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用來修定 觀,用來發慧 止觀雙運,才能證得究竟解脫、空性、無我 風中的燭火,搖晃不定,看不清書中的文字。無風的燭火,能穩定照亮書本的文字,讓我們清晰明了文意。充滿風的環境,譬喻散亂心;無風的環境,譬喻止住的心;燭火,譬喻智慧。
不觀照意根,它會一直躁動不安,一直胡思亂想。若懂得用一股力道收攝回來,觀照意根本身的攀緣變動,那麼,意根就會慢慢被降伏下來。保持觀察,意根的生滅起伏自然越來越小,從本來大幅度的震盪,振幅逐漸縮小,最後趨近於停止。
筆者為了解決「不勸修」的問題,讓非行非坐三昧更能於現實中去修,因而說明天台共有的道前基礎——二十五方便。二十五方便的說明,主旨在於指出:非行非坐三昧若能以二十五方便為起修許可條件,則非行非坐三昧不僅不再需要顧慮誤入歧途的問題,而且可以大膽地讓行者的心志悠遊自在地馳騁於法界中。
佛法絕對排斥那種欺詐式的神通,卻不否定有真正客觀神通的存在,神通的存在性甚至遍布於整個印度哲學,印度人不僅追求生命之智慧與個人之解脫,也重視由解脫而開展出來的神通,它代表了修行人於內自在而表現於外的主宰能力,也就是內外一如、內外無分别性展現了佛法之性格,尤其是般若無分别心之性格。
《六妙門》就是智者大師講的六種觀呼吸方法——『數、隨、止、觀、還、淨』。原本佛陀只講「隨息」,注意力跟著呼吸的進與出,但後來祖師又補充「數息」,越補充越多,到了部派時代又有「止、觀、還、淨』。所以這六妙門不是智者大師發明的,最早在《大毘婆娑論》裡已經提到。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顧名思義,就是在解釋「六波羅蜜」中的「禪定波羅蜜」,大家往往以為菩薩度眾生是以布施、行善為主要任務,往往忽略了禪定的部分,禪定在修行上是很重要的一環,不僅對二乘很重要,而且對於能不能夠成為一個好的菩薩也很重要。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都是假相,人類到底在「在意」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何在如幻的有為法中,喜樂寂靜地生活,並走向成佛之道,金剛經提供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