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自我的心智(《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全新翻譯審定版)

當代神經科學大師闡釋腦如何建構意識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2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23/05/30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7.0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6263186613
  • eISBN: 9786263187221
  • 字數: 191,721
紙本書定價:NT$ 550
電子書售價:NT$ 390
電子書特價:NT$ 331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此書不可於以下區域購買:中國

購買領書額度

意識神經科學宗師的經典作品
擁有自我的心智,才是人與AI最大的不同!
隨著ChatGPT、DALL-E之類的生成式AI風靡全球,
人工智慧能否超越人類心智也成為熱門議題。
從意識神經科學理解人類心智與AI的不同,現在正是時候!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255

    成年人的大腦狀態,其實比學生時代更好! 長踞排行榜一年,熱銷10萬冊!AMAZON熱門暢銷書! 成年進修、考取證照、職場學習必讀的學習聖經!

  • 電子書: NT$ 320

    美國暢銷20萬本 成功戒癮的經典之作 揭露人們在慾望國度中的瘋狂歷險、 所付出的代價,以及,如何平安歸來。 滑手機、瘋購物、狂自慰, 我們身處誘惑太多的時代,早已成癮卻無法自拔。 這本書要談成癮的爽、戒癮的痛, 以及爽痛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 電子書: NT$ 345

    缺乏睡眠成為全球流行病的今天, 我們需要超強睡眠顧問沃克傳授的睡眠全書。 這本書總結數十年來的睡眠研究成果以及最新科學突破, 告訴我們睡眠複雜又迷人的真相。

  • 電子書: NT$ 375

    我們活在「後信任」的世界, 真相不會愈辯愈明, 每個人都該學習如何從「對抗」到「對話」。

  • 電子書: NT$ 413

    想變聰明,就從知識補腦開始! 關於腦的盲點、迷思、誤解,實在多得數不清: • 我們只用了10%的腦力,還有90%的腦力未開發?……簡直胡扯! • 撞到頭會失憶,再撞一次頭,又能恢復記憶?……完全瞎掰! • 放古典樂給肚子裡的寶寶、剛出生的小嬰兒聽,可以增進他們的智力?……毫無根據! • 年...

  • 電子書: NT$ 300

    ♥ 愛情果真是盲目的嗎?一見鍾情真有其事? ♥ 沒有情慾的愛,還是愛嗎? ♥ 為什麼失戀如此痛苦?如何修復破碎的心? ♥ 慢性孤獨會加速老化?我們該如何對抗孤獨感? 「社會神經科學」這門新科學,結合了社會心理學和大腦神經科學, 針對情愛、孤獨與人際關係,進行深入的探究。 這本《為什麼...

  • 電子書: NT$ 315

    跟著腦科學權威科普作家謝伯讓,探究從人際情緒、認知、語言到社會互動,在意想不到的實驗發現中,一窺孩子大腦與心智的不可思議。

  • 電子書: NT$ 231

      重新訓練你的大腦,看見你自己如何思考,   你一定能把數理學好。   你不是沒有天分,你只是不知道如何學習!   本書從大腦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出發,帶領我們採用有效的方式學習。

  • 電子書: NT$ 413

    教養孩子,就從大腦養起! 每個父母對於如何教養孩子,心中都有各式各樣的問題: ● 餵寶寶吃母乳,到底有多要緊? ● 孩子接種疫苗,安不安全? ● 我家上幼兒園的寶貝寫反手字,是不是有閱讀障礙啊? ● 我兒子說打電動可以讓他更聰明,真有這種事? ● 為什麼我家那個青少年老是賴床,叫都叫不起...

  • 電子書: NT$ 336

    你的大腦,為什麼這樣設計? 這不只是一本講大腦的書,而是一本「你的大腦」使用說明書! 跟著神經學家一步步拆解每個人大腦獨有的特性,更深刻地理解自我和他人 ——《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ey)精選圖書—— ——華盛頓州圖書獎(Washington State Book Awards)...

  • 電子書: NT$ 315

    為什麼有些人比較常迷路?空間感與延續生命有關? 英國心理學學會獎得主、人類行為學專家帶你找回大腦天生的導航力! ★《星期日泰晤士報》、《新政治家》、《新科學人》、《蘇格蘭人報》一致推薦 ★亞馬遜網路書店4.4分高分評價、水石書店讀者5分完美讚譽

  • 電子書: NT$ 294

      新世代教學工作者必備的授課方法全攻略   你不必是科技專家,也不必花費大量金錢,只要搭配簡單的工具,   就能運用本書的觀念,將教學方法從優秀轉變為卓越。   無論是線上課程,或在傳統的教室裡,都能運作良好。

  • 詳細資訊

    意識神經科學宗師的經典作品
    擁有自我的心智,才是人與AI最大的不同!
    隨著ChatGPT、DALL-E之類的生成式AI風靡全球,
    人工智慧能否超越人類心智也成為熱門議題。
    從意識神經科學理解人類心智與AI的不同,現在正是時候!

    你知道動物、昆蟲,甚或肉眼瞧不見的細菌也擁有意識?
    是什麼讓人類意識與其他生物的意識有所不同?
    意識果真是大腦的傑作?
    意識是否可能跟物種一樣經過時間演化而有所改變?
    作為主體和知者的自我,是演化過程的轉捩點?
    頂尖神經科學家以30多年的研究發現,
    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有趣詮釋。

    日本科學大獎本田賞得主達馬吉歐從事與腦部運作相關的研究及寫作已有三十餘年,其作品向以融合科學及人文主義著稱。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意識與身體某程度是分離的」,但他對此觀點提出質疑,並以令人信服的科學證據,指出意識乃始於生物體所創造出的一種生物過程。

    除了從內省觀、行為觀及神經觀等三種傳統觀點研究人類心智,達馬吉歐也引進演化觀,為看待及講述意識心智史的方式帶來根本變革。他也提出與感覺的起源和多樣性有關的大膽假設,此假設在其所提出的意識之生物學建構的架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感覺是以身體和腦部網絡的幾近融合為基礎,最先浮現於由來已久、功能簡要的腦幹,而非近代發現的大腦皮質。

    達馬吉歐認為,人類腦部發展出的「自我」挑戰了自然的漠不關心,並為文化的誕生開闢蹊徑,是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徹底決裂,也是社會文化恆定的源頭。他直指他稱之為社會文化恆定之未竟工程的藍圖,乃是具有穩固基因根基的基本恆定,是簡單的生命形態存在了數十億年的價值的監護者。讀完本書,猶如走過一趟探索心智與自我之神經生物學基礎的創新旅程。

    作者簡介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
    美國南加大大衛.朵瑟夫研究基金會神經科學、心理學暨神經學教授,也是腦和創造力研究中心主任。
    達馬吉歐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醫學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以及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現定居於洛杉磯。
    著作包括:《事物的奇怪順序──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感與知:讓「心」有意識──神經科學大師剖析感受、心智與意識之間關係的科學證據》、《笛卡爾的錯誤:情感、理性和人類大腦》(Decartes’ Error: Emotion, Reason and the Human Brain)、《發生的感覺:身體和情感在意識形成中的作用》(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以及《尋找史賓諾莎:歡樂、悲傷和感覺大腦》(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
    曾榮獲本田賞、佩索亞、席諾瑞暨柯薩雷力獎(Pessoa, Signoret, and Cozzarelli Prize,與妻子漢娜共同獲頒),以及阿斯圖里亞斯王子技術與科學研究獎(Prince of Asturias Award for Technic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譯者簡介

    蕭秀姍
    國立成功大學物理治療系學士、醫學工程研究所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醫療影像處理碩士、家庭與兩性關係碩士。旅居歐美超過十年,目前回台定居。身兼全職媽媽與半職譯者,以照顧家庭為主業、翻譯書籍為調劑,在文字與生活之中尋找平衡。擅長科普、心理、醫藥理工與食材料理等翻譯。譯作有《事物的奇怪順序》、《都是荷爾蒙惹的禍》、《帕夫洛夫的狗與薛丁格的貓》、《大腦有問題?!:大腦瑕疵如何影響你我的生活》、《改變自己大腦的女人:從多重學習障礙到創辦學校的國際教育家》、《天天在家玩科學》、《風味聖經》與《風味事典》等等。譯作《重力簡史》榮獲吳大猷第十屆科普著作翻譯類佳作獎。

    媒體推薦

    【好評推薦】
    閱讀達馬吉歐的書的奇妙之處在於確信一個人可以跟隨大腦的工作,因為它使最深處的自我成為私人現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河灣》與《抵達之謎》作者 V.S. 奈波爾(V. S. Naipaul)

    我完全被《擁有自我的心智》迷住了。在這部作品中,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在更廣泛的進化生物學和文化發展背景下展示了他在神經科學領域的開創性發現。這本開創性的書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考我們自己、我們的歷史以及文化在塑造我們共同未來的重要性的新方式。——大提琴家 馬友友

    意識有兩種:「我醒了」,早上醒來,我們恢復了意識,這是第一種意識;「聞到柚子花的香味」,意識到特定的影像、意境、物件……這是第二種意識。顯然,沒有第一種意識,第二種意識是不可能的;但這第一種意識也是最難捉摸了解的問題。我們甚至無法給這種「意識」一個明確的定義。
    長久以來,意識的問題是科學研究碰都不敢碰的問題。非常高興看到大師出手,從生物,從演化,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討論意識的各個面向:「心智在哪裡?」;「腦如何建構感覺、情緒和記憶?」;「不同層次的意識」;「為什麼自我是意識必需的條件?」……剝繭抽絲,一步步帶領讀者回顧相關的文獻,提出關鍵性的評論與作者的理論。如果讀者想超越《破碎的心靈》、《火星上的人類學家》等通俗文章,本書是非常值得深讀的好書。——前臺大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嚴震東

    達馬吉歐的著作以實徵證據的邏輯性和質性研究的細膩度,構築出一個有用的架構來探討意識。作為達馬吉歐思想中承先啟後的一部著作,本書生動地描述腦部的各個結構與功能如何運作產生構成各種心智歷程,以及這些心智歷程又如何讓自我浮現,進而孕育不同型態的意識。對於習慣閱讀哲學脈絡下自我概念的讀者,這本書會帶給你截然不同的、靈光閃閃的體驗。──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智宏

    達馬吉歐藉著深奧的神經解剖生理學探討意識的來龍去脈,讓人類心智從玄界下凡,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本書架構龐大驚人,從本我的心靈談到社會文化,足見作者長期鑽研意識的成就。——第五屆吳大猷科普獎著作類金籤獎得主/科普作家 林正焜醫師

    達馬吉歐實現了從高等大腦的情緒觀點到深度進化、低等大腦對情緒、感官和穩態體驗的貢獻的重大轉變。 他斷言意識的根源是有情感的,並為我們的動物同伴所共有。達馬吉歐的創造性願景堅持不懈地引導人們自然而然地理解存在的本質。——華盛頓州立大學貝利捐贈動物福利科學教授、《情感神經科學》作者 雅克.潘克沙普(Jaak Panksepp)

    《擁有自我的心智》的核心是認知的神經學基礎,以及將「自我」疊加到我們稱之為現實的結構上的問題。安東尼歐以非常有特色的風格,既雄辯又博學。 他對所處理主題的掌握令人印象深刻,他處理諸如頭腦中難以捉摸的「自我」等深奧問題時的活力也令人印象深刻。一本精彩的讀物,值得推薦!——紐約大學生理學和神經科學主席兼教授 魯道夫.R. 里納斯(Rodolfo R. Llinás)

    在這部令人驚嘆的作品中,安東尼歐.達馬吉歐將他多年的大腦過程研究用於揭開自我和思想的不可解之謎,人類經驗的所有矛盾都在最終未知的意識中結合在一起。——戲劇和電影導演,《虛無空間》和《時空之線》的作者 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

    精妙……從哲學和科學的角度對大腦、思想和自我之間的關係問題著迷的讀者將會得到回報。——《出版人周刊》(Publisher Weekly)

    意識可能大多是神秘的,但達馬吉歐將它的暗示和微光塑造成一種富有想像力、見多識廣的敘述。——《柯克斯評論》(Kirkus)

    一部深思熟慮的作品。——《科學人》讀書俱樂部(Scientific American Book Club)

    一本非常有趣的書……有說服力、煞費苦心、富有想像力、知識淵博、誠實且有說服力……達馬吉歐的探索既徹底又全面。——《紐約圖書雜誌》(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雄心壯志……清晰而重要的作品。──Wired.com

    《擁有自我的心智》是由一位傑出的思想家撰寫的大創意書籍,……是一部有廣度的精彩作品。——《達拉斯晨報》(The Dallas Morning News)

    [達馬吉歐]的書寫如此的有才華和自信,就如同他將謎團在我們眼前化為知識……這是一幅引人注目的畫面,一旦人們拋開無意識的力量,以及執著的、憎恨他人的、防禦的、焦慮的、受意識形態驅動的意識……他們就必須為達馬吉歐給這個任務帶來有想像力的願景而鼓掌。──《巴諾評論》(Barnes and Noble Review)

    有趣……介紹了一些新穎的想法。──《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

    一項重要且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The Magonia Blog and Magonia Review of Books

    閱讀《擁有自我的心智》是一種樂趣……這是一次值得付出努力的智力之旅。——《威爾遜季刊》(Wilson Quarterly)

    令人嘆為觀止的原創。──《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1181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