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Ⅰ
0 則劃線
0 篇書評

書寫台灣第三部門史Ⅰ

  • 出版日期: 2014/04/07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40.3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577324863
  • 字數: 316,394
紙本書定價:NT$ 650
電子書售價:NT$ 455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購買領書額度

台灣有許多NGO和非營利組織,服務社會,倡導理念,是解嚴後台灣社會能量匯聚的重要方式。這些組織在社會科學當中,通常歸為「第三部門」。本書作者群分別報告第三部門組織的緣起與實績,幫助你快速了解台灣第三部門發展,再也不會搞錯議題跟團體的關係,堪稱重要的入門資料。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電子書: NT$ 196

    臺灣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數不清的鳥事蠢事搞笑事傷心事正經事, 想更了解臺灣、更珍惜我們所居住的地方, 不如就從本書開始,一起對臺灣史動真感情吧!

  • 電子書: NT$ 15

    《風光臺灣》出版於日治時代昭和十四年(1939),由當時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所發行的一本寫真帖,書裡收錄了約90張臺灣風景人文照片。 這是一本為促進觀光而發行的臺灣風景寫真集,目標市場則是日本內地的民眾,希望藉由寫真帖的宣傳,以吸引日本本土的遊客前來臺灣觀光。

  • 電子書: NT$ 296

    刻板印象常認為:臺語流行歌曲帶有濃濃演歌味,是因為曾受到日本統治與文化的影響;實際答案卻並非「是」或「否」這麼單純。《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正以此為問題意識,重新檢視一九三○至七○年代間臺語流行歌曲發展、變遷的軌跡。作者陳培豐從歌唱技巧、歌詞等面向剖析各斷代間膾炙人口的歌曲,指出我們所...

  • 電子書: NT$ 210

      本書考察戰後至1950年代,本地與外來企業於戰後臺灣發展初期的草創過程,從經濟復興到自立階段,本地與外資企業的歷史源流與營運實態。

  • 出版日期:2014-07-11
    特價 電子書: NT$ 208

    重返臺灣摩登時代•看見上一世紀 「カフェー」──咖啡屋&喫茶店 臺灣摩登時代最風靡的物語 剛踏入二十世紀不久的台灣,其實非常摩登。1920年代末開始,咖啡屋風潮從日本傳入台灣,風靡各大城市,有能力的人都上咖啡店來顯時尚。當時的男女在咖啡屋培養感情,也在咖啡屋議論時政,跟我們現在把咖啡館當成...

  • 電子書: NT$ 9

    《全臺遊記》一書,作者自述,是根據光緒十八、十九年間的日記刪改而成為一卷。當時作者還寫有《番社紀聞略》及《臺遊雪鴻記》兩本書,可惜未妥善保存,都已亡佚,僅剩此書存世。 由於池志徵原著以古文書寫,筆者將其翻譯成為現代中文,分享給有興趣的讀者,並且選錄當時相關的臺灣老照片,以做為讀者閱讀時的輔助參考。...

  • 電子書: NT$ 25

    《臺灣名所寫真帖》,石川源一郎編著,出版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全書共132頁,收錄了約150多張臺灣名勝照片。本書出版於日本統治臺灣之初,當時日本在臺政府機構大多承襲清朝政府遺留下的官署廳舍,因此本書保存了不少珍貴的清代建築影像。

  • 電子書: NT$ 29

    《記念臺灣寫真帖》是由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編輯,出版於大正四年(1915)六月,次年配合「臺灣勸業共進會」 的舉行,更名為《共進會記念臺灣寫真帖》,再次發行,全書收錄約300張當時臺灣風景、街道、建設、產業及原住民族的照片。

  • 電子書: NT$ 180

    「碰到『要錢還是要命』的政府,為什麼我就要趕快把錢送上?」 本書收錄梭羅最具影響力的兩篇演講〈公民不服從〉與〈沒有原則的生活〉,為梭羅逝世150週年紀念全新中譯本,帶你重新認識近代史上最叛逆的靈魂。

  • 出版日期:2013-12-08
    電子書: NT$ 180

    作者瞿宛文反省經濟學的受美國主導的趨勢,以「落後國」的經驗來思考「市場自由化」與「全球化」等議題。本書緊扣「自由市場」展開討論,從各個角度分析台灣面對中國及全世界開放市場的趨勢與要求,到底有沒有道理?會給台灣帶來何種好處或後果?時至今日,仍然值得我們深思。

  • 電子書: NT$ 120

    他們用憤怒對待人民,卻把溫柔給了特權階級。 是時候了!特權者們,退散! 《論特權》明白地指出,特權的本質,是與平民對立的。兩百多年前,這份對於特權的思索,改變了當時的法國;如今,也要翻轉現在的台灣。 不管你的政治立場是什麼,都不該回避對於「特權」的討論。因為,你不去影響特權,特權就會反過來影響...

  • 出版日期:2014-01-27
    電子書: NT$ 80

    如果說,中環是香港這個前英國殖民地的城市中心,上環就是香港華人社會大展鴻圖的地方。原來,中環曾經有共濟會的會所、孫中山先生並不是第一個在香港密謀革命的人、上環南北行有香蕉、蘋果和橙賣,就是沒有西瓜賣!  

  • 詳細資訊

    1980年以來是台灣社會的大轉型時代,
    要完整30多年來的台灣社會變遷、發展全史,就絕不可遺漏第三部門發展史!


      王俊秀(清華大學教授、民間永續發展促進會召集人)、
      白秀雄(台北富邦銀行基金會董事長、台灣社會福利總盟榮譽理事長)、
      官有垣(中正大學教授、台灣社會福利學會理事長)
      紀惠容(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徐世榮(政治大學教授、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蔡英文(小英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等人聯合推薦!

      在這第一冊的14段歷史當中,記錄了14個第三部門組織的發展史,其中又可再細分為三大類型:倡導型(勞工陣線、主婦聯盟、澄社、民間司改會)、服務型(家扶基金會、基督教青年會、賽珍珠基金會、法鼓山基金會集團、創世基金會集團、心路基金會、善牧基金會)、社區型(嘉邑行善團、新港文教基金會)。本書希望透過第三部門史去貫穿、連結透視台灣整體的政經文化、住民、政黨、學術、階級轉型、社會福利及社會運動史,讓1980年代以來的「台灣經驗」得以全紀錄。

    媒體推薦

    政權(第一部門)會輪替,企業(第二部門)會倒閉,民間(第三部門)最永續。第三部門才是永續台灣與永續地球的燈塔。—王俊秀|清華大學教授、民間永續發展促進會召集人

    台灣第三部門自1980年代蓬勃發展,在直接服務扮演主要角色,更在倡議、監督、制衡、整合、維護價值及公共利益努力,形塑公民社會,至為精彩。蕭教授能推動將這些史料集結出書,確實頗具深意。—白秀雄 |台北富邦銀行基金會董事長、台灣社會福利總盟榮譽理事長

    台灣的第三部門展現了無比的勇氣,書中你將可看到他們如何在匱乏中堅持使命,關懷弱勢族群、改造台灣,成為發展中的臺灣最不可或缺的力量。—紀惠容|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一個美好的國度必須擁有成熟的公民社會,而非政府組織即公民社會的主幹。本書敘述臺灣重要NGO的歷史,其價值及重要性不言可喻!—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