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ô-á
蚵仔即牡蠣。我們常在夜市淺嘗牠的滋味,卻未曾深究牠那簡單而不凡的身世。
最初, 牠是滄海一粟, 隨著海流浮游飄盪,直到遇見應許之地,便停在那裡度過餘生。牠長出雙殼保護自己,終日濾水攝食,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如此簡單的生物,竟是無數人家的經濟命脈--西南沿海的居民勤編蚵串放入海中為牠造屋;庄頭的蚵殼山清了又堆,都是在地家戶日以繼夜的成果。蚵農給予蚵仔安身立命之處,蚵仔也支撐著養蚵人家的生計。
占卜,提供來自未來的「資訊」,通曉掌握這些資訊的人,巫覡、薩滿、祭司、靈媒,他們細察物象、推演世事、釋疑解惑,帶給迷途生靈感動、撫慰,許多文學書寫也蘊含著信仰與占卜的描寫,在他們細微靈巧的書寫下,以不同面貌將自己的占卜經驗、信念傳釋而出,撫慰讀者們在大疫憂鬱背後,那些心理學、精神分析等科學所不能觸及...
瘋騎車四個大夢 不曾幾何時,許多車友的夢想是單車環台、三進武嶺,如今,這些都成為日常,車友間的問候語,已經升級為「你挑戰北高、雙塔了嗎?」北高360k、最北富貴角燈塔到最南鵝鑾鼻燈塔的雙塔挑戰距離520k,還有西三塔600K,甚至是瘋狂的四極燈塔挑戰620k!如果這樣還不夠嗆、不夠熱血,今年4天的...
在現當代的科幻文學討論中,仍然有一個「房間裡的大象」被擱置未談: 那就是,什麼是「科學」? 「科學」及與其緊密相關的「科技」,如何演變成為我們當今所熟悉的樣態? 而如此的科學和科技如何形塑我們的世界觀,乃至於形塑了「科幻」這個文類的技術想像? 科學、科技、科幻三者的交互重疊。
本期《秘密讀者》,在新政府上台一個月前,策劃了「有耳無嘴——台語語文政策」專題,盤點未竟的台語運動軌跡,並且期待接下來的可能性。「挑戰秘密讀者」專欄則推出李金蓮的《浮水錄》,三篇評論文章並列之後,作家卻表示「有個關鍵處被漏掉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需要大家一起讀,確認兩造說...
封面故事 ■餃好聚寶 吃餃子是平凡、方便,卻簡單就讓人感到愉悅、飽足的事。可水煮、也可煎炸的中式餃子,溫熱入口與涼食皆宜的古早味臺灣水餃,還有各式異國風土、手藝的餃子,以及更多作為搶眼配角的蛋餃、燕餃等,餃食花樣繁眾,大約沒有菜色能與之比擬。
萬物滋長,充實的過每一天 猶如兔子先蹲才能後跳,悶了三年的2023 已咻咻咻地不見蹤影。在一路追趕進度的日子裡,是否意識到有些改變,突如其來,新的可能正在發酵。有人踏出舒適圈,有了跨界身分;有人嘗試新的合作,開一家夢想中的店。或者開啟一段關係,新的職涯,承擔起責任;或以不同視角,去認識家鄉的森...
九降風,是新竹一帶的氣候現象,牽動著土地的產業、人文,山與海,城與鎮,蘊育著豐沛的文化氣息。 即使在科技城的發展之下,仍有一群人,默默持續堆疊不能被遺忘的歷史痕跡。
蚵仔ô-á
蚵仔即牡蠣。我們常在夜市淺嘗牠的滋味,卻未曾深究牠那簡單而不凡的身世。
最初, 牠是滄海一粟, 隨著海流浮游飄盪,直到遇見應許之地,便停在那裡度過餘生。牠長出雙殼保護自己,終日濾水攝食,這就是生活的全部。如此簡單的生物,竟是無數人家的經濟命脈--西南沿海的居民勤編蚵串放入海中為牠造屋;庄頭的蚵殼山清了又堆,都是在地家戶日以繼夜的成果。蚵農給予蚵仔安身立命之處,蚵仔也支撐著養蚵人家的生計。
送至市場作為食材, 蚵仔可以很平民,只要銅板價就能嘗鮮兼飽食;牠也可以很高雅,在異國餐廳的擺盤上閃耀光芒。蚵仔煎、蚵嗲、蚵仔麵線貫串臺灣飲食史;生蠔、煙燻牡蠣則跨越了國界。日常與奢華、地域廣闊與歷史縱深,完整了蚵仔的世界版圖。
本期內容
COVER STORY
識蚵仔|蚵仔、蠔、牡蠣,原是同門師兄妹
識蚵仔|蚵蚵豆知識
蚵與海的距離|青蚵嫂的百年養殖風華
耕海養蚵三部曲|拜請蚵神的海賭求生
盤商甘苦談| 48小時,蚵仔的產地市場之旅
食蚵小攤|小吃攤裡的蚵啊
食蚵行腳|吃牡蠣認識大洋大河
蚵酒對談|用蚵仔釀酒,以酒說土地的故事
■廚房通訊
朝食部|醬油蛋吐司
魚婦養成筆記|姊烤的不是香魚,是一尾文學
田野保存食|做一個豆腐乳的媒人婆
菜市人生場|我們的後少女時代
餐桌通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食事旅行家|神佛帝王外的凡塵餐桌
南洋庶物學|客家椰漿飯,文化交融的滋味
農食部|從日常拾回花樣美學
■大地餵養
時與光|南洋懷土
野雜學|墾荒
農婦心底話|你不必做得又快又好
行舟地|城市和曠野,於此相遇
雜糧小學堂|麥香遠播,本土小麥復興之路
小村畫誌|坐著軍卡的婚禮
讀者徵文
編輯後記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