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鬱躁的家邦(增修版)

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

12 人評分
  • 出版日期: 2019/12/11
  • 語言:繁體中文
  • 檔案大小:11.8MB
  • 商品格式:流動版面 EPUB
  • ISBN: 9789869800662
  • 字數: 358,383
紙本書定價:NT$ 650
電子書售價:NT$ 455
本書為流動版面 EPUB,適合用 mooInk、手機、平板及電腦閱讀。
出版社不提供本書朗讀功能

購買領書額度

徐承恩撰寫《香港,鬱躁的家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為的就是要抗衡香港人缺席的主流史觀,並確立香港國族的歷史地位。

因為目前在香港,歌頌中國帝國主義的歷史書寫實在太多,西方既有的香港史論述亦未能避免東方主義的迷思,令香港人的立場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忽視。

喜歡這本的人,也看了...

  • 特價 電子書: NT$ 297

    這不只是一場屬於香港的時代革命, 同時也是一場召喚邊陲小國的結盟戰鬥。 從香港主體出發,打造東亞反殖共同體, 抵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勢在必行。

  • 電子書: NT$ 294

    本書作者林慕蓮在派駐北京的期間驚訝地發現,不僅一般老百姓對天安門事件默不作聲,即使是在頂尖學府、受過嚴格學術培訓的大學生都對之一無所知。 林慕蓮因此決心寫下《重返天安門:在失憶的人民共和國,追尋六四的歷史真相》。在本書中,作者採訪了多位直接、間接參與天安門事件的人物──他們在廣場上的親眼所見、...

  • 電子書: NT$ 144

    隨著本土意識及香港人身份認同問題一再成為全城焦點, 要在迷失及爭論中尋回身份,何不從源頭出發? 從歷史中找回香港本土意識的冒起及演變的線索,再決定今天該如何自處和定位

  • 電子書: NT$ 385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 出版日期:2017-07-01
    電子書: NT$ 252

    獨立,並非通往自主的終點;它極其可能只是一個分號。

  • 電子書: NT$ 312

    這段歷史的焦點是人民! 文革爆發50週年,從人民視角重探文化大革命的真實歷史 當代中國史學家馮客經典力作──《文化大革命:人民的歷史1962-1976》 2016年《金融時報》最佳歷史類選書 檢視中國社會底層如何經歷了一場文革魔幻之旅 更重要的是,埋葬了毛澤東主義。

  • 電子書: NT$ 420

     ★★★★★ 總是在要求別人道歉的中國 ★★★★★ ﹡瑞典脫口秀諷刺中國遊客習慣不佳,中國怒稱用心險惡! ﹡義大利精品D&G「起筷吃飯」廣告引起公憤,上海大秀被迫取消! ﹡APEC高峰會要求修改領袖會議宣言,中國官員怒闖巴紐辦公室!

  • 電子書: NT$ 293

    歷史傳記暢銷作家張戎:這是一本必讀的書。 少數民族、宗教團體、農民、藝術家、企業家、質疑各項政策的黨員……他們才是受到這場巨大災難影響的普通人,但他們的故事幾乎被歷史淹沒 以人民視角書寫中國革命史的最新觀點!揭開毛澤東宣傳假面,還原中共建國真相! 人民發聲的歷史,是正史難以承載的生命重量。來自...

  • 詳細資訊

    沒有歷史的國族,就沒有未來。
    香港人:自己歷史自己寫!
    香港人在改寫自己的歷史,而且是現在進行式!

    ***增修版說明
    本書第一版出版於雨傘運動、魚蛋革命之後,是香港人在面對中國政府不願履行「一國兩制」的承諾而發起公民抵抗運動似乎已然失敗的時候。香港人「經濟動物」的特性讓所有外人都以為,現實的香港人肯定會選擇向中共靠攏,更加融入中國。但我們都看錯香港人了。

    因為一起發生在台灣的陳同佳殺人案,促使港府計畫修訂《逃犯條例》,進而引發香港人的「反送中運動」一發不可收拾。從2019年6月9日的百萬人上街遊行到10月23日港府正式撤回《逃犯條例》,運動至今仍未結束。香港人每個週末都走上街頭,和鎮暴警察對峙鬥智,堅持「五大訴求,缺一不可」,要求特首林鄭月娥給個交待。最新的發展甚至演變為中大、科大、浸大、理大的陣地戰。這段期間有年輕人以輕生明志,有年輕人被打、被抓、甚至被殺。如此堅定而強烈的抗爭,完全不是百年來香港以及香港人給這個世界的印象。但果真如此嗎?我們確定我們真的了解香港以及香港人嗎?

    當我們以「今日香港,明日台灣」來警惕自己的時候,我們可曾知道過去的香港又是什麼?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沒有脈絡性地認識香港歷史,那麼討論香港的現在、台灣的未來,都是危險而不負責任的。

    ***初版說明
    對台灣來說,香港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是一個週末就可以輕易來回的採購天堂?是周潤發與狄龍交火的喋血街頭或張國榮與梁朝偉互尬的重慶大樓?是台北大排長龍的添好運港式茶餐廳、好好味冰火波蘿油的原產地?是太陽花運動結束後更為激烈躁進的雨傘運動、魚蛋革命的發生地?還是從大量免團費的自由行到買奶粉、買尿布、進駐產檢中心與坐月子中心的中國因素侵入地?

    在1997年7月1日那個改變香港往後五十年命運的時刻之前或之後,我們對香港這個地方、對香港人這群人知道多少呢?翻開書寫香港歷史的著作,大部分都不是由香港人寫的。有英國人殖民史觀的著述,有中國人為中國國族主義服務的論述,香港人在他們的筆下,只是被動配合而面目模糊的一群。

    自認為業餘香港研究學者的徐承恩,撰寫《香港,鬱躁的家邦:本土觀點的香港源流史》,為的就是要抗衡香港人缺席的主流史觀,並確立香港國族的歷史地位。

    本書開宗明義,是要探索香港國族之源流史。而香港國族有三大歷史淵源:

    一、百越傳承──香港本為百越之地,其民亦為百越之後人。雖然嶺南於十五世紀起漢化,但百越文化仍存在於漢文化的包裝之下。這種獨特之嶺南文化,使香港一直有異於由北方漢人主導的帝國。

    二、西方現代文明──香港位處南中國海海岸,鄰近國際貿易大埠廣州,令世居香港一帶的邊緣族群很早就受到西方文化薰陶。這群西化華人是第一批視香港為家邦的香港人。

    源自西方的自由、民主、法治等普世價值,於主權移交前已成為香港核心價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大陸遺民──香港在中國之外、處中國之旁,卻未有參與近代中國血腥暴力的國族建構。大批因政局丕變而流亡到香港的滿清遺民、民國遺民選擇定居香港。這些南來避秦的難民到香港尋求自由與幸福,並在隨後的社會發展中初嚐尊嚴的滋味,使他們逐漸把香港視為自己的家邦。

    從史前寫到2017年特首選舉前,徐承恩表明無意要「公正持平」地回復歷史的原貌。他認為在香港的處境,歌頌中國帝國主義的歷史書寫實在太多,西方既有的香港史論述亦未能避免東方主義的迷思,令香港人的立場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忽視。面對不對等的權力,具社會關懷的歷史書寫就不是要追求中立,而是要奮力為歷史中無法自我言說的弱勢者仗義執言。惟有完全站在無權勢的一邊,歷史的真象才有可能於正邪的辯證中逐漸浮現。

    徐承恩主張,身為香港人、讀書人,在此亂世中有種責任,都要盡一己之力書寫自己之歷史。而他的立場就是要為備受強欺壓的香港人作辯護士,為屢遭打壓的香港國族說該說的話。

     

    作者簡介

    徐承恩

    開業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哲學碩士,業餘香港研究學者,研究範疇包括香港歷史、中國邊陲史以及國族主義。著作包括《精英惡鬥:香港官商霸權興衰史》(與伍子豐、易汶健合著,東寶製作),《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青森文化)及《思索家邦:中國殖民主義狂潮下的香港》(前衛)。
     


     

    媒體推薦

    練乙崢,香港時事評論人
    吳叡人,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受困的思想》作者
    楊海英,日本靜岡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系教授,《沒有墓碑的草原》作者
    余杰,時事評論家,《一九二七:共和崩潰》作者
     

    目錄列表

    購買說明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

    劃線註記

    購買後可以劃線與撰寫書評
    劃線列表(3077
    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