕後花絮、專訪與津自評53部劇情作品。文字透露出他對電影的愛、拍片時的各種堅持。同時另收14件小津於二戰期間在戰地時與家人朋友往來書信與投稿,...
★ 六月九日紀錄片《南方,寂寞鐵道》戲院上映 ★ 台灣首部以深度人文觀點保存鐵道文化的電影書 ★ 大師的第一手筆記:首度公開蕭菊貞導演紀錄片拍攝筆記 ★ 收錄:五十張珍貴絕版史料南迴鐵路全線橫縱斷面圖
【得獎紀錄】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年度生活書★ ★第43次中小學生讀物推介漫畫類書單★ ★英國觀察家報推薦★ 超級影癡+專業漫畫家=最到位的電影故事! ▌我們都需要的電影懶人包 ▌ 300部經典名片大探索 表演學|導演論|意識型態|鏡頭美學|表現風格 不知不覺讀了小史、認識經典、分...
★內容豐富,總共收錄全球上百部經典和當代恐怖電影的參考資料! ★七種恐怖策略分析,圖表呈現影片驚嚇指數,一目了然。 ★除了詳細探討三十四部經典恐怖片,並附加延伸片單,絕佳觀影指南。
《2023 台北金馬專刊》書封以台灣當代藝術大師江賢二作品「比西里岸之夢」延伸製作,並搭配煥然一新的金馬品牌標誌與字體,以「凝聚眾人,直奔未來」的概念延伸設計主視覺。內容有精挑的電影劇照、影展影片詳細介紹,更有金馬 60 特別活動資訊,值得每位影迷收藏。
「畫外音」、「高幀」、「慢動作」、「長鏡頭」、「正/反拍」、「淡入/淡出」、「默片」是七個電影研究中再熟悉不過的電影術語,分別指向電影拍攝技術、剪接手法、放映模式或影片類型。但這些「電影術語」有可能搖身一變為「哲學概念」嗎?《電影的臉》將針對這七個電影術語,進行「微概念」的操作,企圖將其一一「翻新」為截然不同的影像思考與美學感受。
什麼是「畫外音」與「大音希聲」、德勒茲與老子的創造性連結?
什麼是「高幀」所開啟後膠卷、後電影的「微血管學」?
什麼是「慢動作」在快/慢二元對立之外的「時間─影像」?
什麼是「長鏡頭」的情境節奏與界域集結?
什麼是(後)國族主義的「正/反拍」?
什麼是光─物質─影像─運動的「淡入/淡出」?
什麼是在「默片」之外的「默」片?
《電影的臉》嘗試帶入侯孝賢、李安、蔡明亮的影像創作,讓他們不再侷限於台灣電影或華語電影的範疇歸屬,不再羈絆於歷史記憶或地理政治的詮釋框架,而能成為啟動「電影─哲學」思考的影像風暴,成為瞬間夾風雷閃電伏襲而來的「侯孝賢風暴」、「李安風暴」、「蔡明亮風暴」。本書希冀讓電影非電影、哲學不哲學,以便給出一種新的「電影─哲學」,一種創造生成的流變思考與虛擬威力。
本書針對「畫外音」、「高幀」、「慢動作」、「長鏡頭」、「正/反拍」、「淡入/淡出」、「默片」七個電影術語,進行「微概念」的操作,企圖將其「翻新」為截然不同的影像思考與美學感受。全書分為七章,主要集中探討侯孝賢、李安、蔡明亮的晚近電影文本,藉此啟動台灣電影之「外」的思考,既指向國家疆域與國族範疇界定之外的外人、外片、外資,更指向哲學概念的「域外」,一個具虛擬創造力的「外」,讓電影-哲學的發想過程,得以成為思考風暴「域外」之力的捲入翻出,既是以「電影術語」來重新啟動台灣電影書寫,亦是翻新「電影術語」本身所可能帶出的影像思考,而得以讓台灣電影持續「流變-異者」、出乎意「外」。
作者簡介
張小虹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
曾任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女性學學會創會理事長,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客座教授,美國哈佛大學、英國薩塞克斯大學訪問學者,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胡適紀念講座、金鼎獎、台灣文學獎金典獎等。
主要學術研究領域為女性主義理論、文學文化研究與影像哲學。自90年代起開始撰寫電影評論並持續發表台灣電影中英學術論文,多次擔任金馬獎、台北電影獎、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決審。
著有《文本張愛玲》、《張愛玲的假髮》、《時尚現代性》、《假全球化》、《在百貨公司遇見狼》、《怪胎家庭羅曼史》、《性帝國主義》、《慾望新地圖:性別同志學》、《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等學術專書。另有文化評論集《資本主義有怪獸》、《情慾微物論》、《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與散文創作《身體褶學》、《感覺結構》、《膚淺》、《絕對衣性戀》、《自戀女人》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