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在地人家住一晚
從台灣最浩瀚的太平洋出發,放膽跳脫框架,前往最遠最不便利的東部與離島,然後回到較多人熟悉的北台灣,轉進山林間蘊藏人文驚喜的中台灣。最後來到總是陽光笑臉迎人的南台灣。在蘭嶼、馬祖、澎湖無人島上,返鄉的新生力量,在碧海藍天之外,增添小島繽紛色彩,迷人的簡單生活,觸動旅人不滿足於觀光度假,而是一來再來,甚至從此居留。至於台灣南端,這些年也出現青年返鄉潮流,受到兒時家鄉回憶勾動,帶著渴慕簡約生活的心,選擇開展第二人生舞台,等待與遊人共飲,同享另一種美好狀態。
找一間對味的民宿,和主人聊聊天, 因為民宿主人日常生活就是我的旅行。 二百元可以住一晚的雙層通舖 晚上有樂團表演的二樓民宿 體驗一日農夫的台灣咖啡莊園 熟人帶路才找得到的巷弄民宅 每年夏天會舉辦市集的背包客棧
【開間小店 大步實現生活理想】 小店主人對於生命意義、對於土地的感情,早有一番獨特的見解,開一間店,往往是做為他們發聲的一種媒介,店裡所販售的,無論是一條護手霜、一個麵包,或者一張明信片,則滿載他們想要傳達給客人的態度與誠懇。為了實現夢想,小店主人的日子,或許過得並不富裕,甚至放...
【美好滋味,台灣】 食物吃進嘴裡,不只有色香味而已,在種植與生產的過程中,點點滴滴累積許多故事。經過時間的醞釀,人情的加溫,吃進嘴巴裡的滋味,除了色香味之外,可能還添加了記憶、情感還有文化流變。 以農業立國的台灣,飲食文化的總是在新舊世代交替間不斷地流變,老滋味不會消逝,總是愈陳愈香,新...
空間是生活的容器 創作空間 寫下自己的故事 人與空間的關係,也是跟自已關係的縮影。當我們沒有在空間裡經營出自己的個性,時時確認喜愛的事物,對世界的想像與熱情也往往受到壓抑,夢想折翼。 因此,這一期的封面故事,我們拜訪了六位朋友,他們大方打開家門,分享為何空間是個人意志的展現,在形塑空間的同時,空...
【小巷復興 點亮舊巷裡的微光】 我們喜歡閱讀有趣的街巷故事,也在巷弄間尋尋覓覓,展開自己的人生。 這期《小日子》,爬梳了多條老街巷,從臺北、淡水、彰化到宜蘭;每一條街巷都藏匿著城市的身世,更是臥虎藏龍之處。
【適合晃蕩的城市聚落】 Wandering in Urban Villages Comfortable.Happiness.Community 悠閒散步的街巷,舒服迷人的聚落,這是我們喜愛的城市生活……
【美好的旅行,難忘的旅館】 Let’s Voyage 不追求頂級住宿旅館,只分享真實經驗,隨時期待下一次的旅行。
【我們心中的年味】 遠嫁日本的寶靈老師,入境隨俗地準備日本人除夕的美食大餐;Liz在香港感受那看似親近但又感到疏遠的年味;儘管光鮮亮麗的現代化建築在北京矗立著,世居北京胡同裡的人們,仍守候著著老北京過年的傳統;在美濃客家村裡,敬天敬地、慎終追遠的祭祖儀式,不因生活的腳步而有所怠慢,三合院裡滿...
【走進微型市集 找生活提案 Going to Market】 不同於在台灣行之有年、規模愈做愈大的各種創意市集,我們發現的微型市集是有主題的縮小版市集,長期在市集中擺攤的職人們,都有各自堅持的生活態度。 2005年剛開始時,是由一群熱愛手作的設計職人發起,不定期地舉辦活動,擺攤販售的商品...
【夏日出發 短途旅行 Getaway Travel】 旅行可以是不斷前進的連串日子裡的一個逗點,不一定要有大片時間、也不一定要有充裕旅費。只要願意讓自己停頓下來,就算只是短暫的一天、兩天,換個地方,就能換個心情,說不定就能找回失落的生活。 下次旅行,找個小地方吧!除了南台灣恆春、南投信義...
【漫步摩登老城區 發現新事物—大稻埕】 有生活的城市,不會凋零。八月號的《小日子》有幸記錄了轉變中的大稻埕,這個老街區的生活新貌,等待你一起來發掘。
【小農私房料理】 在地小農運用自家當季食材所做的家常私房料理,有不為人知的特殊之處,譬如小農因為解食材部位特性、烹飪方式或是保留在地傳統的吃法,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概念,所創做出來的家常料理,背後是種殷實的生活態度。 九月號的《小日子》採訪了七位小農,他們的共同點是:不大量生產、用友善環境的方式栽種...
【料理的風景】 「關於空間、食物料理與人的風景」 法國美食家布里亞-薩瓦蘭曾說「與其他場合比,餐桌旁的時光最有趣。」「與發現一顆新星相比,發現一款新菜肴對於人類的幸福更有好處。」因為有好吃的食物和舒適的用餐環境,兩者同時兼具,往往能夠帶給人心靈與感官上的雙重滿足。 揮別沈悶紛亂的20...
【一起去逛菜市仔】 菜市場,代表庶民根本的最源頭,而這件事在不分年紀、職業、男女老幼身上都能找到關聯;當下流行什麼吃的用的,或是街坊大小事、選舉風聲,乃至社會國家議題,都可能從這裡發聲,迅速傳遞訊息到市井小民每個家庭角落。所謂流行,不是伸展台發表的新一季花色、剪裁,而是發生在實際生活的「實用...
【食驗廚房】 「食物是一口可品嘗的創意風味」,每道料理藉由不同的食材處理方式、烹調手法、口味比例拿捏、個人喜好以及餐具的選用與擺盤等往往都會呈現不同的結果。 這期特別選了料理題,基於想看看廚師們在背後花了哪些心思、準備多少功夫,想表述的心念想法又是什麼?還有哪些更具變化、加注創意的食驗精...
【夜食 療癒收場一天】 工作後,回家前,需要一段緩衝時光 一天結束前的這頓餐食,大家會怎麼度過? 也許你的夜食是吃正餐、或者吃宵夜,選項從夜市、熱炒、居酒屋、小飯館、路邊攤到咖啡店都有,但唯一共同的是,無論一個人或一群人,透過吃東西這件滿足自然本能的行為,配上夜幕低垂帶來的...
【分享,帶來人生的驚喜與轉折】 這個月的封面故事,我們選擇以「私廚」為主題,因為不僅吃東西是一種簡單的快樂,由不同人所成立的私廚,背後各有其精彩的人生故事,這些背景及閱歷經過時間的累積,會淬煉出個人獨特的價值觀以及生活美學。而這群人嘗試以食物料理實現出個人的生活態度,藉由到家裡用餐的形式,我們得以...
【說走就走,樂在隨遇而安】 輕狂年少時總能找到很多理由,可以隨心而欲替自己決定大小事。隨著年歲增長與責任的累積,事前預先計劃成了我們慣性的處事方式,久而久之生活就像既定排程,湮沒在有限度的期待裡。 有沒有某種出口,可以讓我們任性地享受隨興而至的樂趣,但又能將風險值降到相對低,也許,出國旅行到臨近...
夢想與現實兼具的人生 這期小日子封面故事是關於擁有兩種身分/職業的人,靈感來自某次我們在辦公室閒聊,現代社會裡擁有兩種角色的人越來越多,與薪資、大環境結構改變等都有關係。編輯們對此下了一個註解:「找回實現夢想的勇氣」。這期的兩種人生,談的不只是兼職的問題,而是回答一個自我和解的大哉問。
在疲倦的時代裡 找尋生活的美好 臺灣這十年來在各式各樣的十字路口裡徘徊,價值觀的、認同感的、發展方向的⋯⋯現實生活總是困難重重又令人疲倦,然而在臺灣的日子仍舊是迷人的,因為在這裡的人們,總是在困倦的時代,不放棄找出生活的美好,我們所要呈現的,就是這種「阿雜」時代的美麗紋理。
將生活安放在山與城之間 重新找到呼吸 跟歐美地區不同,臺灣社會「住商不分」,越往市中心住越擠越貴,也越靠近商辦區,仔細想想這樣的「幸福」似乎有點奇怪,疲累又空洞,且無法喘息,然而多數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這期封面故事的受訪者,也是《小日子》創刊攝影指導陳敏佳說:「人總要思考自己要過怎樣的生活...
做一件遠大的小事 開一間小店,近幾年在臺灣變成一種「流行」:可以當老闆,可以過想過的生活,可以自主商業模式⋯⋯做這樣的創業選擇,幾乎都是為了「自己可以怎麼樣」,這確實是創業美好的地方,但本期《小日子》介紹的四組創業者,他們不只是為了「我」怎麼樣,他們也在意這間店與周遭鄰里的互動。因為他們的店,...
本期《小日子》在一年之初,採訪了五位臺灣食物創作者的故事。之所以稱呼他們為食物創作者,而不是廚師或餐館經營者,是因為他們將生命的歷練轉化成食物製程中的創意,用藝術創作的心情,做出有時間感的食物。一份承載著時間及情意的飲食,顯示臺灣人對生活的尊重,以及對生活質感的期待。
不再只是路過
煩悶的梅雨季,不斷提醒著我們:「好想出去透透氣啊!」隨著夏天腳步靠近,遠行的心早已蠢蠢欲動。Are you ready ?
一邊播放著< 島嶼漫遊> 音樂,一邊忙著截稿校對,心已偷偷飛到太平洋,忙碌特輯編輯團隊,每每開完會後,總要熱烈討論出刊後想往哪裡衝?透過這次特輯的製作,跟著不同作者帶路,引領我們看見隱藏在台灣各地的美好,不只是山海風景,更是人親土親的動人情懷。
旅行,除了短暫拋棄慣習,縱情玩樂享受美食,還可以是什麼?
這個問題,幾個月來,經常在腦中自我發問,並藉由不斷探詢民宿與客棧主人,在反覆的思索旅程中,試圖釐清出發目的與渴望停留理由。
於是,決定從台灣最浩瀚的太平洋出發,放膽跳脫框架,前往最遠最不便利的東部與離島,然後回到較多人熟悉的北台灣,轉進山林間蘊藏人文驚喜的中台灣。最後來到總是陽光笑臉迎人的南台灣。在蘭嶼、馬祖、澎湖無人島上,返鄉的新生力量,在碧海藍天之外,增添小島繽紛色彩,迷人的簡單生活,觸動旅人不滿足於觀光度假,而是一來再來,甚至從此居留。至於台灣南端,這些年也出現青年返鄉潮流,受到兒時家鄉回憶勾動,帶著渴慕簡約生活的心,選擇開展第二人生舞台,等待與遊人共飲,同享另一種美好狀態。
五月雪飄逸季節,在三義年輕木雕師客棧裡,則讓我看見台灣文創微光閃亮。當他選擇離鄉,遠赴他處開闢新天地,不再只是路過觀光勝地,而是就此長居,一切,就此不同。如今在北、中台灣多處曾經沒落村鎮中,隱身不少同樣有心耕耘平台的人,雖然一路難免跌跌撞撞,但一步一腳印,串連社區重新凝結,正慢慢燃起冷卻已久的熱力。
旅行,還能如何不同?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