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間小店 大步實現生活理想】
小店主人對於生命意義、對於土地的感情,早有一番獨特的見解,開一間店,往往是做為他們發聲的一種媒介,店裡所販售的,無論是一條護手霜、一個麵包,或者一張明信片,則滿載他們想要傳達給客人的態度與誠懇。為了實現夢想,小店主人的日子,或許過得並不富裕,甚至放棄高薪只為一圓心願,每天被綁在固定空間裡,從清晨到夜晚,不停地勞動,不輕易妥協;在每一次的相遇中,聽到創業的艱辛故事時,總會忍不住問他們:這樣做值得嗎?
他們往往會回應我一個淺淺的微笑,然後說:就算辛苦,也是我想要的生命樣態,現在做了,也許不會成功,但是如果不做,卻會後悔一輩子。在這紛亂卻又繽紛的春天時節,小店主人們,無疑為我們開啟了一扇迎接陽光的窗。
找一間對味的民宿,和主人聊聊天, 因為民宿主人日常生活就是我的旅行。 二百元可以住一晚的雙層通舖 晚上有樂團表演的二樓民宿 體驗一日農夫的台灣咖啡莊園 熟人帶路才找得到的巷弄民宅 每年夏天會舉辦市集的背包客棧
到在地人家住一晚 從台灣最浩瀚的太平洋出發,放膽跳脫框架,前往最遠最不便利的東部與離島,然後回到較多人熟悉的北台灣,轉進山林間蘊藏人文驚喜的中台灣。最後來到總是陽光笑臉迎人的南台灣。在蘭嶼、馬祖、澎湖無人島上,返鄉的新生力量,在碧海藍天之外,增添小島繽紛色彩,迷人的簡單生活,觸動旅人不滿足於...
【美好滋味,台灣】 食物吃進嘴裡,不只有色香味而已,在種植與生產的過程中,點點滴滴累積許多故事。經過時間的醞釀,人情的加溫,吃進嘴巴裡的滋味,除了色香味之外,可能還添加了記憶、情感還有文化流變。 以農業立國的台灣,飲食文化的總是在新舊世代交替間不斷地流變,老滋味不會消逝,總是愈陳愈香,新...
在這個三歲多的第38期,編輯團隊選擇了一個深富意義的題目:「生活在他方」。這個題目在米蘭昆德拉的書裡廣為人知,原引自十九世紀法國詩人韓波(Arthur Rimbaud)之言「生活在他方」(La vie est d'ailleurs)作為小說名稱,唯有不斷地走向他處,才能帶來繽紛的生命經驗,唯...
空間是生活的容器 創作空間 寫下自己的故事 人與空間的關係,也是跟自已關係的縮影。當我們沒有在空間裡經營出自己的個性,時時確認喜愛的事物,對世界的想像與熱情也往往受到壓抑,夢想折翼。 因此,這一期的封面故事,我們拜訪了六位朋友,他們大方打開家門,分享為何空間是個人意志的展現,在形塑空間的同時,空...
【小巷復興 點亮舊巷裡的微光】 我們喜歡閱讀有趣的街巷故事,也在巷弄間尋尋覓覓,展開自己的人生。 這期《小日子》,爬梳了多條老街巷,從臺北、淡水、彰化到宜蘭;每一條街巷都藏匿著城市的身世,更是臥虎藏龍之處。
占卜,提供來自未來的「資訊」,通曉掌握這些資訊的人,巫覡、薩滿、祭司、靈媒,他們細察物象、推演世事、釋疑解惑,帶給迷途生靈感動、撫慰,許多文學書寫也蘊含著信仰與占卜的描寫,在他們細微靈巧的書寫下,以不同面貌將自己的占卜經驗、信念傳釋而出,撫慰讀者們在大疫憂鬱背後,那些心理學、精神分析等科學所不能觸及...
瘋騎車四個大夢 不曾幾何時,許多車友的夢想是單車環台、三進武嶺,如今,這些都成為日常,車友間的問候語,已經升級為「你挑戰北高、雙塔了嗎?」北高360k、最北富貴角燈塔到最南鵝鑾鼻燈塔的雙塔挑戰距離520k,還有西三塔600K,甚至是瘋狂的四極燈塔挑戰620k!如果這樣還不夠嗆、不夠熱血,今年4天的...
在現當代的科幻文學討論中,仍然有一個「房間裡的大象」被擱置未談: 那就是,什麼是「科學」? 「科學」及與其緊密相關的「科技」,如何演變成為我們當今所熟悉的樣態? 而如此的科學和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世界觀,乃至於形塑了「科幻」這個文類的技術想像? 科學、科技、科幻三者的交互重疊。
封面故事 ■餃好聚寶 吃餃子是平凡、方便,卻簡單就讓人感到愉悅、飽足的事。可水煮、也可煎炸的中式餃子,溫熱入口與涼食皆宜的古早味臺灣水餃,還有各式異國風土、手藝的餃子,以及更多作為搶眼配角的蛋餃、燕餃等,餃食花樣繁眾,大約沒有菜色能與之比擬。
萬物滋長,充實的過每一天 猶如兔子先蹲才能後跳,悶了三年的2023 已咻咻咻地不見蹤影。在一路追趕進度的日子裡,是否意識到有些改變,突如其來,新的可能正在發酵。有人踏出舒適圈,有了跨界身分;有人嘗試新的合作,開一家夢想中的店。或者開啟一段關係,新的職涯,承擔起責任;或以不同視角,去認識家鄉的森...
九降風,是新竹一帶的氣候現象,牽動著土地的產業、人文,山與海,城與鎮,蘊育著豐沛的文化氣息。 即使在科技城的發展之下,仍有一群人,默默持續堆疊不能被遺忘的歷史痕跡。
做自己的主人
在大環境不確定的狀態下,「開一間店,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彷彿成為許多人不約而同的夢想。去年大約此時,本刊曾以該題目製作《夏日特輯001》,獲得熱烈迴響;來自不同領域,不約而同懷抱憧憬、但還在猶豫如何展開的朋友們,透過閱讀別人的故事,獲得了啟發,從中找到活出美好的力量。
出發、行動,應該是開店者最重要的第一步。沒有這一步,則只是淪為空談,停留在紙上談兵罷了,採訪過程中,足跡踏過台灣大小角落,歸納各種開店經驗,所體悟到的道理,無非是:去做,就對了!
就在本次特刊進行採編的過程中,三月學運也如火如荼展開,這場運動揭示了台灣未來可能面臨的生存權遭擠壓等社會議題,傳達出多數人對於未來生活的焦慮與不安。然而,青年運動的組織化與動員能力,卻也為低迷的台灣現況注入一股活力,當挺身而出,為所信仰的理念奮戰時,展現出多元且饒富創意的行動力。
在同時段二十多天的過程中,我們一邊關心學運發展,一邊踏足台灣各角落,尋找為自己夢想堅持著的朋友,無意中發現這些藏身在城鄉角落的小店,均是不折不扣勇敢「做自己主人」的實踐者。
小店主人對於生命意義、對於土地的感情,早有一番獨特的見解,開一間店,往往是做為他們發聲的一種媒介,店裡所販售的,無論是一條護手霜、一個麵包,或者一張明信片,則滿載他們想要傳達給客人的態度與誠懇。為了實現夢想,小店主人的日子,或許過得並不富裕,甚至放棄高薪只為一圓心願,每天被綁在固定空間裡,從清晨到夜晚,不停地勞動,不輕易妥協;在每一次的相遇中,聽到創業的艱辛故事時,總會忍不住問他們:這樣做值得嗎?
他們往往會回應我一個淺淺的微笑,然後說:就算辛苦,也是我想要的生命樣態,現在做了,也許不會成功,但是如果不做,卻會後悔一輩子。在這紛亂卻又繽紛的春天時節,小店主人們,無疑為我們開啟了一扇迎接陽光的窗。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