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研究者移居日本三十年的生活絮語
關注中日兩地人文樣貌之比較,關於飲食、風俗、藝術、自然與生活習慣,喚起文化價值與傳承的思索。
繼《我輩中人》與《以我之名》後,張曼娟中年覺醒三部曲 28篇真情澄澈的散文,28個生命凝視,在時間的巨大沙漏中書寫中年的艱難與豐饒
博客來排行冠軍暢銷書《編輯樣》之後六年, 最受歡迎的「《聯合文學》編輯室報告」 + 最犀利坦白的「現場實務分析」回來了! 封面由設計大師聶永真親自操刀! 這次還要告訴你:「會編雜誌,就會創意提案!」
一路走來的作家 二十週年精選集紀念版 文學的告解,生命的救贖,小說一樣的人生 中年以小說復筆的作家,二○一三年重返文壇,閃亮推出回歸代表作《那麼熱,那麼冷》,從此風靡文壇至今。然而世人少知,其風格獨特的文字藝術,原來也有極端貼近現實的辛辣筆觸,這從早期出版的精選集《美麗蒼茫》可見作家最純真的文學路...
這片沙漠的風情萬種, 讓我學習著去愛每一個人, 和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如果人生就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旅程── 流浪文學的起點,我們愛上三毛的原點。 三毛逝世 30週年 紀念版
王家衛人生首序 暢銷作家李舒最新隨筆集 細數半世紀前的優雅與風情 佳人與雅士的傳奇往事 如那一抹夕陽下的餘暉 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永不遺落
公共電視年度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原著 找回凝視孩子的初衷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
文化是流動的,不固有、不固定,在流動中又會孕育出新的生命。
中文研究者移居日本三十年的生活絮語——
關於飲食、風俗、藝術、自然與生活習慣,喚起文化價值與傳承的思索。
○ 在東京販售紙品的老店舖——鳩居堂,繁盛了百餘年,店主卻說僅是「借住」
○ 關於日本的三個奶媽:森永、雪印和明治,一個並非童話的童話故事
○ 我孫子、朽木村、勿來、楊貴妃,異鄉人看日本沿途漢字地名的新鮮與驚奇
○ 唐詩比作雞蛋、讀本比作菜色,一詩不掛的煮蛋、醬油茶葉蛋、酸鹹中和的番茄炒蛋
○ 越過《徒然草》、越過夏目漱石,為什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應只見多未見少
○ 從舌尖上尋找還遙遠的春信、在木炭上悠燻慢烤季節的風物詩,品玩酒食後時隱時現的中華文化
|探索、細味、流連|
● 以旁觀者自居,用「第三者」的獨特視線觀照中日文化
● 浸古典蘸料的日常採集,用新視角討論傳統經典,收錄當地人才知道的地方秘辛
● 五十四篇白描散文,進入文化穿堂的奇妙尋蹤
透過敘寫與提問,揭示時局影響生活、覺察思潮、感知社會實態。本書關注中日兩地人文樣貌之比較,風格流動多變,溫潤詞彙裹著深刻寓意,筆調偶有直爽和無厘頭,看似生澀的題材卻能帶來意外之趣。站在「他山之石」的鏡前,借鑑他人,回望未曾體察的本土意識。
——「接著,小竹籃送上桌來的是早春的氣息。幾片青葉,幾根嫩莖,一小朵略帶羞澀的菜花,乳色的嫩頭,經微微一炸,更顯綠的綠,黃的黃。」
——「書上有些用小字號、有殘缺、模糊不清的地方也不要漏讀,或許換個姿勢,倒過來讀它一遍又一遍,歷史會更清晰一些。」
——「虛像美好,真相太酷。曾在唐詩宋詞裡浸染過度的芥川在北京、上海等地採訪了四個月,所著述的遊記詳實記錄了他從優雅的古詩堆裡,回到髒亂差現實中的心路歷程。」
——「都說韭菜味臭,而中原人感覺有增進食慾的芳香,進餐時不可或缺,其藝術之優也在此。韭菜一筷子入口,其味妙不可言,美感、快感,大概門外漢難以感受。」
——「不是詩集嗎?既然論詩,理當詩人領先,好詩在前,而《全唐詩》非也。一翻就會讓這塊土地上的弊病像破棉襖裡透出的棉絮那樣,一團接著一團地冒出來。」
——「在如今這欺軟怕硬的世界,總有人要打、有人挨打。挨打容易記住,因為傷疤是一塊閃閃發光的記憶,分外耀眼;不過,因為挨打不光彩,有人就會盡其所能不透一點風聲摀嚴摀實,甚至眼裡還會冒出受了害的無數金星。」
作者簡介│
吳守鋼
大學教師。翻譯、寫作。
譯有黑澤和子《爸爸黑澤明》、松長有慶《密教:東方智慧的崛起》等書,個人散文作品見刊於〈馬祖日報〉、〈人間福報〉、〈中華副刊〉、〈中時新聞網〉等。
1960 生於上海
1982 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
1982 任教於上海第六師範學校至1989年
1989 留學日本並定居至今
1995 畢業於大東文化大學文學部日本文學學科
2006 任教於東京國際短期大學至2022年
——教授漢語、中日文化比較、中國商務、日語(留學生為對象)
2008 任教於東京芝浦工業大學至今
——教授漢語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