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前後,許多畫家離開工商業化的巴黎,前往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農村—巴比松。米勒在這裡畫土地裡農民的勞動、畫《播種者》、《拾穗》、《晚禱》。
《蔣勳看羅丹:深度導覽有聲書》,帶您重回19世紀的花都巴黎,讓您聽見羅丹、遇見藝術之美。
西方美術史如同滾滾長河,豐富的生命力隨著歷史更迭激盪出壯闊浪花, 透過美學的傳道者-蔣勳最經典優美的講述,從上古希臘開始,引導聽者走進西洋不斷創新的藝術世界。
蔣勳老師深入講解世紀藝術大師的完整生平與作品。從文藝復興的歷史背景、達文西的童年到每一次的作品與發明。
「美」,是一個無比強烈的形容詞,給人驚奇、令人喜悅、使人充盈,以致於難以形容。當人與造物者交會,達到完全和諧的境界時,「美」即會產生。和諧,便是美的基本涵意。
1850年前後,許多畫家離開工商業化的巴黎,前往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農村—巴比松。米勒在這裡畫土地裡農民的勞動、畫《播種者》、《拾穗》、《晚禱》。胡梭與多比尼關心純粹的自然之美。他們在工業革命的初期,以繪畫提醒人們對土地、農業、自然的永恆之愛,成就了西洋美術上不朽的巴比松畫派。
在當時戰亂紛擾後的歐洲,人們透過巴比松畫派與米勒《晚禱》與《拾穗》的畫作,重新感受人與土地之間的平衡關係。一幅幅寧靜幽雅的鄉村畫作,提醒當時觀者重新感受田野鄉村之美,透過「回歸自然」,美的感動恆久持續。
內容清單:
一、巴比松畫派與農業美學
1 1850的法國農村
2 畫家到來
3 首次面對大自然
4 農民畫家誕生
二、米勒的「晚禱」與「拾穗」
1 被畫家創造的風景區
2 農民畫家
3 拾穗
4 晚禱
三、胡梭的自然風景與特華雍的動物畫
1 尋找桃花源
2 楓丹白露
3 嚮往自然
4 信仰自然哲學
四、多比尼的「春天」與波納的「鬆土」
1 勒盧(Le Roux Charles)
2 迪亞茲(Narcisse Diaz de La Pena)
3 特華庸(Constant Troyon)
4 安靜的內斂精神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