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旬甜美 封面故事 時而熱浪、雷雨,時而天高氣爽、涼靜有風,夏秋轉換間,總莫名需要耗費點體力與精神適應時節變動;也或許,這便是食慾之秋的來由,美食入口,才能重新振作懶憊身心,特別是那種帶點熱量罪惡感的甜蜜沉溺,才足以感到幸福。
■微醺佐食 告別一天的時候,你有屬於自己的儀式嗎?沉沉夜色的回家路上,彎進便利商店買兩瓶啤酒、幾份微波小菜,隔絕世事紛擾的屋中,一人或與伴侶靜靜小喝小食,安放自己。或,與家人豐盛晚餐後,懶洋洋聚於電視前,淺酌一杯珍藏陳釀,家的溫暖緩緩蔓延。
■島風海味 定置漁場 煙仔、煙仔虎、鯖花、飛烏、飛烏虎、紅魽、紅目鰱、白帶仔、七星……臺灣人的餐桌上經常漫天飛鰭,擲地有刺。這也是專屬我們的美好興味,生活總見新鮮海產,日日有魚。地理位置四面環海的臺灣,伴隨潮汐、洋流與季風相互推移,沿近海於不同時節各有特色魚種。食魚著時( tio̍h-sî)...
封面故事 ■冰果製作所 記憶中總有一碗冰,陪伴我們度過逝去的流年。早期農村社會裡,在日頭正晒時飲一大勺粉粿冰,是莊稼人務農時最幸福的中場休息;青春歲月中,和心上人共食一碗蜜豆冰,入口清涼正好替羞怯微燙的雙頰降溫……翻開一幀幀回憶,冰必定不會缺席。
■健人養成中 你是喜愛健身的人嗎?對健身飲食的想像是什麼呢?許多人腦海中或許會浮現一個餐餐喝乳清蛋白吃花椰菜米,每天跑健身房從不缺席的人。但健身飲食的世界遠不只如此,它比你想得更廣大,深入日常的每一寸角落。
■尋蝦啟事 常言道:「無魚,蝦嘛好(Bô hî, hê mā hó)。」比起魚的鮮嫩、蟹之肥美,存在感沒那麼高的蝦,似乎一不小心便退居許多人心目中的第二順位。這麼說來,我們真的了解蝦嗎?
■蔗裡有糖 甘蔗成熟時,三分甜的微風吹來,光是呼吸都像在吃糖。從12月至翌年4月的採收期間,五分車往返蔗田與虎尾糖廠,把握近半年的甜蜜時光,日日將數千噸甘蔗煉成糖。
■來點療癒的... 壓力山大又情緒爆炸了一整天,終於下班了。喪屍般走在路上,腦中突然蹦出肥滋滋的炸雞洋芋片、甜膩膩的蛋糕手搖飲,像是在對主人吶喊:健康胖瘦先別管,只要可以修補碎滿地的玻璃心,全部都給我來一點!
■植葉相談所 若以植物比擬人生劇場,咸認紅花為主角,綠葉為陪襯;然而花只綻放於一時,葉卻能在冒出嫩芽、生長繁盛、枯黃落地的完整歷程中,展演生命的循環。
封面故事 ■風土不打烊 臺灣地酒BAR 想要喚醒記憶中農產果物的芳香,或是透過品啜探索臺灣的味道,深夜裡亮盞燈的「臺灣地酒Bar」是你最好的歸屬。
■鍋物聚場 以沸滾的湯頭揭開序幕,加入喜歡的配料,大口爽快吃菜涮肉,別忘了沾特調醬料畫龍點睛。綜合以上元素的火鍋,是一場擁有起承轉合的味覺饗宴,冷天吃暖胃暖心,也可以在熱天吃得大汗淋漓。
■菌菇研究室──勇闖菇菇島 菌菇研究室公告: 這是一座有菇萬事足的島嶼,得天獨厚的氣候,讓可愛又迷人的菌菇寶貝在此誕生。他們既能填飽肚子又能保健養生,採集或種植還可以換取菇幣,讓島民過著自給自足的快樂生活。
■雜糧風土餐桌 中午吃麵或吃飯?剉冰想加紅豆或花生?要買麵包還是吐司當明天的早餐?每日上演的飲食大哉問,顯見我們「一餐無雜糧,便覺腹肚不滿足」。若問雜糧從哪來,會發現無論是糧行的米穀豆麥,抑或甜品店的薏仁綠豆,幾乎都從國外進口,根據農糧署統計,目前臺灣雜糧自給率約為6%。
封面故事 ■友禽俱樂部 被親暱喚作「家禽」的雞鴨鵝等禽鳥,既是寵物,也是食物。雖然如今農家以外不再常見牠們大搖大擺的模樣,但與雞排、烤鴨、切盤鵝肉的美味關係,仍照三餐外加消夜場,提醒我們的「禽」有獨鍾。
封面故事 ■島內涼感季 炎夏豔陽把臺灣烘成一顆烤番薯,番薯島民半夜熱到失眠,醒來滿身大汗,穿著短褲無袖迎戰酷暑,出外立刻被發燒的空氣吻上臂膀,急急喊「好熱」投降。面對討人厭的悶熱,還有什麼自然涼方可以派上用場?
封面故事 ■動物寵友會 歡迎來到動物寵友會,在這裡每個人都能找到相契的夥伴,有人喜歡會討摸討抱的鳥類或哺乳 類動物,也有人偏愛蛇或龜等獨立自主的爬蟲類。若你願意悉心照料,牠們也願意豐富你的生 命。
封面故事 ■碗裡麵的事 彈性,不只是麵的口感,亦指麵的「縮放自如」,從銅板價的巷口乾麵了解地方民情,吃到在 拉麵與義大利麵中遊歷八方四海,麵可奢華可平價,可本土也可接軌國際,把人人都捲入無邊 無際的「麵」宇宙。然而天天吃麵,卻不一定知麵:蚵仔麵線有清派與糊派之分、米粉還能細 分成水粉跟...
封面故事 ■小村日和.有機走村 散步於小村,奔流的溪水、田裡的作物、均一價的柑仔店與古早味麵包坊,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雖然村子小小,人有點少,日子卻過得很「有機」──不是農業型態、只看認證的消費時尚,而是人與內在身心狀態、外在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生活態度。
封面故事 ■漫食晨之美 有好多好多早餐在這裡 在我們最熟悉的早餐店裡 不管是總匯三明治,還是燒餅夾蛋 先結帳阿姨全都做歡迎光臨你 對啊對啊對啊對啊……
■植迷花事 本是為了吸引蜂與蝶的青睞,花奮力綻放姿態、散發芳香,把握短暫燦爛完成傳承使命。渾然天成的美,竟然連人也淪陷,記錄命名、採集培育、贈禮傳情……種種對花的執迷與狂熱,讓原生於野地的花卉,在生活中蔓延盛開。
■回甘台茶時光 一心二葉放入滾水,水色漸如琥珀,入口竟香味流連、後韻回甘。這杯使五感甦醒的清新飲品,以「Cha」與「Te」之名風靡全世界。回望歷史,茶從陸羽的《茶經》為人所知,因植物獵人羅伯.福鈞開枝散葉,由約翰.陶德與李春生引入臺灣,在世代茶人努力之下,締造出最好的台茶時代。
■痴辛嗜辣 全身發熱、滿臉脹紅、嘴唇超腫,再怎麼被折磨得眼淚鼻涕直流,成癮者仍視辣為上天堂的快活。凡是雞排、滷味、炒麵等小吃都堅守「加辣派」,川菜、麻辣鍋等激辛料理更是越辣越愛。
■鮮喝吧!台酪醇乳 盛夏的冰果室裡坐滿了人,三五好友嗷嗷待哺似地盼著淋上煉乳的剉冰送來,澆熄酷暑的燥熱;冷得發顫的冬日,沏一壺溫熱中茶乳交融的奶茶,竟能從手腳暖進心裡;手拿一杯接地氣的木瓜牛奶;品味異國上千種發酵乳酪,因牛奶而生的無窮餘韻,涓滴成生活的甜蜜。
■蟹蟹尋奇 威武大螯、堅固鎧甲,漫長演化而成的精巧構造,讓基因深植湛藍記憶的螃蟹,足跡橫行深海與山澗,在研究者眼中處處都是奧妙。豪邁剖半、入鍋蒸煮,蟹殼由紺青轉為豔紅,在吸飽湯汁的彈嫩蟹肉中,蟹黃流瀉而出,苦等一年的這一口鮮,讓老饕讚嘆「螃蟹上桌,百味皆淡」。
■來去海港邊 離開都市一路疾駛,直到空氣中聞得到海風的味道,朝思暮想的海港,終於近在眼前!說到港口,浮現在你腦海的,是貨船郵輪日夜進出的商業大港,還是被大啖魚鮮的饕客擠得水洩不通的海味漁港?
■台味吃甜甜 臺灣是個「有點甜」的島嶼,不僅是茶飲甜品的糖量幾分甜,許多心思與情意也都透過甜來傳遞──阿嬤慢工炊蒸紅龜粿,為神明獻上虔敬的心意;課後點心車輪餅,一枚銅板就能換得飽滿的快樂,這些生活的甜蜜一點一滴滲入血液,煉成熱情親切的甘味個性。
封面故事 ■食物清零計畫:拆解挑食‧剩食再生 吃飯本是療癒儀式,卻可能因小事壞了興致──引人垂涎的料理,偏偏添了最討厭的一味;費心煮好一桌菜,親人任性的一口不吃;好想換個口味,無奈冰箱還有隔夜菜。挑食與剩菜雖然無傷大雅,卻令許多人天天操煩。
■青竹旬味 靜寂的竹林裡,新筍正於地底下醞釀,潛伏了一整年,就是為了這一刻。筍破土之用力、抽高之猛烈,彷彿感官就能覺知。還來不及見到日光,暗夜出動的農人便持筍刀割下,趁著清脆鮮甜的最佳狀態上市。
賣雜細 在山城小鎮突感口渴嘴饞,城市裡到處都是的便利商店,此時卻在千里之外。萬念俱灰時,才發現眼前有間陳舊雜貨店,多買了金柑仔糖跟彈珠汽水,好似時光與過往疊合,重回刻在心底的那間雜貨店。
■山海之間‧原鄉真食 數千年前,歷史都還沒留下文字,這座島嶼的祖先已落地生根,一代又一代延續著原住民文化──家在山海之間,生活與風土緊緊扣連,就連飲食也維持樸實的原味。
■食蔬享素 在多數人的餐桌上,肉是最有存在感的主角,一餐少了肉便覺悵然若失。然而,即使信奉肉食主義,也會有大魚大肉吃到油膩厭倦的時候。此時,何不轉向蔬食的懷抱?
■豐藏存食 什麼食物配飯,可以猛然喚醒沉睡好久的味蕾記憶?農家子弟或許會想起曾經吃到怕的菜脯番薯籤、漁村離島多的是魚乾蝦乾、工商時代則替換成麵筋瓜仔肉罐頭──以上皆是保存食,將盛產的農產漁獲以風乾濃縮、以醃漬添味、以發酵昇華……更重要的是延長食物的貯藏期限。
舊火車站前、狹路窄巷中、熱鬧市場裡……,每個城鎮都存在著佇立良久的老旅社,無論亮燈或荒廢,都等待有緣人前來寄宿、走訪或留影。默默見證一地興衰的老旅社,今日營業中。
■我們的辦桌時代 小時候對豐盛料理無動於衷,獨鍾甜膩膩的芭樂柳橙汁;香火鼎盛的大拜拜,席開上百桌的盛宴好不熱鬧;白髮如霜時牽起兒女的手,交付給願意陪伴他下半輩子的人……時光一去不復返,人們相聚又分離,辦桌成為難得相聚的機會,留下臺灣人的共同記憶。
■享烘豆 癮咖啡 咖啡廳列出的豆單,介紹每支豆子各來自哪個遙遠國度,也寫下淺中深的烘焙度與香味基調。堅果、太妃糖、甜橙……,為什麼這棕色液體可以漾出如此多變的滋味?咖啡豆的品種與產地是本質、沖泡是呈現形式,之間的「烘豆」則是讓咖啡豆甦醒的過程。
■森與溪 在短短百年以前,森與溪原是前人的生活之地──溪流作為取水洗滌的泉源,森林則供給木材生火造屋,眾人往返的行跡,漸漸成了腳下的路徑,也是人曾在自然間生活的見證。
清酒飲樂事 清透如水,卻能飲出稻米與酵母反應而成的絕妙滋味。這通常在居酒屋或日本料理店才喝得到的清酒,塑造了「清酒=日本」的既定印象。但其實臺灣也有過一段輝煌的清酒時代。
每個人心中都有獨鍾的米食,可能是小時候那鍋健康與親情滿載的繽紛十穀飯,抑或拜拜的常備供品紅圓粿。近年米飯有了更多變化,由米磨成的米穀粉用法多元,為糕點、餅乾增添淡淡米香;風土與時間作用而成的酒釀、甘酒等發酵米食,定會顛覆米飯的既定印象。 這一切,都是由米而生的禮讚。
穿梭粉塵飛揚的工廠、埋首狹小的工作室,手是勞動的主力,日復一日重複同樣的過程。職人堅持人生只做好一件事,縱使換來彎腰駝背、雙手厚繭的代價,只要遇到知音,他們必定流露喜悅,無私分享藏在細節裡的執著,以及投入的初心。
假若花椒缺席麻辣鍋、熱炒沒有蔥薑蒜、冰淇淋少了淡淡香草味,生活食飲是否還能有滋有味?照步驟完成菜餚,嘗起來卻少了什麼,很有可能是你忘了香味的靈魂──香料。
無論是城裡城外,皆暗藏許多被遺忘的角落。它們或許陳舊邊陲,卻有著迷人的故事,靜待有心人的發掘與記憶。這些時空交錯的隱市風景,成就一座城市的多元魅力。
時光的積累,釀出老市場的故事--不論是張羅食材的一家之煮、忙碌做生意的攤販,以及從中成長的孩子,都能成為市場記憶的說書人。那些曾陪伴無數常民的老市場,部分因拆遷走入歷史,但也有老市場轉型,發展創新的可能。最平凡的市場,藏有最豐富精彩的生活故事。
粥可以是隨心所欲的獨享料理,也可以是誠摯的陪伴--為生病的親友煮粥,陪伴走過病痛不適;與親人同享晚餐,在等待燙口的粥冷卻時,分享彼此日常瑣事,在溫馨親暱的時光裡,陪伴之粥熱手暖胃,也療癒了彼此的身心。 天冷了,陪伴在乎的人吃一碗粥吧!
壓榨ya-ja 長久沉重的壓榨,終能萃集好油的醇厚透亮。 壓榨而成的植物油,保留了作物本身的氣味與風土,在烹飪過程中,油品特有的香氣可以為料理加分,還能將不同食材風味融為一體,扮演協調者的角色。而在料理之外,油可以保養、按摩、治療,廣泛用於日常生活中,更值得直接品評,鑑賞它的自然風味。
林木lîm-bok 在林木面前,人何等渺小,不單因為它們高聳碩大,且每棵樹都從種子起始,經過長年修練,終能練就巍峨的姿態。 千萬年來,臺灣森林遺世而獨立,孕育維持生態的平衡,而在近百年因林業跌宕起伏,這些風雨或人跡,都化作年輪上的微小印記。如今,森林成為療癒身心的景點,當人漫步於林間,在...
蚵仔ô-á 蚵仔即牡蠣。我們常在夜市淺嘗牠的滋味,卻未曾深究牠那簡單而不凡的身世。 最初, 牠是滄海一粟, 隨著海流浮游飄盪,直到遇見應許之地,便停在那裡度過餘生。牠長出雙殼保護自己,終日濾水攝食,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如此簡單的生物,竟是無數人家的經濟命脈--西南沿海的居民勤編蚵串放入海中...
曾經,我是一條野溪,經歷過跌宕起伏、流過蜿蜒曲折、見過平靜和緩。雖崇尚自由不羈,但若遇見生靈,我很樂意奉獻涓滴,止息牠們的飢餓口渴。 直到遇見了人類。 起初,他們喜歡來我身旁洗衣、游泳,以笑聲感染我;我則以潺潺水聲回應,偶爾送給他們些許魚蝦,當作和平共處的約定。沒想到人們益發予取予求...
悶熱夏日的沁涼救星,非果香酒精交融的水果酒莫屬。為了年年享受微醺,每到夏季,不論鄉間或城市都蓄勢待發、把握時機,以酒封存果物滋味。 梅李的酸澀、芒果的甜蜜......這些春夏之交的滋味美好而短暫,錯過精華時間就快速腐敗。鄉間果農不僅忙著採收,盛產時還要煩惱如何分送、消化。於是,他們採用「一層...
■布頭布尾pòo-thâu-pòo-bué 裁剪布料所剩的零碎布塊,臺語稱作「布頭布尾」。在勤儉惜物的舊時,把從布店買回的布匹裁縫成衣服,餘下的布頭布尾還能再製為小物。如今「快時尚」成為趨勢,訂做店、修改店幾乎被紡織工業取代,架上光鮮亮麗的背後,是更多廢棄的布頭NG品;以及產量增加,丟棄量也上...
等路tán-lōo 臺語稱禮物為「等路」。過去與遠方親友相見時,自種自製的物產便是最誠摯的等路。 如今,現代人轉往禮品店選購等路,農產品得經過「風土」的轉化,才能變身為貨架上的精美禮品──生產者與農漁會深耕「土地」,協力維持作物品質、提升知名度;禮品公司則尋找各地具潛力的食材,透過創...
乾物,有喚醒故鄉記憶的經典款,也有不斷嘗試突破的新食尚。 日晒、風乾延長了作物的保存期限。在貧苦的年代,農人不浪費任何汗水耕耘而來的作物,吃不完的就鋪在埕前,等太陽晒至乾癟後裝入瓶罐貯存,作為食物匱乏時的開胃菜。一匙的番薯籤、梅乾菜,就能扒上幾碗飯。農家、漁村、山地部落的乾物代代傳承,成為雋...
菜子tshài-tsí 追溯菜子的產地,反而冒出更多疑惑:為什麼專門耕作的農人沒有菜子,得向種子行購買?種子公司如何生產種子?稀有品種又要到何處尋?到生產現場揭開菜子的身世之謎──
如果你是懂湯的知味者,一定會對食材之間的完美平衡有所堅持──用經過長時間日晒或發酵的蝦米、味噌作為湯底,加入肉骨、根莖蔬菜後細火慢熬,最後再摻入豆腐、菇類增添口感。水、火、時間三要素相互配合,才成就了一碗湯的甘醇美味。 天冷了,在這個四季之中最適合喝湯的季節,來喝一碗湯,細細品嘗其中的滋味吧...
在現代,與動物共生有許多可能。 我們可以和牠一起生存。有一些動物,在大眾還沒來得及認識牠們的時候,就已面臨棲地被破壞、被大量宰殺的生存危機。讓我們主動關心藏在身旁的牠們,為牠們的需求與困境發聲。 我們可以與牠一起創作。採用攝影、繪畫、羊毛氈等媒介,記錄牠們的種類與姿態。 我們可以和牠一起...
■天然系療癒力 一日之始,響亮的鬧鈴,把你從美夢拉回現實,匆忙擠上爆滿的捷運,還是沒能安全達陣。辦公桌前用紅筆標示的KPI跟死線,一路追殺不間斷。都市人是水泥叢林裡的困獸,以為工作是為了過更好的生活,喘不過氣、肩頸痠痛卻是更實際的收穫。 如果你的生活總被煩惱與壓力奪權,此時此刻,請閉上雙眼深...
夏夜日常 夏夜充盈著自由的氣息,在這個魔幻時刻,無論是與好友喝酒談心;緊牽戀人的手欣賞煙花燦爛,亦或是獨自騎車馳騁於蜿蜒山徑,都特別熱血舒暢。然而再平凡不過的地方夜事卻更雋永迷人--面朝大海的花蓮人不忘走向海濱;鹿港人喜歡鑽入幽暗曲折的老街巷弄;臺南人的夏夜是冰果室透心涼的水果冰;基隆人絕不會...
流浪記 流浪不是追求刺激、不是無止盡漂泊,而是對於內心停泊之所的追尋,並保持自由開放的狀態。你在流浪中一次次重新拾回生活,領悟到流浪應是一種生活方式:每天的生活,都是一場流浪。
啤酒裡的風景 對酒客來說,啤酒裡的風景來自不同飲酒場域,喜歡熱鬧的人以熱炒店為首選,戀舊的人喜歡藏身巷弄,帶點懷舊風的美式酒吧,精釀啤酒愛好者絕不會錯過近幾年崛起的精釀酒吧。 對釀酒師而言,啤酒裡的風景是原物料。不論是大廠或在地精釀啤酒職人,都正在推動風土化,思考如何讓啤酒更貼近在地。另...
在劉旭恭的繪本《一粒種籽》裡,主角是一粒渴望長大的種子。每年春天,種子都期待自己長大。隨著一年又一年過去,看著朋友變成高大的樹木或鮮豔的花朵,種子卻始終沒有變化。為了發芽,種子努力做了很多事,甚至去看醫生,夜裡偷偷哭泣,擔心自己是不是永遠長不大了......。 還沒發芽的種子,蘊含著希望和擔憂...
天然的飲料一定比較平淡無奇嗎?讓我們承襲神農氏精神,開一間「農田飲料吧」,無論是作為基底的底味茶、豐富口感的配料或是增添香氣的花朵,都取自農田,調製成一杯杯從蔬菜到花朵、酸甜到苦辣的創意飲品。 「農田飲料吧」今日營業中。
時間是抽象的,運用某些具體的動作或物件,可以明確為自己畫下一年的分際線。為自己或他人準備一桌年菜、藉外在的斷捨離整理內心雜物,可能是送別年末的提案;一年之始,可以藉由剪窗花、吃傳統糕點、為家中添鮮花擺飾,或是到廟裡走走、求籤,象徵新的開始。正視那條跨越年的分際線,思考如何向前走,便是一年的好開始! ...
醬汁裡的家味 它是一種家的隱性味道,從家裡的餐桌、從幼時的嘴巴不覺吃進身體裡,我們從醬汁學到,世上存有不可得見卻異常重要的事物,比如說料理中的鹽,比如說情感。 縱使長大離家,在千萬座橋的距離外,醬汁的味道仍像一條隱 形的線,讓我們如風箏般與家相連
植物學裡的生活家 以植物材料製成的器物,看似尋常,卻因僅能手工打造,擁有工廠大量製作所沒有的溫潤,也是文化記憶與情感之所繫。一個滿布灰白皂跡的澡盆,乘載著親情與一頁臺灣林業史;一張藺草蓆的背後,有著柔軟卻堅韌的母親身影;一束香蕉絲,則維繫著噶瑪蘭族的族群認同。在這個講究速度的時代,仍有一群職人...
作為一種外來食物,麵包的「台」味從何而來? 有一群人從培養酵母菌、磨粉開始,將大地的養分化為香氣誘人的麵包,他們詮釋了新時代麵包的台味,不拘泥於特定種類或口味,努力運用本土的穀物、食材和菌種,並揉合在地文化和個人情感發酵而成。這群熱愛麵包的人們演示著,台味麵包修業之路所要延續的,不只是傳統風味...
開飯了!便當通常是生活中的愉快逗點,在繁忙間抽拉出短暫的餐食時光──好比在書堆中與同窗分食「媽媽牌飯包」;享受另一半精心準備的戀人便當;為了省錢而帶簡易又快速的經濟便當;開始注意健康才鑽研起養生便當⋯⋯。於是,再尋常的飯包也彷若特寫著人生的各個片段。 便當掀蓋其實還有故事,那是社會關懷的「食」...
關於你我的漁人印象,通常是穿行在潮起潮落之間的走船人,或扛著一簍簍「現流仔」的漁工;但海海人生裡,其實還有另一群「漁人」,他們的日常也得與魚相繫,再綿延成靠漁而生的一輩子。 從海與陸的界線走入漁人生活,才發現承銷人喊魚的眉角;製冰廠工人忙著將塊冰支援到新鮮的最前線;養殖業者則走巡魚塭,照料務必無微...
花,是點綴日常的裝飾品,亦是處處可見的風景。但美麗的鮮花從產地出發,一直到消費者手中的這一哩路,並不如想像中近。旅途中的重要停靠站──花市拍賣,做為農人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在靜謐的凌晨時分熱鬧開工。有鮮花、有汗水,亦有人情,從長途運輸、整理貨物、拍賣競價到領貨批發,層層環節緊緊相扣,每一刻不為人知的...
現在,一場生態映象的嘉年華就要揭幕!播映前,先坐下來談談彼此對於影像、自然紀錄片的想像;接著,好戲上演,各個影展輪番上陣,彷彿帶你踏出野外,換上各種動物的視角,顛覆你對世界的認知;散場之後,真實步出戶外,各自尋找自然界的秘密,再次開闊視野。
春季過後,毒辣的日頭帶著輕快的腳步到來,高溫讓人有些煩悶、有些頭暈,就好像戀愛時會發生的小小插曲。這時候最適合來上一碗清涼又繽紛的水果冰,不僅瞬間消弭暑氣,也融化情人的壞脾性。 水果戀上冰,所以迸出各式各樣的水果冰;水果冰甜蜜,也偷偷攻占你我的心。這個時節,就讓我們跟水果冰談場夏日戀曲吧!
由空中攝影師陳敏明的鏡頭領航,我們隨風而「視」,遍及從沒看過的寶島姿態,然後指向我們從此而來,於是降落,再寫下一路所見的,那些人、豐收事。
探茶風光 手捧一杯溫熱的好茶,幽幽香氣飄散空中,不禁細想該有多少人的辛勤付出,才能集結成這一滴滴甘甜。探「茶」風光,將亮麗多變的茶包裝作為起點,先帶你一窺百年茶業的時尚大秀,再回歸茶之根本,探尋一株幼苗經栽培、採收直至後續繁瑣工序,方能製成一杯好茶的生命歷程。 最後,將茶回歸日常時光,手...
有雞生活 雞肉在臺灣人心中,始終占據重要地位。然而,有「雞」生活不只限於餐桌上,往上游延伸,我們關心已走了超過60個年頭的飼育現場;並更向前尋找源頭,不從「雞生蛋、蛋生雞」的大哉問下手,轉向育種與保種挖掘雞隻來由。最後回歸最貼近你我的日常,解析閹雞師傅、熱門小吃、進補良方和民俗思維,如何與「雞...
人類長期累積的飲食文化中,「酒」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從因應當地氣候所蓬勃生長的作物,因為盛產有餘,而能成為製酒的原物料,「酒」自然與土地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同時,「酒」也在不同文化脈絡下,衍生出「飲酒」的各自意義。 而品味臺灣在地的酒,也如同用不一樣的角度欣賞土地風光──從過去到現在細數酒歷...
佳節是繽紛的理由,如何用日常的心態、舉手可得的元素,來妝點生活呢?四季的果乾有五彩,保存著鮮豔的原色,原來冬藏後的色彩竟也可如此繽紛;架上的綠茶、紅茶甚至老茶,原來可以混著喝,激盪出各種香氣與喉韻,或許可以再加入果乾或水果,那派對就不用雞尾酒了;滿花市的聖誕紅,品種眾多,豈止紅配綠,是最佳的布置元素...
【新漁時代】 漁業,包容於農業,卻擁有獨樹一幟的精神文化。媽媽魚董事長王偉旭說,「常聽人說『小農』,但不常聽人說『小漁』。」原來,是因為漁業成本較高,投入有其門檻,加上專業工序自成一格,讓水產,總是離我們既近又遠。世界自然基金會已發表調查,若仍持續不當捕撈,三十年後我們將無魚可吃。不論養殖捕撈,勢...
十月是收穫的季節,田間隨風搖曳的金綠穗浪,就像農民辛勤多時獲頒的勳章。 千百年來,年復一年收穫的稻作,一直默默地餵養著我們,這個令人再熟悉不過的食物,因著氣候環境、飲食習慣的改變,成為熱議焦點。 你是否知道,陽明山上的竹子湖,是臺灣蓬萊米最早的栽種地?傳統的育種方式,往往得得投入育種家十年以上的...
盛夏炎炎,消暑解渴需要良方,才能舒爽暢快!從「來食茶!」這麼一句簡單卻熱情的招呼語開始,探尋臺灣最具有人情味的奉茶精神,並以此為脈絡暢飲最道地的特色飲品。
夏陽驕豔,正是草木勃發、生機旺盛的季節,在這個部落慶典不斷的日子裡,我們尾隨著原住民的腳步深入到原鄉現場,聆聽族人歷經千百年時光,經由與植物親密往來、互動所展演出的溫柔故事。
當人們正專注在水稻、果樹逐漸茁壯的過程中,一群生物總在不同時刻奏起樂音,蛙鳴、鳥叫、蟬響……;間或著雞鴨鵝群的三重奏;還有更多的昆蟲藏身於田壟之間,共生共存,唯有仔細聆聽才能感受人與生物、環境之間的共鳴;走進田野探索才能看見生態的力量,開始與大自然學習和諧共處。
校園午餐,涵蓋了價格成本、學童食安、飲食教育等內容,除了校園團膳,或有家中長輩另起爐灶,為孩子製作充滿父母之愛的家傳味便當;探索孩童餐桌的田野,不管是餐點,還是產地,甚至延伸到食農教育,點滴之間,都蘊藏著對於下一代的愛與期許。
花朵的姿態變化萬千,花香的氣息撲鼻而來,瑰麗花瓣片片層疊,等待下一回的再次變身。 繁花從土地躋身於飲食餐桌之上,料理出了更多繽紛絢爛的自然風景,以「在地」為經、「飲食」為緯,聆聽栽花之人的叨叨絮語,探索花食入菜的迷人之處,且讓我們走進「花香食驗室」一解食用花卉之謎。
我們重返農業社會的老柑仔店,看它如何穿越百年時光的洗禮,淬鍊出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到底是一代傳過一代的獨家經營心法,凝鍊起街頭巷尾的在地意識,還是器物背後的工法匠藝、掌故來歷,堪得起藏家的精挑細揀?當重露成涓滴,在幽微隱約的時光流域裡,無不是村庄發展與人情牽絆相濡以沫的流金歲月…&he...
從產地到餐桌的藍色公路在每個港灣啟航,漁人從海洋拚搏到歸航上岸;港邊人家從忙著魚貨拍賣到市場運送;採買的人們從挑選食材到美味烹煮,農曆年節盼望一整年豐收有餘,新年新氣象也藉此重新看見臺灣的漁業脈絡。
餐桌上常有薑,卻因為熟悉反倒不知不覺。直到天氣轉為薄涼,才懷戀起那暖辣入心的熟悉滋味。孔子曾說:「不撤薑食,不多食。」一年四季如影隨形的薑,除了當作料理提味的配角、保健養生的良品,無論從上游到下游、餐桌到日常,追蹤窮究之中,都發現亙古不變的,薑的心意。
豆腐,凝聚職人製作的堅持、媽媽用心的廚藝、生活品嚐的記憶,讓這令人再熟悉不過的家常味道淵遠流長,與各式食材的搭配更是融合地恰到好處,相互和諧成就一道道餐桌佳餚。
涼涼秋意、濃濃情意,一輪明亮溫暖的光線照耀下,大夥兒圍坐一起,伴著絮絮叨叨的話語,迎來了月圓人團圓的中秋佳節;柚子熟了的時刻香氣四溢,品嚐秋天盛產果物的甜味也正是時候。 小時候每逢中秋節吃文旦柚,頂著文旦帽跑來跑去,對小孩子來說或許才是最鮮明的中秋記憶。
「呷涼ㄟ」是許多人的夏日共同記憶,讓味蕾沁涼入心;雪花冰、枝仔冰、冰淇淋……都是少不了的熟悉好味道。那些冰鎮下的美好執著以及與生活密不可分的土地故事,正同步上演著……。粉粿、紅豆和仙草更是臺式剉冰中不可或缺的經典,快一起來認識食材好味道,為夏日...
每年五到九月,是魷魚、烏賊、章魚、和小卷等漁穫最豐盛鮮美的季節。烤爐上,新鮮海產隨著炭火“啵滋啵滋”作響,一場鹽烤派對伴著海風的鹹甘與鮮甜的味蕾餘溫悄悄展開。大海中的頭足類動物總是神祕,帶你一揭四大尤物的真實面貌,看看牠們之間的不同!
香氣、暑氣漫延在四周,熱情奔放的情緒開始溢流。打開熱氣蒸騰的粽子,一口接著一口,只有熱情盡情的現在。 米,以粽子的型式在端午節華麗演出,包粽子的手藝,更是由持家的那雙手所演繹……不同粽子的米、餡、粽葉,在臺灣這典型的移民社會中,同樣美味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