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電影有著令人震懾的生命力。
他的電影如同影像的詩歌,每一顆鏡頭都無比精準。
他的作品中詩人和預言家的氣質讓我們由衷地敬佩。
他的作品講述了人的孤獨與精神探索,見證了集體的生存狀態。」
──坎城影展
每拍攝一部電影,
都是處理各種繁雜事務的過程。
導演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在做出決定的工作。
每一個決定的瞬間,幾乎都是下意識的反應,人們把這歸結為一個詞:藝術感覺。
在創作的時候,
支撐導演反應速度和反應品質的,
是日積月累的對電影的理解。
也許,你看了無數電影,是位資深影迷;
也許,你對電影不甚瞭解,只是閒來看看大片;
但無論你是用什麼樣的心境觀影,
都值得跟賈樟柯一同思考,
電影的一些根本性問題,
它們正是電影作為這個時代最重要大眾媒介的成因。
——————————————————
為什麼要用長鏡頭?
什麼是電影的運動基因?
怎麼理解創新和反叛?
什麼是作者電影?
表演只是演員的個人工作嗎?
場面調度怎麼做?
紀錄片不是電影嗎?
電影是一種語言嗎?
電影可以是一門藝術嗎?
等等……
這課程不是一系列嚴謹的學術報告,
也不涉及高深的理論,
也不是電影秘史的鉤沉。
僅僅是一個導演的電影學習筆記。
正如黑澤明導演所言:
我一直在尋找電影之美,
但直到現在都沒有找到。
猶如出家人的修行,
電影是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理解的藝術。
與我一起去理解、去尋找電影之美。
——賈樟柯
你將獲得
1個 從導演角度欣賞電影的視角
N條 理解電影的常識
12 場拍攝背後的故事
12篇 「科長」的電影學習筆記
12次 對電影歷史的回望與思考
「電影是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理解的藝術」
——賈樟柯
作者簡介
賈樟柯
電影導演,製片人,作家
生於1970年,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
曾任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評審團主席、坎城電影節評委,並榮獲第68屆坎城影展的金馬車獎(終身成就獎),也是首位獲得這個獎項的華人導演。
主要電影作品包括《小武》、《月臺》、《任逍遙》
《世界》、《三峽好人》、《二十四城記》、《海上傳奇》
《天註定》、《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等。
其中,導演處女作《小武》即在柏林、溫哥華等多個國際電影節斬獲獎項,
《山河故人》也入圍了坎城電影節,
《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
目次
第一講 電影的新與舊
1. 電影理論VS創作實踐
2. 前蘇聯與美國劇作理論的不同
3. 敘事的跟蹤性
4. 精心的「判斷」更多來源於理論支撐
5. 「新」電影會過時?
第二講 為什麼是長鏡頭?
1. 前蘇聯蒙太奇學派的時空力學問題
2. 長鏡頭忠實於真實的時空經驗
3. 長鏡頭呈現電影作者的態度
4. 長鏡頭理論本源:電影是物質現實的復原
5. 蒙太奇手法的連貫性VS跳切的斷裂性
6. 如何讓電影產生「化學反應」?
7. 電影和音樂一樣,它也是時間的藝術
第三講 動,電影的最強基因
1. 電影的「運動」
2. 運動是電影最獨特的基因
3. 系統性是電影藝術內在的邏輯關係
4. 電影運動的物理性美感
第四講 尊敬的反叛
1. 文化財富應該是疊加的,不是簡單的棄舊圖新
2. 藝術需要創造,創造需要反叛
3. 反叛不僅是態度,重要的是內容
4. 對傳統的尊重——瞭解電影工業流程
5. 為何要成為「工業裡的人」?
第五講 作者電影不是一種類型
1. 作者電影導演用攝影機進行銀幕「寫作」
2. 法國《電影手冊》引領法國電影「新浪潮」
3. 「拍電影,重要的不是製作,而是成為電影的製作者」
4. 導演的創作滲透在電影的各個環節
5. 中國作者電影的創作高峰
第六講 類型中的作者
1.類型電影的形成
2.類型電影中的「作者」
3.喜劇片:一定有核心的喜劇人物
4.犯罪片:影片背後體現著現代性的孤獨
5.武俠片:蘊含著東方意蘊美學
6.西部片:在「顛覆」的過程中產生新的表達訴求
7.自由的電影觀念:自由地創作,不斷地欣賞
第七講 表演是所有人的工作
1.演員都會期待「觀眾」的回應
2.表演是每個部門都應該考慮的事情
3.職業演員與非職業演員
4.表演就是一種「反射」
5.塑造人物始終是電影工作的主體
第八講 場面調度,導演的核心工作
1.導演是不是「包工頭」?
2.畫框奠定了一部電影的風格特點
3.攝影機的運動方式是情感態度的重要痕跡
4.實景拍攝中的選景工作具有創造性
5. 導演需要考慮畫框裡的一切
6.電影畫框中的每個事物都具承載意義
第九講 個案分析:《單車失竊記》
1.《單車失竊記》描寫現實的故事
2.父與子的視點變化讓場景感受更私人化
3.如何用電影捕捉現實?
4.電影調度形成敘事的「綠洲」
5.非職業演員成為創造現實質感的核心要素
第十講 紀錄片不是電影嗎?
1.紀錄片是最早的電影形式
2.紀錄片考驗創作者的創作自覺性和敏銳性
3.紀錄片也能被預設
4.紀錄片拍攝的主題:人與空間
5.紀錄片的導演建構整部影片的開闊性
第十一講 伊文斯的一場春雨
1.先鋒電影詩人:尤里斯·伊文思
2.實驗電影《雨》充滿朦朧的詩意
3.敘事性電影成為電影世界的主流
4.並不只是有敘事性的作品才是電影
5.《雨》中的特寫鏡頭,成為伊文思導演電影中的「詞彙」
6.《雨》用蒙太奇的方法編織屬於電影的主觀時間
7.在「銀幕之雨」中,經歷詩意
第十二講 實驗,電影重回默片精神
1.默片時代是電影的童年時代
2.電影發展成一門獨立的藝術
3.蒙太奇給電影的時空帶來自由
4.先鋒電影的目標:打破敘事的趣味共同體
5.實驗電影盛行時,是電影活潑而純真的年代
購買須知
1. 本課程為看理想製作、遍路文化獨家引進
2. 《電影,我只略知一二》為付費「圖文+音訊」課程,共12節正課。
3. 本課程文稿由「看理想」提供,遍路文化僅做「簡轉繁」之中文文稿轉換,故可能出現不同翻譯與語意,特此告知。
4. 本課程購買成功後即可永久性使用該課程所有內容。
5. 本課程為數位內容,購買成功後恕不退款。
6. 本課程嚴禁任何形式的翻錄和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