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第一部分〔文創產業篇〕,收錄:〈文化創意產業導論──以文化資源創新發展的臺灣中小企業〉、〈商業發展與城市文化的演進──近代臺灣重商主義的形成與轉折(1624-1895)〉、〈兩岸城市文創產業發展的趨勢與展望──新北淡水老街與山東台兒莊古城的比較〉、〈殖民城市的形塑與全球化挑戰──比較臺灣臺南與韓...
本書從【筆記胡適自由文學】、【筆記張道藩文藝政策】,到【筆記陳奇祿文化建設】的三個階段,記述了百年來臺灣文學,從日本殖民政府階段到國府戒嚴體制階段的統治,其雙源匯流文學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同時透過與文藝獎得主的【對話周伯乃文學風華】,描畫出臺灣百年文學面貌的淒美絢麗。
本書共分為理論篇、實證篇、訪談篇等三部分。 第一部分【理論篇:通識政治經濟學】,包括:第一章至第六章,是「通識政治經濟學」性質的屬於通論性介紹。 第二部分【實證篇: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小史】,包括:第一章至第十章,是以「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小史」作為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的實證性分析。 第三部分【訪談篇:...
作者寫詩有情、寫散文有愛、寫小說有生活體驗,流轉的時光道盡臺南過往的歷史風華,以及作者成長經歷,值得細細品味。
本書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歷史的下茄苳堡】。記述最早時期下茄苳堡、東寧時期下茄苳堡、清治時期下茄苳堡、日治及當今下茄苳堡等四個階段的地理環境與變遷。
★本套書內含: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一)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二)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三)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四):民族主義與兩岸篇 臺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五):臺灣治安史略 台灣政治經濟思想史論叢(卷六):人文主義與文化篇
本書第一部分「《近代學人著作書目提要》補述」的文字,是收錄〈胡適1970年代重要著作書目提要的補述〉,與〈近代學人1970年代重要著作與胡適的文化記述〉兩篇。
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臺灣經驗與近代中國化,第二部分為臺灣觀點與治安史書寫,第三部分為臺灣企業與中國式管理。作者嘗試透過政治經濟學研究途徑以凸顯「相互主體性」、「歷史結構性」、「多元文化一體化」的思維,來加強臺灣與中國大陸歷史關係發展的論述。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已成為一股不可逆的潮流,縱然它存在著許多令人極為不滿意的缺點。換言之,當前實施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理論與政策也到了必須有所變革的時刻,臺灣亦不能置身事外。本書希望帶給讀者更多省思與啟發。
本書是由「生活隨筆」與「城鄉紀事」的兩部分彙集而成。 「生活隨筆」專欄的書寫內容,敘述自由思想的生活樂趣;「城鄉紀事」的16篇文字,則是記述城市或鄉間的所見所聞,可說是學術生涯中的田野調查,或生活紀遊的一部分,也是城鄉景點的記憶。
本書分成創意生活產業、音樂及表演藝術產業、文化資產應用及展演設施產業、工藝及建築設計產業、電影及廣播電視產業,以及出版及數位內容產業等六大類。並將《生活隨筆》、《生命筆記》二書的專欄文字,合編成【蟾蜍山瑣記系列】。
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臺灣經驗與近代中國化,第二部分為臺灣觀點與治安史書寫,第三部分為臺灣企業與中國式管理。作者嘗試透過政治經濟學研究途徑以凸顯「相互主體性」、「歷史結構性」、「多元文化一體化」的思維,來加強臺灣與中國大陸歷史關係發展的論述。
本書共分為上下兩篇。 上篇【側寫女性人物】的專欄稿,其撰寫的經過,該是緣由於我的喜歡閱讀與書寫。當面對自己人生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的旅程,我也總要經常性地去體會所謂「人間四情」的親情、愛情、友情,和人情,來溫馨和豐碩我不斷閱讀與書寫的人生觀。
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已成為一股不可逆的潮流,縱然它存在著許多令人極為不滿意的缺點。換言之,當前實施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理論與政策也到了必須有所變革的時刻,臺灣亦不能置身事外。本書希望帶給讀者更多省思與啟發。
這本書是為我百歲的母親而寫,也是我書寫文字以來最難下筆的文字。每次我寫了一段,總覺得對母親的敘述不夠貼切,自己感覺非常不滿意。這些文字我開始構思與起草的時間非常早,但斷斷續續地寫,我都已不是很清楚地能確切記下已經寫了多久。 我只依稀記得1980 年代,臺灣播放NHK 連續劇《阿信》的時候,看到...
本書論叢裡的本書論叢裡的16篇論文,是作者長年在大學的教學與研究,講授有關經濟學、經濟思想史、文化創意產業、臺灣政經與兩岸發展、臺灣治安史等課程的部分內容;也是作者藉由國內外研討會、演講和刊物所發表的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