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全球人口正式突破80億,聯合國稱這是人類在醫學、科學、衛生、農業和教育方面取得歷史性進步的里程碑,但也警告已因氣候變遷面臨資源稀少窘境的地區,接下來將遭遇更多困難。
從交往走向全面競爭 縱觀美中大棋局 美國聯邦參議院6月8日通過對抗中國經濟威脅的《2021美國創新及競爭法》,這項新出爐的法案被視為美國強化競爭力、避免被北京以策略制勝的關鍵,也是拜登政府將美中「競爭性共存」概念具體化的重要指標。
太空競賽2.0 美中俄列強競逐 地表億萬富豪參戰 「太空競賽」是美蘇冷戰時期的關鍵字,從發展火箭、人造衛星到登月跨出「人類的一大步」,雙方你來我往,促成太空科技突飛猛進,宇宙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存在。
通膨戰鼓響起 牽動全球的解封經濟新局 美國,這座被視為後疫時代帶動全球經濟成長的火車頭已經啟程,然而,隨著買氣升溫,趕不上需求的供給,終究激出物價的漲勢,而這波通膨效應,正對這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地球村起了漣漪。各國不一的疫後復甦腳步,打亂了全球供應鏈。
極端天氣 不再百年一遇 2021年世界各地極端天氣頻發,從西歐、中國河南與美東暴洪、北美洲破紀錄高溫再到全球大規模野火不斷,由於人類活動,地球氣候已逼近險峻且不可逆轉的臨界點。
科技形塑未來 制勝關鍵在人才 科技就是國力,是一切產業的基礎,更是國家經濟發展與競爭力的根本;而創新與高技術人才的培育,則是國家科技發展的決勝關鍵。
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 大辭職潮來了 慣老闆接招 長達近兩年的疫情大流行,帶來不同以往的工作模式。許多人開始思考過去朝九晚五坐辦公室的工作方式是否必要,也有人透過疫情看清無法「共體時艱」的企業與慣老闆,罷工、辭職潮在以歐美為中心的國家蔓延開來。
舌尖上的氣候變遷 科技寫下的 未來菜單 延續2021年到2022年,有兩個關鍵詞仍在全球廣泛受矚,那就是「COVID-19」及「氣候變遷」,而這兩股勢力,也正在改變你我餐桌上的滋味。
登入元宇宙 你準備好了嗎? 是什麼,讓社群龍頭臉書投入5,000萬美元打造,甚至不惜將母公司改名Meta?又是什麼,讓宏達電谷底翻身,開啟重返榮耀之路?答案正是去年發燒一整年的「元宇宙」(Metaverse)。
俄烏熱戰方酣 新冷戰拉開序幕 破曉時分的驚天突擊,震驚了全世界。2月24日清晨,俄羅斯以「去軍事化、去納粹化」為由,兵分三路進攻烏克蘭。面對這場二戰後歐洲大陸最嚴重戰事,歐美國家同仇敵愾,除提供烏克蘭武器抵禦入侵,更對莫斯科祭出一波又一波經濟制裁,重創蒲亭的強權夢。
通膨怪獸發威 後疫情時代的薪情 通膨怪獸來了!在全球「漲」聲雷動下,美國面臨的是40年來最具威脅的巨獸。這隻怪獸不僅是後疫情時代下需求上升、供應鏈打結下的產物,還吃下「大辭職潮」的養分而日益龐大,難以控制。
邁向永續未來 想像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想像所有人,都生活在和平中……不再貪婪,沒有飢餓,四海皆兄弟,想像全人類,共享這美麗世界。」已故巨星約翰藍儂以《imagine》一曲,唱出沒有分歧的世界,也給人們「想像一個更美好世界」的勇氣。
搶糧世界大戰開打! 我們與「餓」的距離 俄烏戰爭打了大半年,不僅摧毀當地人的生活與家園,也搗毀了世界糧倉,讓戰火延燒到餐桌。各國為確保國內供應,陸續限制糧食或肥料出口,糧食保護主義興起,全球陷入「搶糧大戰」。
眾人皆睡我獨醒 遠離失眠的解方 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時間在睡覺,良好的睡眠對健康和幸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然而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工時長、壓力大,加上電子產品24小時訊息轟炸,讓人該睡的時候不想睡,想睡的時候又睡不著。
年邁後卸下工作重擔,到處遊山玩水,過上蒔花弄草的小日子,是許多人心中理想的退休生活樣貌,但若告訴你國家勞保基金面臨破產,未來不但有領不到老年給付的風險,甚至可能得「活到老、做到老」,我們該如何為第三人生預做準備?
聊天機器人ChatGPT去年11月推出後,僅花兩個月就達成用戶破億,全球對這套工具吸收大量資料並生成豐富回應的能力驚豔不已,更點燃科技巨擘間的生成式AI競賽戰火,讓2023年被譽為是「生成式AI元年」。
地球人口突破80億 不均與失衡的挑戰
聯合國去年11月宣布全球人口突破80億大關,而印度人口今年6月可望達到14億2,860萬,超越中國成為人口最多國家。世界人口激增與結構失衡日益嚴重,預示著人類將迎來更艱難的挑戰。
印度成為人口第一大國之後,衛生、公共設施和教育方面,將面臨更大壓力,但人口優勢也不容忽視,能否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備受矚目。反觀中國,卻因過去錯誤的一胎化政策,人口迅速老化,不斷萎縮的勞動力可能拖累全球經濟。
聯合國估計,未來30年人口增長的一半主要集中在八個國家,其中五個在非洲。未來非洲確有可能經濟起飛,但應是區域性而不是整個大陸,而勞動力供給過剩將帶給社會嚴峻挑戰。
相對印度與非洲人口激增,日本、韓國與台灣長期為低生育率所苦,年輕人面臨高房價與生育不友善等困境。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預言:「如果日本不能出現出生率高於死亡率的變化,日本將不復存在。」
封面故事〈80億人口時代〉從人口觀點看印度的機會與挑戰、中國的人口危機、非洲經濟起飛但患不均、「人類自願滅絕運動」、「日本消失」危機倒數、少子缺工的台灣、美國人口優勢拉警報等。(詳見32頁)
新冠疫情、俄烏戰爭與通膨等因素交織下,缺藥成了各國難題,台灣藥品曾一度短缺131項,衛福部緊急成立部層級防缺藥中心因應,成為疫後新挑戰。製藥大國美國也痛定思痛,落實製藥本土化與強化生技供應鏈韌性。
醫護人力荒是另一場危機。疫情以來,法國、英國與加拿大的護理師陸續離開工作崗位,醫院到處搶人、留人,甚至到國外挖角。國際護理協會建議,將護理人力缺乏視為全球衛生緊急情況。
專題〈醫療危機〉深入探討台灣缺藥原因與因應措施、美國強化製藥供應鏈靭性、日本藥廠出包下的缺藥危機、新興抗藥疾病威脅全球,與法國、英國、加拿大護理師離職潮。(詳見68頁)
〈看世界〉本期與動物邂逅,先到印尼野生動物園自駕遊,體驗近距離餵食大象、長頸鹿的刺激感,再駐足喵力噴發的伊斯坦堡、嶄新亮相的新加坡飛禽公園、探訪神的使者─日本奈良鹿、高雄柴山爬上爬下的台灣獼猴、藝術氣息濃厚的猴硐貓村以及狗狗坐鎮的曼谷咖啡館。(詳見8頁)
【全球中央】曾獲得獎勵新聞專業的吳舜文新聞獎、文化部推薦優良雜誌等殊榮,是備受肯定的專業雜誌。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