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一九五○、六○年出生的小說家逐漸成為創作主力,「新歷史」這一創作主題也漸成主流,「長篇歷史小說風潮」則持續至今。 田調工作、尋找文獻,直到執筆書寫,衝突與融合,史實與虛構,盡收於作家筆下。 由王幼華策畫「重返Y2K:從新鄉土現象到長篇歷史小說風潮」專題,聚焦千禧年後雨後春筍般降生的「...
九降風,是新竹一帶的氣候現象,牽動著土地的產業、人文,山與海,城與鎮,蘊育著豐沛的文化氣息。 即使在科技城的發展之下,仍有一群人,默默持續堆疊不能被遺忘的歷史痕跡。
1、2、3,到臺灣,臺灣有個阿里山…… 這是我們認識嘉義的起點,也因新舊並陳,成為一個發展得剛剛好的地域。 來談談嘉義正在做的藝文事,以及未來即將發生的好事。
文訊雜誌社四十周年後,將從島嶼最南的屏東出發,引領讀者重新認識臺灣這塊土地。 屏東縣位於島嶼最南,在自然山林及山海包圍之下,這裡的族群多元、生態多樣、產業豐厚,甚至可以一次擁有三個海——臺灣海峽、太平洋及巴士海峽,共同翻騰出來的屏東,更是人文與地景交織的豐美之地。 而這一股生機蓬勃的文化氣流正從...
【飲食與書寫的千滋百味】 古今多少事,都付吃喝中,飲食過去為小道,今日為顯學,作家透過筆下文字,呈現滋味萬千。 在「文學式微」的年代,飲食書寫仍能開拓讀者,引起廣泛迴響。 作為充滿潛力的一支,飲食文學的精神、內涵究竟是什麼? 目前有哪些面向?是否有再突破的可能?
今年(2023)七月,是《文訊》創刊40周年。 《文訊》是我們與外界聯繫的重要橋樑,也是展現我們對文學懷抱理想的重要媒介。 《文訊》雜誌的初衷,除了服務文藝界,做作者與讀者的橋樑,更努力記錄、保存作家、文化人一生創作的精華,希望成為影響世世代代知識分子的人文刊物……。 對於我們,這是一個重要的...
數位浪潮的席捲、後疫情的挑戰、文化政策的內容,動輒影響實體書店的營運,甚至生死。 通路折扣戰和圖書訂價議題沸沸揚揚之後,我們集結書店人、學者、出版家、大小通路、政府單位與讀者, 深入討論相關議題、一起尋思產業的大未來!
海外華人有「三寶」之說,指的是華人社團、華文學校、華文報刊三者。 長期以來,透過各地社團組織、教育單位、大眾媒體間的相互影響,促成了海外華人社群凝聚與文化傳承維繫。 本期專題將聚焦文學層面,關注海外華文社團、學校、副刊與文學創作間的關係, 介紹它們的發展現況與面臨困境,兼及探討正體跟簡體中文間...
我要活下去──文學創作者的生存指南! 追求夢想的路上,讓我們幫妳/你走得更順暢更有力! \三大看點/ ▲「成為作家」是什麼樣的經驗? ▲具體來說,作家是這樣工作的 ▲理想情況下,作家的盟友們
本期《文訊》規畫的專題是「台灣文學」外譯,而就在「台灣文學英譯史」已經啟動一甲子的當下,我們剛好可以趁機好好檢視台灣文學英譯與外譯的諸多成就。
睽違三年2023台北國際書展要正式回歸世貿中心了。在後疫情時代,文訊將帶領讀者們為本屆的台北國際書展,提前進行一趟完整的紙上導覽,共同迎接2023年第31屆台北國際書展熱烈展開。
由客家委員會主辦,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執行,詩人、詞人、音樂專輯製作人及文化行政工作者鍾永豐擔任總策展人,自2021年9月起,以歷時一年的時間,邀請不同領域的召集人,讓當代客家文化工作者在音樂、戲劇、歷史、影視、地方創生、文學、美學、飲食、語言等面向交匯討論,並鼓勵跨界,廣及哲學、傳播、性別、...
五月分國家圖書館內舉行的「台灣新詩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過後,讓人進一步思考:值此百年特殊時刻,除了關注過往台灣新詩成就,可否把目光轉向二十一世紀以降之新興世代?本次「新世代論壇」邀請台灣七、八年級詩人閃亮登場,從1999年生的林宇軒,到曹馭博、李蘋芬、廖啟余、李桂媚、楚狂、蕭上晏、陳建男、廖亮羽、陳...
21世紀台灣大眾文學代表作家──票選.論壇.解析 「需要故事」的時代,大眾文學愈來愈受重視,本土優秀作家更需要被普遍認識。 究竟有哪些再創新猷的老手?誰又是另闢蹊徑的新人? 資深出版人、文學研究者將攜手,深度觀察新世紀的大眾風景。 陳國偉╳譚光磊╳陳蕙慧╳曲辰╳許婷婷╳臥斧╳楊勝博……以及更多...
與西方文學脈絡迥異,華文世界的文類中,散文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在文學獎內裡的散文獎項更是台灣的特色。 散文的定義更是眾說紛紜。 本期將從學術性定義、報刊、文學獎等載體, 試圖聚焦於近十年的散文發展趨勢。
台灣這片土地上從原住民、漢人(閩南、客家、外省)及新住民等不同族群組成的「一家人」,如何在歷史的長河裡翻滾、沖刷、淘洗,漸從陌生人、路人、客人……以至仇人,終於成為「和而不同」的「我們」。這一起伏跌宕悲欣交集的「現代化」歷程,是台灣原住民文學生發的契機,也是原住民文化復振的重要進路。
台語(Tâi-gí/gú),是日常的語言, 在此島嶼發展出南北不同的腔調,生猛有力, 但運用在台文的書寫上, 台語漢字、羅馬字,常讓人看甲霧嗄嗄(bū-sà-sà)。 本專題收束近二十年的台文創作發展與創作者, 從口語、用字到文學創作, 帶大家認識在地語言心花開(sim-hue-khui)的心路歷程...
近年來,文學領域除了文字創作、書籍與雜誌出版外,也有漫畫、繪本、展覽、商品、遊戲等不同領域的轉譯應用。但當文學透過轉譯進入其他領域或媒介時,「文學」扮演了什麼角色?「轉譯」又發揮了什麼功能?文學如何為各種產業注入活水,成為回頭壯大自己的養分?
戲劇,本身就擁有多元的表現方式。 故事的靈魂,卻能影響演出者的敘事,以及觀看者的內心悸動。 當文學跨媒界的轉譯成各種形式的「戲」。 原創、改編、演員、觀眾,會以怎樣的姿態,看待這樣的變容?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作品權利的呵護與捍衛 創作者的隨身寶,隨身攜帶不吃虧! 抄襲議題、文學經紀、電子書授權、翻譯與改編、合約訂定、公共出借權、遺稿遺物…… 從抄襲盜版找誰理論,到成名的你掛了怎麼辦,全面報給你知。
日常裡的某些行為,是安頓身心的儀式,是創作進行前的準備,也或許,只是撫平擾亂心緒的無意義行為。 心靈落地後,接住內在的思考,創意應運而生。
我們轉化張愛玲的句子:「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裡」。 希望能夠討論服裝與文學之間的關聯、創作者們個人的穿搭哲學, 以及如何以衣服妝點、認識自己。
將近一百年前吳爾芙說出金句「女性若是想要寫作,一定要有錢和自己的房間。」 然而當代作家們,無論性別,進行創作的場域早已不限於「自己的房間」。 她/他們的創作空間,或許是餐桌一角、頂樓加蓋屋,甚至是車庫、農忙時的田野邊……
蓉子、齊邦媛、季季、三毛、聶華苓、陳若曦……王鈺婷老師將帶領我們,認識這些女作家們不凡的文學人生,重新探討這些或為人熟知,或被文學史低估的作家。 她們或逢戰亂自原鄉流離,或為自我實現而出走彼方,或遇文學因緣跨海落地生根,在政治高壓、旅行不易的年代,她們的足跡跨越東北亞到東南亞,及至歐、美、非,她們的...
【永遠的白先勇】2021年台北文化獎得主白先勇,於經典作品《臺北人》出版50周年之際,攜手各世代作家學者重溫經典,給你跨教育、跨性別、跨影視,全方位滿滿的《臺北人》。 【那些動物教我的事】近年來,動物議題逐漸受到關注,文學中的動物形象也更為豐富,我們將從文學的不同層面,談論動物的各個面貌。
本期專題「新.青春舞曲」所邀請參與的對象,大致分成兩大部分:風華正茂卻已有年長的長輩相伴,必須及時正視老後世界的為其一;擠身於「銀髮族」的族群則是另一部份。 〈青春舞曲〉的歌詞裡「別得兒那呀呦,別得兒那呀呦,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雖然寫實,卻總帶有莫可奈何的傷感。我們這回卻是要把這句歌...
「閱讀」不能只是單純看懂字, 而是要了解字詞音譯背後傳達的意思, 在網絡時代,如何在碎片化的閱讀中加強理解能力,更顯重要。 科技的發展與未來教育的可能性, 是否會使閱讀的方式及形式經歷一場變革? 而面對未來,人才應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從教育上來看,教學與課程和閱讀的相關性究竟為何? 我們又該如何培養...
鐵路是台灣運輸交通的血管,也是台灣現代史的血管。現代台灣百年歲月,從詩作、散文、小說、歌曲、電影、電視劇乃至漫畫、繪本,皆可看見鐵道的蹤影。鐵路開通了一百年,鐵道文學也走了一百年。我們常忘記鐵道與生活如此密切,但卻有一首鐵道兒歌跨越了幾個世代人們都會唱:「火車快飛,火車快飛,穿過高山,越過小溪,不知...
文學與音樂之間的聯想,其實遠大於相互借位的關係。過往,以詩入歌,以歌詠詩,只是其中一個常見的方式。優異的音樂創作者,受到文學影響,創造出概念型態的作品,是底蘊,是常有之事。相同的,在文學作家的寫作裡,我們也時常能瞥見音樂的影子。兩項藝術的輻射範圍甚廣甚深,早已呈現出光譜裡的交錯時空。在音樂的言談...
國文教育在台灣,從來就不是輕鬆的話題。特別是它於《108課綱》(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公布後,國文教師、在學學生、教科書編寫及出版者、文化界乃至政治圈,對相關議題展開激辯和筆戰,最終帶來的是歧見更深,分裂越明。 本期從「編者發聲」、「直面課綱」、「再議文白」、「教學現場」、「座談紀錄」...
「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體現。是以,文化政策需要經過通盤且周詳的規劃,方能產生效果。台灣的文化政策長期著重在「生產端」的加強,例如各種文化產業的補助,讓生產端不斷增加與充實。然而,台灣在家庭與教育環境中,並沒有培養閱讀與藝文消費的習慣,使得各藝文團體及出版社在經營上反而愈加艱困。 當文化政...
地景是不斷複寫的羊皮紙, 人與地方的依附與測量,互動與摩擦, 交互辯證累積成景觀。 當時光推移,景觀面目模糊 我們如何藉由書寫,尋回一座熟悉的城? 本期專題將以「城市人觀察」、「尋城記特展」與「地景複寫.文本轉生」,三個面向,提出「尋城」的思考線索──自過往的城市空間文本出發,在今昔追憶之餘尋思創...
《文訊》三月號 #準時出刊! 詩人顏艾琳曾策畫「詩.病.愛.希望:憂鬱是不是一條不可抗拒的路?」座談探討憂鬱與文學的關係。長久以來,#文學作品裡承載著憂鬱與傷痛,更曾是某一種美學的判準、文化的流行,這也使憂鬱本身的複雜情感更增繁複與歧異。我們借以提問,#憂鬱究竟是苦難還是桂冠?是匱缺還是某種贈禮?而...
台灣的寫作班與文藝營擁有悠久的傳統,一直到現在,由政府、大學、企業、民間團體及個人所發起的各類寫作教學課程仍方興未艾,讓「寫作班」與「文藝營」成為台灣文學重要的生產機制。 ★在出版業一片哀嘆的同時,為何寫作課反而能逆勢成長? ★寫作作為一種孤獨的行動,它要如何被教學? ★「文藝營」的本質為何?...
對於神話般的上古大套書直銷盛況,究竟是何光景,年輕一輩的讀者與圖書從業人員已無從想像。本期專題就帶著讀者們搭上時光列車,一同回顧那「拿著麻布袋裝錢」的暢銷套書史前史。
《文訊》本月專題推出「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分就詩、散文與小說,選出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各20部,合共60部,所選作家作品,都屬一時之選,讓我們看到了新世紀中壯作家漪歟盛哉,蔚然簇發的勝景。所設定的評選基準,作品以2000至2020年出版為範圍,作家以年在50歲以下(1970...
當出版業走入綿長的寒冬,身在其中的人要如何面對挑戰,未來的新人要從哪裡找到轉機? 台灣文創政策從2002年提出,2010年將文創產業內容擴充為「15+1」項,奠定當下文藝產業的樣貌。十八年以後,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到底 #什麼是文創 ? 《文訊》11月號,從產業概況、官方政策、...
#九七之後_天亮之前 #香港文學觀察 「我們很自然地貼近香港, 關心香港,喜愛香港。 每一次專題完成, 感覺跟香港關係又親密了一些。 但從來沒有像這次,胸臆堵塞,心情憂悶, 充滿悲情卻又堅定相信, 對現世失望,卻在文學裡豐沛滿溢。 此次專題, 承載著我們對香港的無限關懷與祝福。...
#復刻手寫_浪漫手民✍ 作家手寫信,寫進了自己,也寫盡了時代, 18位作家的手寫信、5位專家解信者, 分享手寫的靈光,細讀信箋的密語; 無論情書、家書、友人書簡、 公事通訊或迷路的信, 種種承載美好與哀傷的信箋, 皆心懷一份真摯的當下……
編輯室報告 因為愛,文學長在 ◎封德屏 剛辦完重陽活動,回到辦公室,桌上赫然放著四巨冊的《戴國煇文庫目錄》,這是戴師母委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寄來的,洋洋大觀,總計3200頁,一時心跳眼熱感動不已。 2001年4月15日,台灣史學者戴國煇教授因病驟然離世,留下畢生蒐藏的「梅苑...
「文藝雅集」每年十月舉辦,迄今30年。而「文藝關懷列車」,七月初就已啟動。由北而南,從個人探訪,到群組聯誼。大台北之外,我們到了苗栗、台中、彰化。稍憩幾日後,再沿陽光海岸南行,先到台灣最南端屏東,接著是高雄。 1991年元月,《文訊》開始進行「台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起點就是屏東。前後我們用...
7月1日,是《文訊》35周年,「文藝資料中心」開幕的日子。很自然湧現一種心情,感覺像出席自己的畢業典禮。 從2003年1月,《文訊》大變動到現在,整整15年過去了,我很少有時間靜下來思前想後,或站在原地顧左望右。許多現實狀況接踵而來,我必須當機立斷,不容許太多思考及猶豫。偶而午夜夢回,面對孤燈...
台北:區區文學事4 ──松山.信義.南港 區區文學,只是文學,彷彿無關溫飽的事,卻能容許生命齟齬的存在。區區文學,也代表各地域人們的閱讀與書寫,以文學的方式,去記憶,去生活。 2018台北文學季文學閱讀以「區區文學事」為主題,透過講座、體驗、走讀方式,轉乘一條貫穿台北各區的「文學線」,去發...
台北:區區文學事3 ──士林.北投.內湖 區區文學,只是文學,彷彿無關溫飽的事,卻能容許生命齟齬的存在。區區文學,也代表各地域人們的閱讀與書寫,以文學的方式,去記憶,去生活。 2018台北文學季文學閱讀以「區區文學事」為主題,透過講座、體驗、走讀方式,轉乘一條貫穿台北各區的「文學線」,去發...
台北:區區文學事2 ──中山‧大安‧文山 區區文學,只是文學,彷彿無關溫飽的事,卻能容許生命齟齬的存在。區區文學,也代表各地域人們的閱讀與書寫,以文學的方式,去記憶,去生活。 2018台北文學季文學閱讀以「區區文學事」為主題,透過講座、體驗、走讀方式,轉乘一條貫穿台北各區的「文學線」,去發...
文學人有驚人之舉,讀書界有心靈城堡。爾雅隱地先生用14個月,連續寫作、出版五本「年代之書」。開端於七○年代,半年後回頭寫五○年代,接著六○年代、八○年代、九○年代,總共近六十萬字。外表看不出年過八十,隱地像座活火山,源源不斷爆發,許多朋友與時間賽跑,一路趕看他的新書。在送我的《回看九○年代》這本書扉...
1978年,身兼小說家、教師以及報刊編輯等多重身分的蔡文甫,在好友的推波助瀾下創辦了「九歌出版社」。2018年,九歌邁入第40個年頭,長年與九歌合作的作家們,書寫下他們與九歌共伴共榮的輝煌歲月。
2004年4月至2009年10月,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暨《文訊》團隊受國立臺灣文學館委託進行「臺灣現當代作家評論資料目錄」專案計畫。共蒐集整理310位作家相關研究評論資料近十萬筆。在此基礎上。於2010年開展「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套書編纂計畫。至2017年底,歷時八年,共出版100冊《臺灣現當...
1992年,台灣詩學季刊社成立的宗旨是「挖深織廣,詩學台灣經驗;剖情析采,論說現代詩學」,嚴肅的論題下,在老將新秀的沾溉下,以兩份實體刊物加上三個網路媒體,跨雲端、跨媒介、跨語言、跨地域、跨性別、跨族群,在詩的天空玩轉出一個最愛也最會跨領域的詩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