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本土意識及香港人身份認同問題一再成為全城焦點,
要在迷失及爭論中尋回身份,何不從源頭出發?
從歷史中找回香港本土意識的冒起及演變的線索,再決定今天該如何自處和定位
徐承恩撰寫《香港,鬱躁的家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為的就是要抗衡香港人缺席的主流史觀,並確立香港國族的歷史地位。 因為目前在香港,歌頌中國帝國主義的歷史書寫實在太多,西方既有的香港史論述亦未能避免東方主義的迷思,令香港人的立場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忽視。
這不只是一場屬於香港的時代革命, 同時也是一場召喚邊陲小國的結盟戰鬥。 從香港主體出發,打造東亞反殖共同體, 抵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勢在必行。
歷史傳記暢銷作家張戎: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少數民族、宗教團體、農民、藝術家、企業家、質疑各項政策的黨員……他們才是受到這場巨大災難影響的普通人,但他們的故事幾乎被歷史淹沒 以人民視角書寫中國革命史的最新觀點!揭開毛澤東宣傳假面,還原中共建國真相! 人民發聲的歷史,是正史難以承載的生命重量。來自...
這段歷史的焦點是人民! 文革爆發50週年,從人民視角重探文化大革命的真實歷史 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經典力作──《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 2016年《金融時報》最佳歷史類選書 檢視中國社會底層如何經歷了一場文革魔幻之旅 更重要的是,埋葬了毛澤東主義。
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許叫「秦漢人民共和國」才更恰當? 用中華夢和馬克思主義包裝的中國,和用儒家裝飾的中國, 本質上都是法家的「秦漢式政體」(Qin-Han Polity)。 中國權貴為什麼對「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鴉片般上癮? 為什麼「中華秩序」又強大又脆弱...
香港遺落的文化史、書店史、文化人物史 東方之珠最值得典藏的篇章 殖民之島的文藝前世、香港的今生記憶 香港詩人、學者作家陳智德 以文學、歷史、音樂、流行文化為範疇,結合史料、詩作、典故、圖像 為讀者一一細數香港的前世今生,填寫香港記憶的補遺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欲認識今日的中國,就必須瞭解其過去! 從晚明的覆滅至欲主導世界局勢的現代中國, 史景遷以政治為經、經濟為緯,織造出恢弘且客觀的新一代中國史!
◎「中華民國」是誰起的名字?「中華民族」是誰後悔莫及的發明? ◎蔣介石誓師北伐,但最大功勞得給俄國將軍加倫。 ◎陳炯明並沒有叛變,他只是反對孫文破壞《約法》自立為非常大總統。 ◎課本說袁世凱是竊國大盜、民國罪人。看過他背黑鍋的證據你會想:他才算國父。 你在兩黨的官方歷史文件裡,都不會看到這樣的記載...
不論是認同殖民地制度的西方學者,還是持國族史觀的中國學者,皆未有著墨於香港人的本土生活及本土認同。到了八十年代,香港才開始有一群受過現代學術訓練的學者以本土的角度進行香港研究。可惜他們的著作都以充滿學術辭彙的英文寫成,並多早已絕版。本書旨在填補這個空間,向以中文為母語的普羅讀者引介 這些著作,藉此以本土角度描述香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
作者無意僅僅將十二本著作的內容複述一次,而是運用這些著作的資料,按本土史觀描述筆者自己的香港故事。
香港人角度寫香港歷史故事
歷史很多時都是由當權者編寫的,是以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一直未有以香港人角度書寫的香港歷史,這些著作當中的香港人都面目模糊。
最早撰寫香港歷史的學者,多認同殖民地制度,在今日看來實在是過分偏頗。八十年代,香港的前途問題塵埃落定,中國的史學家的著作補充了殖民史觀的不足,但本身卻充滿着中國民族主義的偏見。
在八十年代開始有一群受過現代學術訓練的學者以本土的角度編撰歷史,同時香港亦出現了一群土生土長的歷史學者。可惜他們的著作多早已絕版,而且以英文出版。
本書乃旨在填補這個空間,向以中文為母語的普羅讀者引介這些本土史觀著作,藉此以本土角度描述香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此外,本書亦引介幾本並非按本土史觀寫成、卻能填補本土史的缺環之作品,以本土角度作出解讀。
修訂版中,筆者特意加入最近一、兩年有關本土意識與香港人身份認同的社會時事並加以分析,令內容更貼近香港當前形勢。
作者簡介
徐承恩
第三代香港人。祖先分別為廣東香山移民、四邑移民及祖籍廣東澄海的新加坡歸僑,都是來自處於中華帝國邊緣的海洋中華族群。於中文大學研究院修讀社會 學,研究香港權力精英,並根據其研究撰寫《精英惡鬥:香港官商霸權興衰史》一書。人無定志,好讀書而不欲投身學術,好遊樂而不願攀山越嶺,既非飛黃騰達亦 非一事無成,總算能維持生活與發展興趣。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