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臺灣味道》、《臺灣肚皮》之後,焦桐對臺灣飲食文化踏查的最重要書寫,是【臺灣味道三部曲】的第三部,足以甦醒人人的舌頭,不論餓時或飽時。
全書46篇文章寫下這些美味的故事──臺灣啤酒、鹹湯圓、地瓜粥、蔭豉蚵仔、菜脯蛋、薑絲大腸、紅糟燒肉、梅干扣肉、封肉、爆肉、鴨賞、櫻桃鴨、萬巒豬腳、文山包種茶、木瓜牛奶、貢糖……,味蕾與食物的文化脈絡都獲得安置。
美好的庶民日常吃食,背後往往有著動人的故事 透過焦桐對臺灣飲食文化踏查的書寫 領略這份專屬於臺灣的臺灣味道 以臺灣在地飲食為本書主角,作者以親身品嚐經驗,透過文字呈現每一道臺灣菜肴的滋味與故事。每篇主題文章不只談食物本身的味道、各地作法的異同,還有更多作者藉由每一道臺灣美食來追憶已奔馳離去的人、事...
從歷史、社會、文化、文學的角度,深度介紹常見各類日式料理,再搭配由日本博物館提供的名家浮世繪,包括葛飾北齋、月岡芳年、歌川廣重、歌川國芳、勝川春亭、歌川豊國等人作品,透過畫作深入探索日本飲食今昔演變的歷史。
Bon Appétit 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 從冰淇淋到番茄醬、從歐洲到亞洲,跨越地理的界線探討食物、語言、文化間的關係。 美食愛好者必讀的語言學家菜單全球史。 語言學教授、麥克阿瑟獎得主任韶堂, 帶領讀者探索隱藏在食物中的全球文化歷史。 本書各章節的鋪陳比照正式套餐的順序,從...
全書46篇文章寫下這些美味的故事──臺灣啤酒、鹹湯圓、地瓜粥、蔭豉蚵仔、菜脯蛋、薑絲大腸、紅糟燒肉、梅干扣肉、封肉、爆肉、鴨賞、櫻桃鴨、萬巒豬腳、文山包種茶、木瓜牛奶、貢糖……,味蕾與食物的文化脈絡都獲得安置。
作者平日喜歡四處吃吃喝喝,但不是盲目地吃。他喜愛觀察並思考食物背後的人文歷史情懷。期望肚皮能夠繼續裝入臺灣美味,如今不論風味小吃、酒家、餐館皆,多元並陳的餐飲業也需要有高度文化素養與飲食品味的食客才能進步、成長。近年來關於飲食的討論愈見蓬勃,這真是件令人欣慰的事。藝術家李蕭錕為書籍封面及內頁繪製插圖、題字,古樸的美可口了所有文章,為臺灣舌頭增添意趣。每篇文章末尾皆附有文中提及的餐館資訊,以供讀者在閱讀文章之餘也能親身前往品嚐。
本書特色
繼《臺灣味道》、《臺灣肚皮》之後,焦桐對臺灣飲食文化踏查的最重要書寫,是【臺灣味道三部曲】的第三部,足以甦醒人人的舌頭,不論餓時或飽時。
作者簡介
焦桐
一九五六年生於高雄市。已出版著作包括詩集《焦桐詩集:1980-1993》、《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及散文《我的房事》、《在世界的邊緣》、《暴食江湖》、《臺灣味道》,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等等二十餘種,詩作被翻譯成英、日、法文多種在海外出版。編有《曬恩愛》、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四十餘種,曾創辦《飲食》雜誌,展開臺灣的年度餐館評鑑工作,並任評審團召集人。
焦桐長期擔任文學傳播工作,現任「世界華文媒體集團」編委會顧問,並任臺灣飲食文化協會理事長、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目錄
自序
臺灣啤酒
鹹湯圓
爆米香
地瓜粥
火雞肉飯
紅蟳米糕
米篩目
米干
大麵羹
蔭豉蚵仔
菜脯蛋
薑絲大腸
紅糟燒肉
梅干扣肉
封肉
爆肉
鴨賞
櫻桃鴨
萬巒豬腳
野蓮
溫州大餛飩
生炒花枝
排骨湯
魚丸湯
貢丸
鳳梨苦瓜雞
豬舌冬粉
西滷肉
阿給
刈包
茶葉蛋
蚵嗲
棺材板
臭豆腐
芥末和山葵
貢糖
牛舌餅
柿餅
燒酒螺
彈珠汽水
永和豆漿
木瓜牛奶
芒果牛奶冰
燒仙草
日月紅茶
文山包種茶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