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親見東晉的滅亡,身處這樣的亂世,如何能夠持守住內心之中的一份平安,這是詩人終其一生努力的目標。葉嘉瑩先生講解陶淵明的飲酒詩和擬古詩,從詩的風格剖析陶淵明感情中的孤獨與悲愴,讓讀者循著低迴宛轉的情思、意念的流動,走入詩人的內心世界。
本書是葉嘉瑩四○年代聆聽顧隨先生詩詞講課的記錄。 羨季先生會通詩經以降之千年韻文,細說詞曲一如說詩, 夾敘夾議,風格靈動,不僅是授業的人師,更是解惑傳道的經師, 讀者可自其睿智的說詞說曲中得到極大的啓發。
葉嘉瑩自幼啟蒙開始接觸中國詩詞,不只被詩詞中的興發感動所吸引, 也透過吟誦傳達出聲音的美感,她不僅讀詩寫詩也吟詩, 書中賞析詩作也教授聲律平仄,傳達出聲韻的美感與特質。
書中就「興」的作用,列舉陶淵明、杜甫、李商隱三位身世、風格各異的詩人作品為實例,從形象、結構上剖析其所傳達出感發生命的深淺厚薄,理論與例證相輔相成。在淺顯雅潔的字句中,引領讀者體會古典詩歌的精粹。
本書中選錄的十五位民國初年的現代名家,包括魯迅、劉半農、許地山、冰心、周作人、朱自清、胡適、徐志摩、巴金、林語堂、茅盾、郁達夫、沈從文、老舍、豐子愷等,皆是一時之選,他們的文字或樸實簡潔,或幽默諷刺,字裡行間皆流露真情實感,充滿哲思,是值得細心閱讀、用心體會的散文佳作。
本書是葉嘉瑩四○年代聆聽顧隨先生詩詞講課的記錄。 顧隨先生對詩歌敏銳的感受力與深刻的洞見,不僅是授業解惑的老師, 對於葉嘉瑩人生學問的影響亦極為深遠。 書中融會通達的解析,文字淺白而意寓深刻,讀者可自其中得到極大的啓發。
葉嘉瑩自幼啟蒙開始接觸中國詩詞,不只被詩詞中的興發感動所吸引, 也透過吟誦傳達出聲音的美感,她不僅讀詩寫詩也吟詩, 書中賞析詩作也教授聲律平仄,傳達出聲韻的美感與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