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繼《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I》之後,再次呈現十一個第三部門組織的發展過程,包括倡導型七個(消基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殘障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婦女新知基金會、人本教育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服務型三個(伊甸基金會、勵馨基金會、海棠文教基金會),社區型一個(仰山文教基會)。這兩冊共二十五個組織的簡史,...
在這第一冊的14段歷史當中,記錄了14個第三部門組織的發展史,其中又可再細分為三大類型:倡導型(勞工陣線、主婦聯盟、澄社、民間司改會)、服務型(家扶基金會、基督教青年會、賽珍珠基金會、法鼓山基金會集團、創世基金會集團、心路基金會、善牧基金會)、社區型(嘉邑行善團、新港文教基金會)。本書希望透過第三部...
終戰60年餘,台灣的發展從早期以農業為主的景觀地貌,漸漸走向高度工業化、商業化與都市化的社會。從地方環境歷史與重大環境議題分析來看,國家的經濟、環境政策、地方政府的發展想像、資本的流動與進駐,以及地方環境抗爭等交錯互動,形塑著台灣環境史的樣貌。本書以五都四縣60年的地方環境史為書寫對象,採取批判角度...
《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係台灣迄今探討非營利組織中最為全面與深入的參考書籍。本書集結多位長期致力於台灣非營利組織領域的專家學者之研究成果,內容共包含五大部分、十九章,從台灣非營利組織發展過程、治理與管理模式、外部的經濟與政治脈絡、主要類型與具體功能的實踐、以及跨國比較等五個面向一一加以剖析和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