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繚繞林間兩百年的布農古調,水鹿主宰的世界 ───
一段布農族丹社群踏上石階、重返故土,
以「回家」為目標的山旅故事。
▍14萬人追蹤,超人氣山岳攝影師「雪羊」的深度隨行報導。▍
最會說故事的波蘭作家回來了!耗費三年,沙博爾夫斯基踏遍俄羅斯這個地表最大國度的各個角落,實地走訪多位親歷過俄國與前蘇聯重大歷史事件的廚師。透過廚房的門,揭開俄羅斯權力中樞的神祕面紗。從末代沙皇到今日普丁,這些權傾一時的俄國領導人究竟吃些什麼?飲食是否反映他們的為人與統治風格?更重要的是,在凡事都...
《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作者最新力作!! 入圍巴美列捷福(Baillie Gifford Prize)非虛構寫作獎、《紐約時報》年度最佳好書 這次,芭芭拉.德米克聚焦在中國數一數二最難潛入的地方──阿壩, 探究今日在中國邊緣生活的藏人,究竟變成了什麼樣子? 中國究竟急於隱瞞哪些事情...
「跳舞的熊」是吉普賽人延續數百年的傳統。馴熊師在小熊幾個月大時,就把熊從媽媽身邊帶走、釘上鼻環,並訓練小熊跳舞與各種把戲。接著,熊與馴熊師就成為生命共同體,吃、喝、生活、工作……無時無刻都一起度過。 沙博爾夫斯基是天生說故事的能手,他以熊的境況譬喻了人們的境況:自由不是一種不經學習就能...
天生說書人、《跳舞的熊》作者 沙博爾夫斯基 令人食指大動卻不寒而慄的報導之作 如果獨裁者最愛的滋味,廚師最知道,那有沒有可能,這些掌廚人不只是餵養獨裁者,還窺見了獨裁掌控人心的祕密?
「我額頭上的靶心,也不能使我下跪」 誠實面對恐懼、永不放棄自由, 一段穿透黑暗,滅頂與生還的故事 ◆ 首部維吾爾知識分子對中國種族清洗的證詞 ◆ 見證暴政底下的扭曲人性,以及個體生命的堅韌勇敢 ◆ 翻譯15國語言,國際名家感動推薦
2019年7月21日晚上,是香港人永遠難忘的恐怖之夜。一群穿著白衣的黑社會分子,衝入鐵路站,對香港市民進行了一次見所未見的無差別恐怖襲擊,導致多人受傷送院。警察在整個晚上沒有執法,官方選擇冷處理,令「721事件」成為歷史懸案。 到底,白衣人是如何組織起來?當晚發生了甚麼事?除了我自己的回憶,我...
我的女兒被殺害了三次-- 第一次死於兇手的刀下; 第二次是被見死不救的警方殺死的; 第三次是被見獵心喜的媒體殺死的。 --豬野憲一(一九九九年桶川跟蹤狂殺人事件被害者父親) ➜Readmoo獨家試讀活動,讀者精彩心得這邊看!
八大行業第一手現場直擊 女大生慾海浮沉十年磨萬劍最真實的告白 打手槍也有職人 「不管成為多資深的小姐, 每次打開包廂門前,我還是會感到緊張。 因為我永遠不知道門後是一個怎樣的客人。」
“全世界都有病人等待器官;只有中国有器官等待病人。” 中共需要解决异议分子,因此,出现了地下器官库,出售异议分子的器官,并从中获利。 国际人权作家伊森‧葛特曼为了解中国活摘器官以及迫害法轮功等异议分子的方法,并揭露中国不寻常的医疗生态,他深入采访法轮功学员、狱警,和中国、台湾医生等超过100位证人。...
世道愈是黑暗,愈需要看見光明。 他自願被關進慘絕人寰的奧許維茲集中營, 蒐集情報,組織反抗,最後成功脫逃, 向世人曝光邪惡的存在,成為後人敬仰的典範。 以性命為賭注的勇氣之書.揭露暴政的第一手紀錄
支撐起婚姻的,正是對它的不忠! 「我喜歡當情婦。身為情婦,我付出,也得到所有我想要的愛與性,但是卻沒有責任要盡。」──美國情婦 寶拉.伯明罕 情婦,是被包養的女人? 等待成為人妻的女子? 還是,女性解放獨立自主?
一座大城市,就這樣突然靜了下來。 它什麼時候再醒過來呢? 城市,被封鎖了。人的聲音,不見了。 ★ 微博首發191萬閱讀次,轉發近5千次,7百餘則留言,1萬多人按讚。 ★ 英國《BBC新聞》精選轉載。 ★ 美國《紐約客》雜誌、《每日星報》、法國《法新社》、韓國《首爾報社》、阿根廷《號角報》報導。 ...
★內容簡介
─── 繚繞林間兩百年的布農古調,水鹿主宰的世界 ───
一段布農族丹社群踏上石階、重返故土,
以「回家」為目標的山旅故事。
▍14萬人追蹤,超人氣山岳攝影師「雪羊」的深度隨行報導。▍
我們在攀上與下降之間,仔細尋找任何可能的延伸路徑。
因為古道在這裡既破碎又模糊,一不注意就會跟丟迷途,
誤闖水鹿闢出的崎嶇獸徑……
▍他們不諳當代登山,沒有全套專業配備,
▍甚至有人第一次縱走,卻仍花了十天翻越中央山脈。
▍那條清代留下的路,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關門古道。
▍那群人,是最接近中央山脈核心的布農族:丹社群。
2022年,人氣山岳攝影師雪羊跟著一群布農青年,循著祖先因日本人「集團移住政策」而遷徙的腳印,從花蓮馬遠部落徒步跋涉,回到南投丹大的老家。負重近30公斤,最高爬上海拔2,960公尺的中央山脈主脊,他以見證者的身分,詳實記錄這趟「回家行動」,重現Bunun的態度與生活,以及族人如何在漫長的回家路程中,成為真正的人。
只有模糊的痕跡、沒有布條可依循,他們走在老人家曾經走過的路,上攀、下切,抱著倒塌的腐朽巨木攀爬而行,底下是萬丈深淵。當抵達老人家口中的「那邊」,象徵鄉愁的祖居地時,整座山林只聽得見族語的祭告,與悠悠唱出的古調。
過去,他們被迫離開自己的家;不友善的狩獵政策下,有的族人為了守法打破禁忌,有的為了禁忌對抗政策。時至今日,尚有族人駐守街頭,為爭取文化自主權、完整的「傳統領域」請命。這趟回家路,是精神、文化、記憶的傳承,在雪羊的深度報導下,以動人且具原始之美的樣貌呈現在讀者眼前,並從生態環境、體制、文化面向探討存續議題,讓真實的原住民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作者簡介:
雪羊(黃鈺翔)
台大森林系學士,台大新聞所碩士畢。2015年開始經營「雪羊視界」Facebook粉絲專頁,至今(2023年)有超過14萬名追蹤者,是台灣最為人知的山岳攝影師暨網路作家之一。從2013年首次登上玉山開始,登山生涯將屆十年,視野涵括99座百岳、許多中級山與海外高峰;長期關注山林政策,致力登山教育,也常為不平之事發聲。
期許自己成為一位稱職的山岳報導者,讓更多台灣人建立與自然的連結,一起守護山林、珍惜文化與環境。
2023年參與橘子關懷基金會「前進十四峰|大夢計劃」,前往位於尼泊爾的世界第七高峰「道拉吉里峰」,並擔任隨行記錄者。
★名人推薦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甘耀明|作家
梁玉芳|台大新聞所兼任副教授、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
__專文作序
Joeman|百萬YouTuber
巴奈|歌手、倡議者
伍元和|台灣山徑古道協會理事長
呂忠翰(阿果)|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那布|內本鹿文史工作者
林華慶|林務局局長
胡子|百萬YouTuber
徐如林|古道文學作家
張元植|登山家
麥覺明|山岳紀錄片導演
陳德政|作家
郭彥仁(郭熊)|《走進布農的山》作者
劉克襄|作家
蔡及文|登山補給站站長
__各界聯合推薦
「生命是在自然田野中,自己長出來的!」我們如果不跨入一場事件,不走進一座森林,不經歷一次風暴,不目睹一顆生命的死亡……,人是無法置身於自己生命之中的;而我們一旦有了這樣的存有感,便足以抵抗所有論述的支配,活在自己的人生裡。推薦給所有找尋意義的朋友們,山林是生命最原初的田野,再真也不過。──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台灣山脈是歷史層疊的文化空間,山徑亦是通往歷史的幽徑。布農著重「家」的情感,這十天行程,大家走的不僅僅是布農回家之路,也是台灣歷史的縮時顯影,情感相依,互為協助。雪羊以豐富的眼光觀察過程,帶給讀者滿滿的文化饗宴。──甘耀明(作家)
文字在山上的無路之路奔躍,交織著口語傳述耆老的部族禁忌與智慧,帶我看見「會呼吸的房子」。如同雪羊形容的,這行旅是沉浸式的民族教育、是行動教室啊!──梁玉芳(台大新聞所兼任副教授、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
重返行動就是很多夥伴一起在幫忙,這本書的出發點也是一樣,想要讓事情可以往好的方向,讓文化可以活回來。──巴奈(歌手、倡議者)
我在《朝聖──人與自然的相遇》Podcast節目中,跟著馬詠恩的述說,走過那條回家之路,如今又在雪羊生動的文字裡,再次踏上野生崎嶇的關門古道。某種程度上,作者和讀者都在「故事結束」時,成為一個嶄新的人。──陳德政(作家)
人在山裡來來往往,登山者將山頂視為目標而去,生態學者為了山裡的生物群聚而去,政府為了統治及交通的需要開鑿道路;通商的、採愛玉的、獵捕的……種種的人各因不同的目的,將山視為一條途徑走了進去。
而在更早更早之前,有一群人早已在山中生根萌芽,成長茁壯。山對他們不僅是一條途徑,更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族群母體的大船。很高興能看到雪羊願意走進去,也願意寫出來,讓我們看到更多這群人的故事。──蔡及文(登山補給站站長)
用頭袋背起行囊,雙腳走在祖先的遷移之路,重新再造人與山的心關係。──郭彥仁 郭熊(《走進布農的山》作者)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