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知識 Knowledge 10月號/2019 第98期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BBC知識 Knowledge 10月號/2019 第98期

1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20.8MB
  • 商品格式:固定版面 EPUB
  • 頁數: 110
紙本書定價:NT$ 280
電子書售價:NT$ 220
暢讀包
人氣暢讀
可購買品項 售價
電子書 NT$220
BBC知識 Knowledge(12期) NT$1690
BBC知識 Knowledge(6期) NT$990
BBC知識 Knowledge(3期) NT$520
本書為固定版面 EPUB,建議您使用 mooInk Pro 系列、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此書僅限以下區域購買: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
成功訂閱後,將由下一期新刊開始派送。訂閱不與站上其他優惠併用。

購買領書額度

大滅絕來襲......
人類可以從恐龍的遭遇學到什麼?

〈能否阻止第六次大滅絕?〉
研究過往的大滅絕事件,能為今日面臨的環境挑戰提供新見解。比方說曾經位處食物鏈頂端的恐龍,為何在彈指間灰飛煙滅?而現在站在同個位子的人類,有機會寫下不同的命運嗎?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220

    <關關難過關關過:巴黎聖母院> 這座高聳的哥德式大教堂如同巴黎這座城市,儘管歷經許多黑暗時刻,總是能化險為夷。有鑑於過去數百年間,屢屢重建成功的故事,我們對於它的未來,應該要樂觀以待。

  • 電子書: NT$ 220

    大腦如何影響健康 <源於大腦的治癒力量> 最新研究顯示,正向的心理態度有助於我們對抗感染,讓我們更長壽,甚至免受手術之苦。究竟心念如何影響生理現象?

  • 電子書: NT$ 220

    宇宙並非始於大霹靂? 關於宇宙的一切究竟是如何開始的,我們的最佳解釋並無法自圓其說。現在有組理論物理學團隊宣稱找到能夠檢驗新的爭議理論的方法,而該理論認為宇宙生於大反彈……

  • 電子書: NT$ 220

    關於疼痛的基因研究 〈無痛人生〉 有些人摔斷手臂也不眨眼,有些人分娩時不會疼得大汗淋漓,如果感覺不到疼痛,生活將會如何?這些無痛覺者的生理祕密,或許能幫助我們關上疼痛的開關……

  • 電子書: NT$ 220

    <新登月競賽> 1970年代後,再沒有其他國家登上月球,直到2013年,中國嫦娥3號任務登陸月球近地側,成為第三個把探測車送上月球的國家。今年1月3日,嫦娥4號成功登陸月表,它裝載各式實驗器材,充分展現中國的意圖。超級強國會為了爭奪月球霸權,再度展開太空競賽嗎?

  • 電子書: NT$ 220

    快樂飲食法? 腸道微生物如何影響精神狀態 〈健康腸道菌給你好心情〉 有群生物在我們身上安家立業,過去認為它們與我們的健康有關,如今科學家甚至發現它們也會改變我們的心理狀態─歡迎來到精神益生菌的世界!

  • 電子書: NT$ 220

    守護海洋 〈與海洋同生二部曲:如何守護海洋與其內珍寶〉 全球70%表面積受海洋所覆,海洋為地球提供食物,我們呼吸的氧氣也有50%來自海洋,它還能調節氣候。不過,人類活動正使海洋陷入危機……

  • 電子書: NT$ 220

    尋找第九行星 〈第九行星的追尋〉 在海王星之外的小型天體正和諧地運行,天文學家認為,它們可能隨著躲在暗處的第三世界起舞,那顆行星是地球的四倍大,如今似乎知道該去哪裡尋找它的蹤跡⋯⋯

  • 電子書: NT$ 220

    <扭轉思考的科學七知> 你害怕死亡嗎?你認為宇宙定律總是恆常不變嗎?你相信細菌的影響力擴及天氣嗎?經過放縱的年假和小小的連假後,你的大腦可能已經成了一團爛泥,快來補充一些營養內容,攫取科學前線那些難以置信的想法!

  • 電子書: NT$ 220

    <美墨邊境圍牆的歷史淵源> 你知道第一座美墨邊境圍牆是為了防蚤子的嗎?不過從那時開始,邊境不安的氣氛便日益加深……兩位歷史專家為我們說明,川普這項爭議政策的歷史。

  • 詳細資訊

    【編者的話】
    漫長的地球史上,曾經有五次,超過75%的陸地及海洋物種被消滅。今年5月,聯合國發表堪稱至今最完整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評估》,根據這份報告,目前瀕臨滅絕的動植物超過100萬種,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或是即將邁入第六次大滅絕。果真如此,人類能夠倖存嗎?我們是否還來得及做些什麼?

    新近對白堊紀末期恐龍大滅絕的研究顯示,小行星撞擊或許不是恐龍最主要的殺手,而是其他數個環境因素聯手將恐龍推下舞台,且速度很快。研究二疊紀末期大滅絕的科學家也認為,環境問題的複雜集合才是以往大規模物種滅絕的成因。只不過,過去多屬「天災」,但這次很有可能是「人禍」。幸好,現在做出改變還不會太遲,我們或許能從恐龍的悲慘遭遇學到什麼?(P.42)

    如果眾多物種的災難一直無法喚起多數大人對環境議題的重視,那實在很難怪小孩透過罷課來表達心聲。畢竟若從遙遠的未來往回看,現在是誰當總統不見得那麼重要,但環境惡化肯定每個人都遭殃。一個瑞典女孩發起的活動,已經在多個國家獲得響應,包括台灣。(P.38)
     

    ----

    2019年10月號
    Snapshot
    ●瓦蟎小麻煩
    ●象鼻戰士
    ●重重防護
    ●眼淚有三種
    ●鱗光閃閃
     
    Discoveries
    ●演員的自我意識在表演時會隨之隱沒?!
    ●綠茶和胡蘿蔔有助於對抗阿茲海默症!
    ●狼也能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Comment
    麥可・摩斯里
    「限制每天的進食時段有益健康?」
    亞力克斯・克魯托斯基
    「坐困輪椅的他在虛擬世界中並不寂寞……」
     
    新聞背後的科學真相
    ●回顧:如何免受空汙傷害?
    ●分析:縮短工時能否提升工作效率?
    ●評論:盯著螢幕並非總是壞事?
     
    〈英國近代環保運動史〉
    反抗滅絕運動讓氣候變遷威脅再次成為目光焦點,讓我們從浪漫主義詩人對湖區栩栩如生的描繪,到影集《末日觀察》的反烏托邦……從頭說起英國環境運動史。
     
    〈為氣候而罷課!〉
    是什麼原因促使世界各地的學生走出課堂,抗議氣候變遷?這些學生的父母又怎麼想?
     
    〈能否阻止第六次大滅絕?〉
    研究過往的大滅絕事件,能為今日面臨的環境挑戰提供新見解。比方說曾經位處食物鏈頂端的恐龍,為何在彈指間灰飛煙滅?而現在站在同個位子的人類,有機會寫下不同的命運嗎?
     
    〈以科學之名,放火!〉
    專家指出,隨著乾燥又炎熱的天氣漸成常態,未來可能會有更多野火肆虐事件。科學家藉由計畫性林火,運用電腦模型、雷射掃描與無人機,預測火勢行徑,盼能預防野火蔓延。
     
    〈調製外星大氣〉
    科學家正努力再造環繞遙遠行星的氣體,也有些人以氣候模型預測外星氣候,這些成果有助於確認外星生命的存在嗎?
     
    〈探尋火星生命〉
    這顆紅色星球相當熱鬧。過去12個月內,軌道飛行器、探測車和登陸艇在科學家的操控下,發現了遠古河流的痕跡、感受到火星上的地震,並且找到地底深處液態水的證據。當我們發現越來越多這顆紅色星球類似於地球的誘人故事,同時有個問題仍未解答:火星的現在或過去有沒有生命?
     
    〈嗅出疾病:電子鼻〉
    或許再過幾年,人人會隨身攜帶可以檢出瘧疾或癌症等疾病的氣味偵測裝置。在我們意識到自己生病之前,機器就先偵測出來了!
     
    〈憂鬱症的清醒治療:不睡覺,更快樂!〉
    剝奪憂鬱症患者的睡眠時間能達到怎樣的治療效果?透過訪談精神疾患專家,深入了解這項開創性療法。
     
    〈譜出集中營苦難之歌〉
    庫立西維奇在納粹集中營生活的五年期間,記下了其他囚犯創作的旋律與歌詞。他的勇敢無懼,使後人得以一窺人間煉獄的面貌。
     
    〈小企鵝都市現蹤〉
    牠們不受城裡居民與遊客的影響,在看似不怎麼適合生活的墨爾本市郊悠遊度日,繁衍得挺不錯呢!
     
    〈愛現動物大集合〉
    許多生物會適應並融入環境生活,不過有些生物並不在乎這種常規,為您介紹動物界裡最吸睛又愛現的成員!
     
    Q&A
    ●哪種動物可以不用翅膀飛行?
    ●生病時是否就該讓身體發燒?
    ●我們能否將行星移到更宜居的軌道?
    ●貓怎麼會比我早知道暴風雨即將到來?
    ●快要沒咖啡喝了?
    ●如果我們有夠強力的望遠鏡,能看見大霹靂發出的光嗎?
    ●晚間天紅,牧人高興?
    ●汽車的車齡越久,馬力會變差?
    ●為什麼睡在陌生的床,做的夢比較鮮活?
    ●「松子嘴」的成因是什麼?
    ●哪種生物可以被人類寄生?
    ●如何一夜好眠?
    ●我討厭蔬菜,但很喜歡吃蛋糕。胡蘿蔔蛋糕算一日五蔬果嗎?
    ●洗腦歌一直在腦中揮之不去,快要把我逼瘋了,怎樣才能擺脫這種折磨?
    ●我剛買了台好車,但為什麼車內有股聞起來不舒服的味道?
    ●哪種動物會自己準備或烹煮食物?
    ●哪種植物奶對環境最友善?
    ●疑病症有藥可醫嗎?
    ●我們仍在使用哪些古老發明?
    ●全世界的海平面都一樣高?
    ●為什麼犯下多數謀殺與強暴等暴行的多半是男性?
    ●曬太陽能降低膽固醇?
    ●恐龍足印怎麼變成化石?
    ●獨角獸和潛水艇有何關係?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