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寂法師

大寂法師

  • 電子書: NT$ 600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電子書: NT$ 300

      止,用來修定   觀,用來發慧   止觀雙運,才能證得究竟解脫、空性、無我   風中的燭火,搖晃不定,看不清書中的文字。無風的燭火,能穩定照亮書本的文字,讓我們清晰明了文意。充滿風的環境,譬喻散亂心;無風的環境,譬喻止住的心;燭火,譬喻智慧。

  • 電子書: NT$ 238

    不觀照意根,它會一直躁動不安,一直胡思亂想。若懂得用一股力道收攝回來,觀照意根本身的攀緣變動,那麼,意根就會慢慢被降伏下來。保持觀察,意根的生滅起伏自然越來越小,從本來大幅度的震盪,振幅逐漸縮小,最後趨近於停止。

  • 電子書: NT$ 238

    筆者為了解決「不勸修」的問題,讓非行非坐三昧更能於現實中去修,因而說明天台共有的道前基礎——二十五方便。二十五方便的說明,主旨在於指出:非行非坐三昧若能以二十五方便為起修許可條件,則非行非坐三昧不僅不再需要顧慮誤入歧途的問題,而且可以大膽地讓行者的心志悠遊自在地馳騁於法界中。

  • 電子書: NT$ 217

    佛法絕對排斥那種欺詐式的神通,卻不否定有真正客觀神通的存在,神通的存在性甚至遍布於整個印度哲學,印度人不僅追求生命之智慧與個人之解脫,也重視由解脫而開展出來的神通,它代表了修行人於內自在而表現於外的主宰能力,也就是內外一如、內外無分别性展現了佛法之性格,尤其是般若無分别心之性格。

  • 電子書: NT$ 105

    《六妙門》就是智者大師講的六種觀呼吸方法——『數、隨、止、觀、還、淨』。原本佛陀只講「隨息」,注意力跟著呼吸的進與出,但後來祖師又補充「數息」,越補充越多,到了部派時代又有「止、觀、還、淨』。所以這六妙門不是智者大師發明的,最早在《大毘婆娑論》裡已經提到。

  • 電子書: NT$ 105

    我們為什麼會諍,是因為有分別心、有相對的觀念。如果我們今天都無二元對立,安住於空理,就會無諍了。久而久之,它會成為一種三昧。

  • 電子書: NT$ 105

    《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顧名思義,就是在解釋「六波羅蜜」中的「禪定波羅蜜」,大家往往以為菩薩度眾生是以布施、行善為主要任務,往往忽略了禪定的部分,禪定在修行上是很重要的一環,不僅對二乘很重要,而且對於能不能夠成為一個好的菩薩也很重要。

  • 電子書: NT$ 105

    佛陀曾用一個譬喻來形容:「當一個杯子滴滿水的時候,若想要再滴進任何一滴水,都没有辦法滴進去。因為它已經填滿了。」這一杯水譬喻的,就是正念,當正念充滿全身,充滿你的心的時候,任何妄念、邪念就滴不進來了。

  • 電子書: NT$ 105

    密宗白派祖師密勒日巴在山洞裡面修行的時候,吃的東西就是山洞旁邊綠色的草,吃到後來全身變成綠色,後來有獵人經過,看到洞穴裡面怎么有個瘦巴巴、還全身綠色的人,獵人力氣很大,把密勒日巴拿起來玩,好像馬戲團耍特技丢著玩。

  • 電子書: NT$ 105

    一位婀娜多姿的妙齡女子,帶了四十雙僧鞋過來,闖進禪堂,要布施供養,並親自為這四十位禪師穿上僧鞋。說時遲,那時快,這四十位禪師的心跳,衝擊力道,宛如巨浪撞擊海岸,個個內心怦怦地響,久久不能停止......

  • 電子書: NT$ 196

    《雜阿含經》是一部佛陀與弟子們對話的根本聖典,在佛家中,其地位有如儒家的《論語》。透過經典的研讀,修行者漸能掌握如何發心走在解脫路上。

  • 電子書: NT$ 350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都是假相,人類到底在「在意」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何在如幻的有為法中,喜樂寂靜地生活,並走向成佛之道,金剛經提供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