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的法國吐司」
在早午餐(Brunch)一詞還沒有深植進全臺人民心中的我的小時候,週末到臺北仁愛圓環的双聖美式餐廳吃早餐是我始終印象鮮明的家族回憶。二面蘸滿蛋液的帶邊薄切吐司,放在充滿奶油的煎檯上煎到金黃表皮出現淺淺焦褐色斑紋,端上桌時再把裝在小瓷盅的楓糖漿淋上吐司,甜滋滋地讓眼睛都吃出了星星,想著世界上怎麼有這麼美好的發明,默默感謝著二千年前羅馬人那份珍惜食物的心(註)。
「糖是靈魂的養分」 大概兩年前,我戒了一年左右的糖,期間最喜歡的手搖飲直接放棄,甜點幾乎不吃,但完全想不起來哪天開始,總覺得人生何必對自己如此苛刻,我又開始一點點地吃起甜食,直到前陣子,生活與工作巨大的壓力讓我每天都異常焦慮,好幾天下午我都直接蠻橫地吃掉一整個淋滿糖霜的肉桂捲,接著我就知道,我...
「在那應許之地 山與海會留下你」 約莫十年前,剛成為編輯時做第一本雜誌的主題就是「墾丁」,彼時的恆春半島與在諸多相異,邀訪的店家、體驗的活動,都不是此時此刻會懷念起的,離開時最記得的是南端的海,天氣晴好時,清透的天空與湛藍的海相連在一起,不管是一天的哪個時段,都在日照下搖曳著色澤各異的細碎光輝...
2012年4月,《小日子》雜誌以「我們喜歡吃早餐」第一期正式出現在大家面前,距今八年又五個月,中間歷經數次失意的時刻,終於,我們跨進100期了。
咖啡是我們百做不厭的題目,這期跟著不同的帶路人重新品嘗咖啡這個題目。無論海角還是天涯,都會有咖啡館存在,沒有絕對的好跟壞,就像生活時空的縮影,人人都有心中對咖啡館的想望。別人心中所喜愛的,不一定是你想窩著的地方。不過就是只有某個咖啡館,能讓某個人感到如此安逸,咖啡跟咖啡館就是如此神祕且命定的存在。
愛是多元的,BL 不該是塊禁區 本期《小日子》封面主題是「如果有那麼純粹的戀愛 生活裡哪有苦難」,我們跑進了腐女* 的世界一探究竟。這期堪稱是我們創刊以來最大嘗試,在開編輯會議的時候編輯們講得口沫橫飛、情欲四溢、群情激動。我們一度想過原本的讀者群是否能接受這樣的尺度,不過做完這期,其實也沒有想...
論泡麵於生命中之必要 年初在討論整年題目時,「泡麵」這個題目曾被突然提起,當時本期負責編輯亞涵問:「大家覺得泡麵呢?」彼時我眼睛一亮,「泡麵很好,我最喜歡泡麵了!」還記得自己是這麼說的,發自內心深處直接迸出來的真摯告白。後來經過投票,泡麵沒有進入最終決戰,一整年的題目有了雛型,泡麵沉到短期記憶...
「週末的法國吐司」
在早午餐(Brunch)一詞還沒有深植進全臺人民心中的我的小時候,週末到臺北仁愛圓環的双聖美式餐廳吃早餐是我始終印象鮮明的家族回憶。二面蘸滿蛋液的帶邊薄切吐司,放在充滿奶油的煎檯上煎到金黃表皮出現淺淺焦褐色斑紋,端上桌時再把裝在小瓷盅的楓糖漿淋上吐司,甜滋滋地讓眼睛都吃出了星星,想著世界上怎麼有這麼美好的發明,默默感謝著二千年前羅馬人那份珍惜食物的心(註)。
但開始工作之後,法式吐司便吃得少了,倒也不是它難得,而是一種生活裡難以言說的推力,讓你一直錯過它。譬如總是睡遲、譬如無法隨心所欲地在想吃法吐的週日早晨找著理想的吐司(能做到的人勢必得昨日便計畫好。再者,理想吐司也絕非樓下便利店可得之貨。)又譬如真心付出努力在地圖上找到了早午餐店,也未必能滿足心裡渴望,所以某種程度上,週末乍看自由,卻不一定能過得理想。
於是,懷抱著有點忌妒卻羨慕的心,編輯部探訪了八組在各自的生活裡擁有著理想週末模式的人們:攝影師叮咚與妻子秝緁練習在生活裡找到大人與小孩能一同放鬆的出口;臺南糯夫米糕的老闆雨樵乘著心愛的老車,在全然專注的駕駛中感受無拘無束的自由;旅遊作家下港女子在熟悉又陌生的小鎮裡發掘新的樂趣;戶外愛好者阿泰和呆呆選擇往山裡去,沉浸在和自然的獨處時光;飲食作家盧怡安喜愛隨興穿梭在遠方或是朋友的餐桌上,遁入專屬的休日模式;專職主婦Alvita 與老公以音樂開啟週末早晨,在聲音流動下輕盈地享受親子時光;攝影師Kris 和作家dato 二位city boy 從漫畫與黑膠起頭,大聊新世代的男子休日風景;最後也跟著歌手鄭興穿梭到中國成都,一同在珍貴休假縫隙裡尋覓創作靈感。
他們擁抱自己的愛好,理解自己的形狀,在不斷的練習裡,找到了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點,於是能在長大成人後,在每一週唯一抓得著的短暫時光裡,試著讓自己得到修補,重新將血量HP 灌飽,再繼續投入到下一個生活週期內。
本期也告別了工作室單元,由全新的「小吃風景」單元接棒,前往每座城市找尋最deep 的醍醐味。我們首發高雄,由飲食作家郭銘哲帶路,一窺他兒時戀戀不忘的攤家與食物們。希望你們會喜歡。
好的,不多說了,我要先去煎吐司了,最後祝福各位週末愉快。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