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做人成功,學業、事業成功,愛情、婚姻成功,那麼自然而然的老來退化呢?要維持心智功能、身體功能、避免疾病發生;能安享天年,這樣才算是一生的真成功!
健康的粒線體可以幫你 強化免疫系統.常保腦力清晰.關閉疾病基因 新陳代謝疾病、免疫系統疾病 甚至是癌症、精神疾病等,看似原因各不相同 但最新醫學研究發現 這些疾病都和細胞中的粒線體受損息息相關 幸運的是,只要透過飲食、運動、作息、磁場與日照,修復粒線體 就可以從細胞開始,重拾健康
覺察有療癒的力量, 修復失能身心,改變你的人生! 當身體出現慢性疲勞、消化不良、頭痛、肌肉拉傷…… 心理情緒感受到焦慮、恐慌、關係破裂、工作不順…… 就藉由覺察頻率的振動引導, 來修復損壞之處,並建立起健康良好的秩序!
*醫學院教授化身鍵盤柯南,為網友解開各種醫學迷思 *各種食材致癌傳言、健康假新聞一一破解 *揭發維他命補充劑、酵素、益生菌、膠原蛋白等等營養補充品的世紀真相 *以輕鬆幽默的語法,為你解讀最新權威醫學期刊和論文 *更新你的營養資訊,補充醫學常識,培養網路保健謠言的終身抵抗力
韓國yes24網評分5顆星滿分好評! 5大主題╳42個醫學名詞╳152幅名畫, 以神經科醫師視角,重新詮釋希臘羅馬神話與解說醫學典故。 【繁中版由臺大醫學系副教授/作家汪漢澄醫師審訂】
把握養卵黃金3個月, 超前佈署備孕等寶寶! 為什麼? 高達2/3的受精卵根本無法使女性懷孕! 竟然有70%的懷孕都以流產告終!! 不論自然懷孕、不易受孕、反覆流產或做人工授精/試管嬰兒, 美澳最受信賴的生育科學專家, 教妳把握「養卵的黃金3個月」, 克服年齡和病理限制,全面提升「卵子力」!
從理論、辨證、處方,到用藥解說, 透過36則以上的臨床醫案分享, 破除大眾迷思,不再錯將民俗當中醫, 以「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精神, 探求不科學但有用的中醫之道!
讓你輕鬆記住肌肉與骨骼,需要時立刻派上用場! 成功培育超過三萬名治療師、國家體壇御用的整復推拿專家, 以「有趣的肌肉知識」為出發點, 帶你用圖像直覺式理解肌肉的「起止點」與「作用」,掌握人體七大部位的肌肉結構! 乾針名醫 謝明儒 Dr. Victor、瑜珈療癒師 王旭亞 推薦給現代人的運動...
不可思議的大眾趣味醫學科普 最擅長說故事的醫療偵探——資深神經科醫師 汪漢澄 書寫我們不知道的身體祕密、病症來源、醫療掌故……
第1手醫療研究成果,神經醫學與腦醫學的新觀念全覽 第1本結合「病患」、「醫療研究」、「臨床經驗」3大觀點 全面認識「腦創傷」的專書! 透過專業解析,帶你認識最常見,卻最容易被忽視的「腦創傷」, 聰明辨識健康警訊,不錯過任何黃金治療與診斷時機!
★身體好,人生就會好! ★200個必備營養問題,讓你懂得吃,健康過 ★三高X瘦身X孕期,超人氣營養師教你好好照顧自己
.負責過濾血液、代謝廢物的泌尿系統 .以達成繁衍後代為目的的生殖系統 不論透視線條、立體光影、擬真示意,書中每個跨頁都挾帶了藝術美感與醫療智慧,張張都是令人驚奇的圖作,更與時俱進掌握全球科技脈動收錄最新研究訊息,如新冠肺炎(COVID-19),為醫學專業的學生以及非醫學專業人士搭建一座通往我...
★醫學中心級醫院婦產科前任資深主治醫師第一手速寫 ★婦產科門診及病房裡的真實人生故事,曲折意外、激勵人心 ★直擊現代女性面臨的沉痛難題,對頑強窠臼的犀利思辨 身體有病可以看醫生,但人生的苦該怎麼治? 所有女人必須面臨的抉擇 所有男人不該逃避的課題 沒有標準解答的婚育、性別、家庭、世代等疑難雜症…...
真原醫,是最古老也最先進的醫學, 相信完全的療癒需要身、心、靈的徹底轉變! 身為傑出的醫學研究者與醫師,楊定一結合古老醫學文化和先進奈米科學,找到身心靈平衡且健康的祕訣,作者在書中分享,如何從適量的天然物質來營造支持細胞正常功能的最佳環境,來預防及治療疾病。藉由飲食的新概念、姿勢與消化系統的...
★當「中醫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學說」遇上「現代大學史丹佛的科學思維」 ★中醫經方泰斗倪海廈指定傳人,首度出書 ★適合中醫愛好者,更值得臨床中醫師和中醫學生閱讀、借鑑!
診間裡的女人,為何她們總是只有自己一個人? ──當妳的身體不是妳的身體,當妳無法為自己的身體作決定, 伴侶、家屬與家庭的支持,在哪裡?
50歲之前的人,即便感受到體力是不如前了,也不太肯去承認「老了」這回事。等動則痠痛疲勞上身、越來越不耐操、不太能熬夜、酒量越來越差、對房事越來越興趣缺缺……等想到是不是該去做個健康檢查時,該有的毛病,大概都有根底了,如果再不當回事,不去預防或延緩發病,年紀越大是越跟自己過不去。
※ 坊間在賣的一些「癌症腫瘤指標」的套餐健檢,即便是昂貴所費不貲,實質上是沒有意義、是浪費錢的。為什麼?
※ 現在很流行做「正子掃瞄」去找癌症,為什麼醫生不建議?
※ 幾乎國人十大死因當中,每一個都是男生比女生高,只有糖尿病,是女生過50歲之後,比男生高,為什麼?
※ 一般人以為需要長期照顧的,是中風或是失智的病人,其實骨骼相關疾病所造成的長期照顧需求也非常的高。一樣的痠痛,又怎麼知道問題是出在骨頭?關節?肌肉還是韌帶?
※ 現在醫界講肥胖症,已經很少單純去講身體的質量指數BMI了,現在要講得是「身體組成」。什麼叫「身體組成」?
※ 四五十歲,開始覺得有須要保養了,吃保健食品要更小心了。因為可能吃到七八十歲,累積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久,你怎麼知道吃進是對的成份?
※ 當看過非常多醫生,卻無法解除頭昏頭痛、胸口悶、喘不過氣、快昏倒、這裡痠、那裡痛毛病,接著醫生要你去看「精神科」時,能接受嗎?
※ 記性退化≠失智,怎麼簡易自我分辨?
※ 運動也要有「處方」,低阻抗運動你做了嗎?
※ 慢性病,一定先要有3- 6個月緩衝的生活調整,一定要積極的先去做,這叫「治療性的生活方式的調整」。醫生有告訴過你嗎?
行政院經建會推估報告:
2016年,老年人與15歲以下,幾乎同為302萬人,約占總人口總比13%。
2018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4%,達到國際所稱「高齡社會」 。
2026年,比例超過20%,到達「超高齡社會」 。
2051年,老年人口將占36.97%,代表每3位國民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
一本三四年級生必讀,五年級生要讀,六年級生該有所準備的健康生活書。
本書重點
當全世界一起面臨人類壽命越來越長,衍生出的疾病也越多樣化;針對這不可逆的老化結果,在所關注的問題中,很重要的是心智功能和身體功能的退化。
老化一直是人生無法避免的挑戰,50歲-65歲的熟年,攸關老來生活品質,常有許多年老的病人感嘆:「年輕的時候,沒人告訴我要怎麼面對老化這件事,不知道怎麼就變成這個樣子…」如果,你也不想老來才追悔,成功老化,是一門必學的功課。
人老化的過程,從嬰兒出生的那一天,便開始悄悄的進行從不間斷。生理性的老化,並不只發生在老人家身上,它始於器官組織成熟之後;所有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一般來說,大約在40歲左右,老化現象就相當明顯了,只是當事人願不願意去面對、和承認罷了。
世界衛生組織有所謂的「成功老化」模式:當年紀慢慢大了,維持一個好的身體功能之外,也要維持一個好的心智功能,人要活得長壽之外,也要活的頭腦清楚、行動自如。50-65歲,是進入慢性病的發病時間點,應該是在「治療性的生活方式的調整」都嘗試過了,不行才開始給藥。基本上慢性病是不會好,所以要做的事情,是能預防便預防,或是減緩發病。
熟齡這個階段,大部分的朋友沒有時間或精神關心自己,等到了退休年齡,雖然有了時間可以多關心自己,但有不少狀況都已經產生,令身為高齡專科醫師的陳亮恭主任頗為感慨,所以衍生出寫這本書的動機,希望能傳遞給熟齡階段的讀者們,一些真正疼惜健康的概念。
作者簡介
陳亮恭
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 主任
榮獲中國時報針對「台灣潛力一百」各行各業菁英遴選,陳亮恭主任是醫療體系中,唯一獲選的醫師。
資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台北市立陽明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老人醫學科召集人
英國牛津大學臨床老人醫學科訪問學者
台北市政府長期照護諮詢委員會委員
和藹可親的笑容,讓老人家願意把病痛、把心事,都一股腦的交給陳亮恭主任。他仔細聆聽的專注,給了老人家很大的安全感。
難得「少年」醫師在疾病之外,設身處地的和老人家打成一片,看多了對人人都躲不掉的衰老退化,讓陳亮恭主任站出來,告訴大家,面對老年,不但要有心理建設,還有些功課,一定要懂要會做的。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