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的存有
0 篇書評

關係的存有

超越自我.超越社群

Relational Being : Beyond Self and Community

4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16/11/15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0.8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863570776
  • 字數: 307,655
紙本書定價:NT$ 800
電子書售價:NT$ 560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購買領書額度

本書是將心理論述還原到關係場域的反思之作,其脈絡交織作者個人生活故事的夾敘、思想理論的對話,亦有當代公共議題的探討――從人際關係、社群生態、教育學習、心理治療、政治文化、世界體系到靈性領域的存有網絡。肯尼斯•格根捨棄艱澀的學術書寫,採取「多態語氣」的寫作方式,以各種體裁的交織拼圖本書,避免意義僵固與封閉,積極朝向開放的新領域,邀請讀者在閱讀中產生各種嶄新的聯想與意向,並認出我們的自我,是如何被我們設下的障礙阻絕於關係存有之外,進而引發有生產力的意義共創行動。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322

    ★心理學基模療法(Schema Therapy)暢銷經典 ★長銷超過20年、全球超過40萬讀者受惠,自我療癒,找回更好的人生 我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外在的環境, 而是不斷重複相同模式,讓自己卡住的人生困境。 別人傷害我們一時,我們不應該傷害自己一輩子。 情緒傷痕綁架了思考與行為,讓我們陷落困境而不...

  • 電子書: NT$ 338

    花錢是每個人天天在做的事 吃喝玩樂、交際應酬、買車買樓 為什麼花、要花多少、值不值得? 你知道自己的金錢心理嗎?   ★★★★Amazon.com商業理財百大暢銷書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2017年最佳商業書 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翹楚丹‧艾瑞利「吸金」力...

  • 電子書: NT$ 240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談 “不完美” 的第一本不朽經典§ §忠於原典全新翻譯,最為貼近大師的思想與智慧§ 人,因不完美而奮發向上。 而人生,會因不完美而更趨完美! 阿德勒首創「自卑情結」一詞 首度將「補償作用」運用於心理學 更開創了心理自助運動的先河──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擁有有益的人生目標,...

  • 特價 電子書: NT$ 212

    德國心理學經典,銷售超過百萬冊,15國語言授權 你害怕讓人透不過氣的關係?或者時時恐懼會被拋棄? 你對日復一日的生活感到徬徨?或者對改變感到不安? 本書帶你發掘心頭烏雲密布的原因,陪你在心理上重返現場, 瞭解與接納恐懼,對舊傷做適當彌補,勇氣與力量將再度萌生。

  • 電子書: NT$ 245

    ★Amazon五顆星、紐約時報、科克斯評論  一致好評 ★TED超人氣演說近四百萬人點閱 你夠了解自己嗎?明明平時待人和善,卻對家人沒有耐心?為何我們有時開朗健談,有時卻內向沈默?究竟哪個才是真實的你?如何能更透徹了解自己,發揮潛力? 我們都比自己想像的還要複雜,需要一種思考自己與他人...

  • 電子書: NT$ 483

    童年時期的一切經歷建構了我們,安全的依附關係讓我們能夠有勇氣探索新事物而不陷入失去照顧者的焦慮,這樣的聯結與安全感,是兒童發展心智與興趣的重要基礎。然而,忽略幼兒時期的心理安全時,多數人卻要在成年時期,付出更多代價重新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 電子書: NT$ 294

    每個人一生當中 都活在他特有的「故事」裡 本書將討論平安至鎌倉時代的多部經典,從中探索人類靈魂與意識的發展變遷,看見隱藏在故事中「貫穿古今」的奧祕

  • 電子書: NT$ 560

    《背離親緣》作者的憂鬱症經典 憂鬱症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寫書探討憂鬱症時,要避免將憂鬱症美化或妖魔化都很不容易,從某個角度而言,我兩種錯誤都犯了。」但也許這樣的寫法才是最誠實的寫法。與其說我對憂鬱症的感覺介於感激和恐懼之間,毋寧說,我以很極端的方式感受到兩者。

  • 電子書: NT$ 315

    本書完整描述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豐富的治療藝術,分為四篇: 第一篇,彙整與闡釋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的核心概念。 第二篇,介紹作者所創的CADP教學模式。 第三篇,說明如何運用符合社會情懷的蘇格拉底提問法進行晤談。 第四篇,解析填補失去的發展經驗的治療策略。

  • 電子書: NT$ 252

    繼《幸福童年的祕密》與《夏娃的覺醒》兩本名著之後,關注兒童福祉的心理學家米勒在本書中進一步提出,童年受虐經驗對當事人的健康戕害極深,就算內心否認,身體卻會洩露祕密。米勒分析了眾多著名作家與當代個案的病史,她發現,以孝順為名而壓抑、甚至虐待兒童的「黑色教育」,將在身心留下一生的傷疤。

  • 詳細資訊

    ★獲美國專業與學術傑出出版獎(The PROSE awards)、
    媒體生態學會高夫曼學術傑出獎(社會互動生態學獎項)

    主流觀念認為,主體是自我指向的行動智者,但《關係的存有》對這個啟蒙時代以降的個人主義傳統提出異議,認為我們必須超越將「個體人」視為知識起點的理論傳統,因為我們正在承受它的知識所帶來的現實苦果。

    本書開拓了另一種視野,反轉、淘洗既有的觀念,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關係」的優先性:從本質上來說,關係才是知識建構的場所。主體的知識、推理、情感和道德是在以關係為中心的情景中產生的。主體間的相互溝通和影響非常重要,知識的發展是一種社會現象,並且只有在溝通中產生意義。關係的歷程先於個體。
     

    作者簡介

    肯尼斯•格根Kenneth J. Gergen

    國際知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後現代社會建構論的主要奠基者與倡導者。其主要研究領域為:自我敘事、社會建構過程、關係理論、文化批判等。目前擔任斯沃斯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教授,並受邀至世界各地的幾所主要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他也是國際社會建構思潮重鎮陶斯研究院(The Taos Institute)的創始者之一及董事會主席。

    肯尼斯•格根在西方心理學界影響深遠,從上個世紀八〇年代開始,他的後現代社會建構論就是心理學界最重要的探討議題。1982年以《邁向社會知識的轉型》(Toward transformation in social knowledge)一書奠定其學術地位。他和其他響應「社會建構主義」的學者們合作,編撰許多不同主題的著作,被視為社會建構運動的領軍人物。

    格根主張解構心理學中的「經驗實證論」或「邏輯實證論」,提議以不同源流的學術路線,來共同搭建美國學術所需的「新科學」。他的著作集詮釋學、辯證法、批判論述、後現代主義與關係論之大成,為美國心理學界引進一個更寬廣的視域及對話可能。格根教授更將其社會建構理論實際應用於社會變革的實踐,他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的各個面向,包括自我、技術、公民社會、組織變革與發展、心理治療、教育實踐、老年化問題和政治衝突。

    格根的著作豐富,作品在全世界獲獎無數,並在期刊和雜誌發表了超過三百篇文章。其重要著作還有《飽和的自我》(The saturated self, Dilemmas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life, 1991)、《關係的責任》(Relational responsibility, 1999)、《實在與關係》(Relational Being, 1994)、《語境中的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 in Context, 2001)、《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An Invita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 2009,繁體中文版由心靈工坊出版)等。

    譯者簡介

    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Urbana-Champaign 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

    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論述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經常使用格根的著作(包括他所編的各種專輯)為教本,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的心理學研究所至今。

    譯有《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Carl Rogers),《人類本性原論》(E. O. Wilson),《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觀點》(Jerome Bruner)、《宗教的動力心理學》(Paul Pruyser)與《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四十四年的探索》(Marion Milner)等書,另有專文著作及文化藝術評論多篇,他也喜歡畫畫,寫感應詩,以及寫寓言、童話。
     

    媒體推薦

    「格根的思想總是刺激著人文學科的投入者對現有的理論架構做最根本的反思、檢視和突破。」――吳熙琄

    「或許把這本大部頭著作捧在手上的你,只是單純出於好奇,想看看在這個講究輕薄短小的年代,怎麼還有人寫這麼厚重的書,而且還有出版社願意翻譯出版。如果真是如此,那我得先說聲『恭喜』,因為你的好奇,遇上了這本可能徹底改變你如何對『人』的現象進行思考、進而促成自己和他人改變的一本絕妙好書。」――彭榮邦

    「這是一部力道強大、見解獨特而發人深思的作品……實屬令人震驚的優秀創新。」――諾曼•鄧金(Norman K. Denzin,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社會學、電影研究與詮釋理論教授)

    「《關係的存有》是朝向下一次啟蒙之路的里程碑。」――大衛•庫柏賴德(David Cooperrider,凱斯西儲大學魏德海管理學院組織行爲學教授)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王浩威(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始人)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沈清楷(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黃光國(國家講座教授)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合作出版)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3771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