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親見東晉的滅亡,身處這樣的亂世,如何能夠持守住內心之中的一份平安,這是詩人終其一生努力的目標。葉嘉瑩先生講解陶淵明的飲酒詩和擬古詩,從詩的風格剖析陶淵明感情中的孤獨與悲愴,讓讀者循著低迴宛轉的情思、意念的流動,走入詩人的內心世界。
本書是葉嘉瑩四○年代聆聽顧隨先生詩詞講課的記錄。 羨季先生會通詩經以降之千年韻文,細說詞曲一如說詩, 夾敘夾議,風格靈動,不僅是授業的人師,更是解惑傳道的經師, 讀者可自其睿智的說詞說曲中得到極大的啓發。
寫給生於荒亂年月、默默承擔憂患, 卻以最真自我回應時代、擁抱時代的理想之人。 2020年BBC熱播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重要參考作品 史學大家洪業唯一專述,中外學界公認關於杜甫研究最重要的著述。
《基度山恩仇記》是法國大文豪大仲馬的經典冒險小說,也被公認為大仲馬最好的作品。本書於1844年完成,全書共分十八次出版。後世史學家認為這部書不是大仲馬獨立創作,而是與其他作家合寫。
三齣戲劇同屬莎士比亞的喜劇作品。《皆大歡喜》是齣田園喜劇,精彩浪漫的愛情故事,表現出純真與嘲諷、浪漫與寫實的主題對比。《第十二夜》被譽為最經典的喜劇,愛情亂局顯現的離奇狂亂,讓此劇成為「史上最瘋狂、最幽默的愛情喜劇」。《終成眷屬》雖列名喜劇,但同時是齣問題劇,又稱為「陰暗的喜劇」。
朱生豪大學畢業,在世界書局工作後,開始翻譯《莎士比亞戲劇集》,I935年動工,次年8月,完成的第一部莎劇,即是《暴風雨》。他預估全集約一百八十萬字,在兩年內譯完。孰料中日戰爭爆發,為躲砲火,輾轉流離,譯稿或毀於烽火,或在逃難中遺失。在困境中,朱生豪翻譯不輟,無奈天不假年,1944年12月26日病逝,...
莎士比亞中期的創作,以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馬克白》最為知名。四大悲劇討論人類的性格缺陷所導致的不幸。《哈姆雷特》即《漢姆萊脫》,是四大悲劇最早完成的創作,其悲劇的形成,肇因於優柔寡斷的性格缺點。劇中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
《奧瑟羅》(奧賽羅)、《李爾王》,莎劇四大悲劇的其中二部。有別於嬉笑怒罵的喜劇,與批判封建時代的歷史劇,莎士比亞中期所創作的悲劇,深刻地探討人性問題。相對於「哈姆雷特」因優柔寡斷造成的悲劇,「奧賽羅」的悲劇則根源於妒忌猜疑。而《李爾王》蘊含強烈的社會價值批判,呈現世態炎涼的生命悲劇。黑澤明電影《...
《裘力斯該撒》即俗稱之《凱撒大帝》,雖以凱撒的名字為劇名,但真正主角為謀刺凱撒的布魯特斯(布魯圖),莎劇許多經典名句出自於此。此齣與描述安東尼與埃及艷后愛情故事的《安東尼與克莉奧佩屈拉》同樣改編自古羅馬歷史。
《麥克佩斯》即《馬克白》,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中最後完成的作品,簡短緊湊,講野心漫無節制所導致的悲劇。莎士比亞晚年創作的《科利奧蘭納斯》,是古羅馬歷史悲劇,雖非四大悲劇之一,但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反映人性弱點,也可與四大悲劇媲美。
朱生豪英、漢語造詣高,譯筆流暢,典雅傳神,頗能保存原作神韻,讀起來朗朗上口,獲得各界好評。他自述翻譯莎士比亞戲劇的宗旨,在於盡可能保存原作之神韻,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也要以明白暢曉的字句,忠實傳達原文意趣,避免逐句硬譯。至今吾人閱讀莎士比亞,仍以朱生豪與之後的梁實秋譯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