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童年時代祖父告訴過我的,
曾經被日本軍徵調到新幾內亞作戰,
而死在那裡的一個堂伯的故事,我猛地似乎了悟了,
過去生長在這塊大地上的子民們巨大而無奈的哀傷。」
槍響前,他必須找到拯救被告的方法。 一艘遠洋漁船,承載著一樁滅門命案的祕密; 為了找出真相、伸張正義,賭上的可能是整個國家的命運
2015年曼布克獎決選小說 四個男人30年的友誼 × 一部「從回憶中存活」的冒險史詩 四個大學好友,畢業後來到紐約闖蕩, 在這個花花世界各擅勝場,也嘗盡了傷痛與歡愉……
★ 吳曉樂獻聲朗讀後記〈曾經這世界有她〉 ★ 出道十年,重探初心!小說家吳曉樂以「彷彿考了四次臺大」之力寫就的重磅之作! ★ 回歸教學現場的犀利觀察,細緻重塑新世代教育的學習困局、師生互動與同儕關係。 ★ 世代怎麼複製?親子如何相殺?十年後的現在,是否依然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本書為文革三部曲的第一部。第一部,自一九六六至六七年,文革最關鍵的一年,亦即《迷冬》的時代背景;第二部預計自六七至七一年的林彪事件,充滿激烈、動盪且曖昧的時期。第三部曲則以林彪事件之後直到一九七八年,官方的文革和民間集體的沉默、消極的反抗。
以諷刺、暗喻等方式書寫台灣於八十年代在政治高壓之下,台灣人民該如何以文學暗諷現實,以筆桿對抗槍桿,以自由抵擋肅殺。其中〈烏龜族〉敘述主角因抗拒現實,而如縮頭烏龜躲避躲進夢幻之境,宛如變形記的暗諷趣味;〈叛國〉更是書寫一位日本時代的優秀青年輾轉前往中國受到排擠,又在戰後返台後成為政治犯,晚年則過著隱世埋名的生活,像極了迷你版的亞細亞的孤兒;〈消失的男性〉則書寫在報社工作的詩人,同時是一位賞鳥家。有次在河口賞鳥時遭到海防盤查,讓他心生恐懼,因而產生出要逃離軍事統治下台灣的念頭,讓他逐漸長出羽毛,成為一隻鴨子。
諷刺文學就是一種說反話的文學,將反話書寫成真,讓荒誕成為日常,從而產生一種怪異性的幽默,使壓迫者更顯示出其壓迫性,受迫害的人更顯示出可堪哀憐,足以讓人深感憤怒與同情,更能反應台灣當時的現實!這皆屬該時代年輕知識份子對於台灣政治高壓,與美麗島事件後的躊躇、反省與奮鬥之心境展現。
本書《叛國》共十二篇政治短篇小說,乃收錄吳錦發在戒嚴前後所撰寫,以各種寫作技巧表現出,有關「政治事件」或「政治樣態」之下,台灣人某種獨特且「陰沉」的,或「剛烈」的對國民黨戒嚴政治壓迫的反抗行動。各篇原收錄於過往吳錦發各散本小說集之中,現今將它們集結成冊,完整以單行本方式出版,用以總結吳錦發對這數十年來對國民黨的政治統治,及台灣人對這段政治歷史的態度和性格。
誠摯推薦
尹 立(前高雄市文化局長)
向 陽(國藝會董事長)
朱宥勳(作家)
伊格言(小說家)
胡長松(金鼎獎得主)
陳奕齊(思戴漫育成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陳耀昌(醫師作家)
許菁芳(作家)
張耀仁(小說家,國立屏東大學科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黃信堯(金馬導演)
楊斯棓(《要有一個人》作者)
楊 翠(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藍士博(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執行長)
(依姓氏筆畫排序)
推薦序文
「吳錦發的小說,也就是在回溯改朝換代前的台灣,再度去重溫70、80、90年代台灣人共同的心境,憶起那一代人艱辛的奮鬥。」──宋澤萊(國家文藝獎得主)
作者簡介
吳錦發
1954年生於高雄美濃,國立中興大學社會系畢業。曾從事電影編導五年、新聞媒體二十年。曾任文建會副主委、屏東縣文化處長,現為廣播電台主持人。
文學著作有小說12部、散文3部、政治評論集10部、詩集5部、詩評論1部、童話集1部。研究原住民文化多年,編輯出版過《悲情的山林》(台灣山地小說選)、《願嫁山地郎》(台灣山地散文選)、《原舞者》(一個原住民舞團成長的故事)。
小說曾獲中國時報小說獎佳作、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推薦獎、吳濁流文學獎。小說及詩並曾被翻譯為英、德、日、韓、波蘭、西班牙、阿拉伯多種語文。
小說〈春秋茶室〉曾由導演陳坤厚改拍為同名電影。小說〈秋菊〉由導演周晏子改拍為電影《青春無悔》。小說「青春三部曲」由客家電視臺改拍為連續劇《菸田少年》。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