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瞇的聲音低沉而溫暖,親聲詮釋與家人多次碰撞與衝突的困境。流露出渴望更進一步理解與靠近的真摯情感,自然呈現出貼近內心的呼喚。
★「第20屆台北文學獎-台北文學年金」「臺灣文學金典獎」得主
★一場無例可循的艱難對話,一部近身拍攝繭居族的紙上紀錄片
★「這或許是張愛玲散文〈私語〉以來最冒犯的家庭書寫了。」——盧郁佳
∣他是所謂的繭居族、啃老族。
∣他十多年來倚賴家人供養,像一尊佛那樣。
「我用『滌』來代稱這個弟弟,我都叫他『ㄉ一ˊ』,不是弟弟的意思,只是一個發音。還有因為他怕髒,他覺得這個世界很髒。」
廖瞇的聲音低沉而溫暖,親聲詮釋與家人多次碰撞與衝突的困境。流露出渴望更進一步理解與靠近的真摯情感,自然呈現出貼近內心的呼喚。
★「第20屆台北文學獎-台北文學年金」「臺灣文學金典獎」得主
★一場無例可循的艱難對話,一部近身拍攝繭居族的紙上紀錄片
★「這或許是張愛玲散文〈私語〉以來最冒犯的家庭書寫了。」——盧郁佳
∣他是所謂的繭居族、啃老族。
∣他十多年來倚賴家人供養,像一尊佛那樣。
「我用『滌』來代稱這個弟弟,我都叫他『ㄉ一ˊ』,不是弟弟的意思,只是一個發音。還有因為他怕髒,他覺得這個世界很髒。」
滌大學畢業後失業在家十餘年。鎮日關在房間裡,只在固定時刻走出。他的感官異常敏感。只要客廳有人,連去廚房倒杯水,都是艱鉅的工程。他無法走在人群裡,不坐電梯、不搭大眾交通工具,永遠走路。他因為敏銳執著而飽受折磨。他是別人口中所謂的繭居族、啃老族,以及高敏感、強迫症、控制狂、完美主義者……滌不跟爸媽交談,沒有朋友,姐姐是他唯一說話的對象。
∣他是我弟弟,父母唯一的兒子。
∣書寫,是為了他,更是為了媽媽。
一個長年為家庭犧牲忍抑的母親,對兒子的現狀自責,「都是我這個媽媽不好。一個性情溫和卻難以言愛的父親,一生拚搏,對兒子有許多不解與不諒解。一個離家在外的姐姐,回轉過身,敲叩弟弟滌的房門,試圖展開對話。作者廖瞇如實記錄下與弟弟的互動,同時一點一滴追溯成長過程,直面與父母的關係。這部作品,不僅是對弟弟幽闇如謎心靈的探索,更是對母親、對父親,以及對自己的挖鑿深掘。對話,打開了一個個黑盒子;書寫,將她帶到一個從未想過的地方。
∣不只是長篇紀實散文,
∣更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
這是一篇描繪家庭情感的長散文,一份記錄困難關係的報導,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
作者書寫時,沒有預設,無從計畫,她不知道會如何發展,更不知道終點在哪裡,只能「且走且看」的記錄下這一切,並盡可能誠實。或許正因為如此,才更顯真實。不雕鏤文字,卻總是精準切中;不渲染情感,反因為節制而動人;沒有高潮起伏,仍引領讀者一路讀下去。那些層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讓我們無比熟悉;每個家人的現實處境,與我們這般接近。
∣我們與「不正常」的距離。
∣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怪物」。
近年,繭居族與啃老族等社會現象愈益引發討論,這部作品,是對相關情狀的第一手觀察記錄。書中不僅深入探觸被視為「不正常的人」的內在心理,同時剖視其家人遭遇的困境。
作者並透過自學,以及尋求心理學專業人士的建議,持續與家人進行一場場對話,試著慢慢靠近,相互感受,彼此理解,自我療癒。究竟,每個人是如何走到這一步的?那真的是滌自己的選擇嗎?還是,他面前的選擇太少?而有沒有可能,自己也會是「不正常」的那個人?有沒有可能,一切會「好」起來?
====
授權出版社:遠流出版
錄製單位:鏡好聽團隊
【作者/主播簡介】
廖瞇
大學讀了七年,分別是工業產品設計系與新聞系。認識「玩詩合作社」後,創作底片詩;認識《衛生紙+》後,持續寫詩。2015年出版詩集《沒用的東西》。2019年以《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獲選為台北文學獎年金得主。認為生命中所有經歷都影響著創作。現寄居東部,一邊寫作一邊教學。
【名家推薦】
宋文里(美國伊利諾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劉克襄(作家)、劉梓潔(作家)、蔡素芬(作家)、盧郁佳(作家)、鴻 鴻(詩人) ──樸實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持續好評】
我必須向學生推薦廖瞇──無論說她對關係的把握,對事態的細描(或叫厚描、濃描),都接近古典大師的期待(我是說心理學家羅哲斯,以及人類學家格爾茨),並且在描述中展開的形式,像巴洛克音樂那般綿密,卻是手到擒來,全不費工夫。我們該學的是她。……瞇滌清了日常生活裡所有細密糾結的亂麻,雖然我不知後來會有什麼結局──過日子本來就不會有結局。——宋文里(美國伊利諾大學諮商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是一段自我療癒的過程,直揭家庭與心靈的暗面,文字表述卻一直維持在不慍不火的基調上。它還呈現一種「不完整的完整」,讀者不一定要從頭閱讀,隨便挑一篇都能感覺出濃郁的文學質地,感受其中的奇異氛圍。一邊讀時,非常擔心無法好好收尾,讀到最後卻很動容。書寫者在處理任何一篇作品時,都該有一個不凡的位置和角度。這部作品有形式上的創新,是我沒看過的。——劉克襄(作家)
書寫家人的難度,大概僅次於親口對他們說出我愛你。傷害是容易的,愛是困難的;批判是容易的,理解是困難的。作者廖瞇最不正常的是,能夠不帶判斷、甚至丟棄觀點,把自己當一具沉默的攝影機,從家裡的這個房間移到那個房間,純粹地記錄。不管出生在哪個家庭,我們先被教育成「正常的人」,再被期待成為「有用的人」。什麼叫做有用的人呢?我還沒有答案。但什麼叫做有用的書寫呢?這本書絕對是。看似毫不用力,卻十足有用又有力。——劉梓潔(作家)
作者真誠無諱書寫家人,對三十七歲還未能就業,對社會產生疏離、自閉、暴躁、聰明的弟弟,謀盡方法與勇氣製造對話機會,也透過對話一層層剝開家人間相處的問題以及每個人的個性,目的不在解決問題,而是正視問題,在剝撥的過程,發現每人的困境及個人的體悟。這種對話的建立,具有試圖黏合家人感情的作用,也是自我療癒。作者以簡約誠樸的文字做了一場自我心理探索和呈現,她很有勇氣,她所對談的這個家人關係,雖以疏離社會的滌為中心,也是家人相處有困境的眾多家庭的縮影。——蔡素芬(作家)
是否每個人都有過孤獨的遇難史呢?像這樣的猜想在故事的伏流下不斷展開,充滿了現實所特有,曖昧、混濁的活力。也許這是張愛玲散文〈私語〉以來最冒犯的家庭書寫了。廖瞇非常難,家人也非常難,如此艱難的奉獻,所觸及的深度事實是驚人的。本書乾淨極簡的文體,每頁都在讀者心中投影出鮮明的圖像,像是安靜的北歐電影。一重重的謎團,使敘述產生詩性的神祕,甚至騰起一股魔性,吸引人往下讀。——盧郁佳(作家)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是一部情感真摯的作品。作者以樸實的文字深化了家庭書寫的題材,藉由描述一位無法進入社會的弟弟,勾連出三位家庭成員之間的生命傷痛。作品呈現一種非常態的私密情境,卻能藉由高度的自我坦露而在情感上喚起讀者的共鳴;並且透過後設的書寫技巧,讓作品中的人物同時回應、參與創作。評審們相當認可作者誠實而不失敘事策略的組構方式,於此已然實現療癒書寫的企圖,同時也深化作品的文學價值。——「第20屆台北文學獎-台北文學年金」決審評語
第20屆台北文學獎-台北文學年金
2020臺灣文學獎金典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