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談戀愛或分手,在事情發生的當時,人並不知道當時的愛情對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而是在幾經結婚、離婚之後才明白。所以我們常會有這樣的銘言:「只有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時候,我們才產生現在的知識。」因此,這種知識就叫做「生命史學」。塵世濁濁,我們的生活常常陷於茫茫的送往迎來中,無法自己。讓余德慧用客觀、關懷的身姿,以歷史感來關照生命的喧鬧。
本書是將心理論述還原到關係場域的反思之作,其脈絡交織作者個人生活故事的夾敘、思想理論的對話,亦有當代公共議題的探討――從人際關係、社群生態、教育學習、心理治療、政治文化、世界體系到靈性領域的存有網絡。肯尼斯•格根捨棄艱澀的學術書寫,採取「多態語氣」的寫作方式,以各種體裁的交織拼圖本書,避免意義僵固與...
★讓人生為之一變的全新經典,終於誕生! ★日本亞馬遜年度冠軍書,連續300天長踞暢銷榜,街頭巷尾人手一冊! ★榮獲日本2014年商業書大賞第三名,作者古賀史健榮獲評審特別獎! ★獲選《經理人》雜誌2014年4月商管選書。 ★戴爾.卡內基:「阿德勒是畢生研究人類及其潛力的偉大心理學家!」 ★...
這本書是宋文里教授數十年來為文化心理學拓荒的精華集結,他反省了現代漢語學圈裡的種種盲點與謬誤,並以嶄新的眼光觀看了庶民生活中關於性別、宗教、苦難之療癒/療遇等面向的種種,期能促動心理學加速轉向,以尋求有意義的語言之路,來邁向更貼近人心的下一頁。
余德慧擅長在平常生活的時刻中,探求生命的況味。他在原住民部落裡,可以專心聽著他們用母語交談,雖然不懂,但是「在母語的世界,像置身在一棵大樹的底下,才感受到人活著的根」。他在時間的流動中,珍惜著白天,也珍惜夜晚。「我們曾經看過許多黑夜:山裡的黑夜,水邊的黑夜,海灘的黑夜,停電的黑夜,豪華街景的黑夜,村莊裡點點燈火的黑夜,港灣的黑夜;每個黑夜都以獨立的方式出現在眼前,…它們總是一個個被我們碰見。我們一生碰過多少夜晚,就等於我們有多少的歲月」。
他更以哀樂中年的心情,來看愛情、看人生、看存在的每個片刻。「行到中年,兩邊不著,生的甜美越來越遠,死的無常逼在眼前,前瞻與後顧,擺盪悠忽。人在這樣的絕望格局裡,要由無處可去的焦慮,轉為體驗『當下』的從容。…然後一切清清朗朗,從容不迫,看日落日出,看風來風去,我依舊如風中的蘆花,搖曳在自然之間。」
本書是余德慧的散文作品,他以豐富的人文心理學養背景,透過自身對生命的細膩觀察,以文學和詩心的文字氣質,帶領我們進入他體嘗到的生命感。生命感主要來自生命自身的歷史。「只有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時候,我們才產生現在的知識。」這種知識就叫做「生命史學」。
《生命史學》初版由「張老師文化」發行,二○○三年轉由「心靈工坊」再版,此次增收余德慧與學生合著的文章,使讀者在讀後充滿對生命的感動和思量之餘,以更有系統的方式認識生命史學。
作者簡介
余德慧
台灣屏東人,一九五一年生。曾任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副教授、張老師文化公司總顧問、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關係研究所教授、諮商與輔導心理學系主任,教學內容包括:文化心理學、宗教人類學、文化諮詢等。他也曾經是心靈工坊文化公司諮詢顧問總召集人。余德慧早年從事臨床心理學,之後因覺人的世界跟文化、經濟、生活等息息相關,在加州柏克萊大學開始埋首於心理、醫療人類學,同時也浸淫在詮釋現象心理學、宗教與臨終照顧等研究領域。著作有:《生死學十四講》、《詮釋現象心理學》(心靈工坊出版)、《中國人的寬心之道》、《中國人的自我蛻變》、《中國人的生命轉化》、《孤獨其實是壞事》等(張老師文化出版)。
李宗燁
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現任北市佛教觀音線志工督導、東吳大學學輔中心兼任諮商員。喜歡陪他人說故事與探索生命,從中享受發現的樂趣及改變的喜悅。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