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手醫療研究成果,神經醫學與腦醫學的新觀念全覽
第1本結合「病患」、「醫療研究」、「臨床經驗」3大觀點
全面認識「腦創傷」的專書!
透過專業解析,帶你認識最常見,卻最容易被忽視的「腦創傷」,
聰明辨識健康警訊,不錯過任何黃金治療與診斷時機!
健康的粒線體可以幫你 強化免疫系統.常保腦力清晰.關閉疾病基因 新陳代謝疾病、免疫系統疾病 甚至是癌症、精神疾病等,看似原因各不相同 但最新醫學研究發現 這些疾病都和細胞中的粒線體受損息息相關 幸運的是,只要透過飲食、運動、作息、磁場與日照,修復粒線體 就可以從細胞開始,重拾健康
*醫學院教授化身鍵盤柯南,為網友解開各種醫學迷思 *各種食材致癌傳言、健康假新聞一一破解 *揭發維他命補充劑、酵素、益生菌、膠原蛋白等等營養補充品的世紀真相 *以輕鬆幽默的語法,為你解讀最新權威醫學期刊和論文 *更新你的營養資訊,補充醫學常識,培養網路保健謠言的終身抵抗力
覺察有療癒的力量, 修復失能身心,改變你的人生! 當身體出現慢性疲勞、消化不良、頭痛、肌肉拉傷…… 心理情緒感受到焦慮、恐慌、關係破裂、工作不順…… 就藉由覺察頻率的振動引導, 來修復損壞之處,並建立起健康良好的秩序!
韓國yes24網評分5顆星滿分好評! 5大主題╳42個醫學名詞╳152幅名畫, 以神經科醫師視角,重新詮釋希臘羅馬神話與解說醫學典故。 【繁中版由臺大醫學系副教授/作家汪漢澄醫師審訂】
《出版家週刊》年度最佳圖書,眾多醫學專家鼎力推薦 如何分辨「誇大不實的醫藥神話」與「真實有用的健康建議」 ——究竟哪些不可信、哪些可信?
器官生病,問題或許出在心智有狀況, 別諱疾忌醫, 因為你的大腦發炎了。 發炎如同構成疾病之塔的骨幹,橫行於世。 壓力、肥胖、作息混亂、空汙都會引起發炎, 腦部也無法倖免,各式身心疾病隨之而來。 成大身心科醫師結合最新研究與臨床觀察, 根除錯誤觀念,提出促進健康的完整方案。
★小小的粒線體,大大的奧祕! 比細胞還小的粒線體,不但可以製造出我們身體所需的所有能量,更能強化免疫、清除不良細胞,創造生命的奇蹟!
把握養卵黃金3個月, 超前佈署備孕等寶寶! 為什麼? 高達2/3的受精卵根本無法使女性懷孕! 竟然有70%的懷孕都以流產告終!! 不論自然懷孕、不易受孕、反覆流產或做人工授精/試管嬰兒, 美澳最受信賴的生育科學專家, 教妳把握「養卵的黃金3個月」, 克服年齡和病理限制,全面提升「卵子力」!
從理論、辨證、處方,到用藥解說, 透過36則以上的臨床醫案分享, 破除大眾迷思,不再錯將民俗當中醫, 以「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精神, 探求不科學但有用的中醫之道!
讓你輕鬆記住肌肉與骨骼,需要時立刻派上用場! 成功培育超過三萬名治療師、國家體壇御用的整復推拿專家, 以「有趣的肌肉知識」為出發點, 帶你用圖像直覺式理解肌肉的「起止點」與「作用」,掌握人體七大部位的肌肉結構! 乾針名醫 謝明儒 Dr. Victor、瑜珈療癒師 王旭亞 推薦給現代人的運動...
不可思議的大眾趣味醫學科普 最擅長說故事的醫療偵探——資深神經科醫師 汪漢澄 書寫我們不知道的身體祕密、病症來源、醫療掌故……
★身體好,人生就會好! ★200個必備營養問題,讓你懂得吃,健康過 ★三高X瘦身X孕期,超人氣營養師教你好好照顧自己
.負責過濾血液、代謝廢物的泌尿系統 .以達成繁衍後代為目的的生殖系統 不論透視線條、立體光影、擬真示意,書中每個跨頁都挾帶了藝術美感與醫療智慧,張張都是令人驚奇的圖作,更與時俱進掌握全球科技脈動收錄最新研究訊息,如新冠肺炎(COVID-19),為醫學專業的學生以及非醫學專業人士搭建一座通往我...
★醫學中心級醫院婦產科前任資深主治醫師第一手速寫 ★婦產科門診及病房裡的真實人生故事,曲折意外、激勵人心 ★直擊現代女性面臨的沉痛難題,對頑強窠臼的犀利思辨 身體有病可以看醫生,但人生的苦該怎麼治? 所有女人必須面臨的抉擇 所有男人不該逃避的課題 沒有標準解答的婚育、性別、家庭、世代等疑難雜症…...
真原醫,是最古老也最先進的醫學, 相信完全的療癒需要身、心、靈的徹底轉變! 身為傑出的醫學研究者與醫師,楊定一結合古老醫學文化和先進奈米科學,找到身心靈平衡且健康的祕訣,作者在書中分享,如何從適量的天然物質來營造支持細胞正常功能的最佳環境,來預防及治療疾病。藉由飲食的新概念、姿勢與消化系統的...
★當「中醫醫聖張仲景的經典學說」遇上「現代大學史丹佛的科學思維」 ★中醫經方泰斗倪海廈指定傳人,首度出書 ★適合中醫愛好者,更值得臨床中醫師和中醫學生閱讀、借鑑!
診間裡的女人,為何她們總是只有自己一個人? ──當妳的身體不是妳的身體,當妳無法為自己的身體作決定, 伴侶、家屬與家庭的支持,在哪裡?
腦創傷的發生率超過中風和癌症
一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碰到的健康威脅
● 在臺灣,高達七成的腦創傷患者因機車事故引起
● 每年超過一萬五千人在步行時因交通事故而受傷
● 65歲以上的老人,每6人就有1人在一年內有跌倒撞傷的經驗
● 年長者跌倒有50%機率撞擊到頭部,造成腦創傷
輕度腦創傷,因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常被忽略,但臺北醫學大學神經醫學研究中心十幾年的研究發現,這個小小的腦創傷,有可能逐漸衍生出各種後遺症,造成生活上的諸多困擾,其實才是大大的問題。從一部真實的美國電影《震盪效應》(Concussion)談起,討論美式足球運動員長年碰撞頭部造成永久性的傷害,許多明星球員退役後飽受病痛折磨;到臺灣的現況分析,以及第一線碰到的真實案例,再再提醒:腦創傷,離我們並不遙遠。輕度腦創傷,一點也不「輕度」。
── 專家解析多起「腦創傷」案例 掌握認識醫療黃金時機 ──
一場車禍意外 讓律師不得不放慢腳步
夜半夢遊傷到頭 導致記憶衰退
兩度腦傷 幹練職場女性失去超強記憶力
中年壯漢兩次被打傷頭 導致暈眩不已
腦組織就像脆弱的豆腐,一旦受到衝擊,就一定會受傷。有人因車禍,讓職業生涯因此受到衝擊;有人因為腦受傷了,出現記憶力、注意力減退,甚至浮現情緒障礙,更有人隨著年齡增長,出現了阿茲海默氏症、巴金森氏症等等退化性神經病變的現象。但過去全球醫界在這領域的研究不多,大多數病患因缺少積極有效的藥物或治療方法,一輩子為此困擾。
臺北醫學大學體系是國內最早投入輕度腦創傷研究領域的醫療學術機構之一,十五年來投入大量時間與人力積極研究,幫助長期為腦創傷所困擾的病患帶來一線光明。唯有及早檢測,才能延緩腦創傷引發退化性神經病變的病程。
除了及早檢測之外,腦創傷的治療也開啟新頁,從阿茲海默氏症、巴金森氏症等退化性神經病變的治療趨勢;從老藥新用到新藥研發,都可以看到治療腦創傷後遺症的未來希望。
預防勝於治療,千萬不要輕忽腦創傷,從居家到學校,從嬰幼兒到老人,打造一個安全無虞的環境,才能永保健康樂活。透過臺北醫學大學神經醫學研究中心所研究開發出來的篩檢方式及治療方法,可造福病人遠離病痛困擾,重新擁有健康生活!
本書特色
① 全書附有【延伸閱讀單元】,全面認識腦創傷的病症和臨床治療樣貌!
② 本書【附錄】介紹「腦創傷」重要醫學研究進程與成果的年代列表,長期投入將為「腦創傷」病患帶來曙光,並且為整體社會帶來的深遠影響。
作者簡介
蔣永孝 / 總策劃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美國杜蘭大學醫務管理碩士,美國印地安大學醫用神經生物學博士,現任臺北神經醫學中心院長暨臺北醫學大學校級神經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他是個知識淵博、醫術精湛的神經外科醫師,更是個謙謙君子,堅毅的眼神背後,有著一顆溫暖的心,常可抹去病患的滿臉愁容,讓他們充滿信心地迎向醫療處置。
他,一位術德兼備的醫者。
臺北醫學大學16位腦創傷專家聯手解答
張文昌 中央研究院院士、臺北醫學大學董事
邱文達 前衛生福利部部長、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蔡行瀚 臺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王家儀 臺北醫學大學校級神經醫學研究中心執行長、醫學科學研究所教授
蔣永孝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院長、臺北醫學大學校級神經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醫學系外科學科教授
陳震宇 臺北醫學大學腦意識創新轉譯中心主任、醫學系放射線學科特聘教授
胡朝榮 臺北神經醫學中心副院長、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醫學系神經學科教授
李信謙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精神學科副教授
李宜釗 臺北醫學大學神經醫學博士學位學程主任、神經醫學博士學位學程教授
吳忠哲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外科學科副教授
陳凱筠 臺北醫學大學神經醫學博士學位學程教授
周思怡 臺北醫學大學神經醫學博士學位學程教授
廖國興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外科學科助理教授
林立峯 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臺北醫學大學北醫創新創業教育中心主任、高齡健康暨長期照護學系副教授
莊健盈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副院長、神經醫學博士學位學程教授、國際神經醫學碩士學位學程教授
陳兆煒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生醫加速器執行長、醫學系神經學科助理教授
林進修 / 採訪寫作
成功大學化學系畢。25年記者生涯中,曾獲兩屆曾虛白新聞獎、兩屆新聞金鼎獎及三屆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
長期從事醫藥及科技科普寫作,著有《他們都愛健康》、《白袍下的熱血》、《重返世衛之路:17年征戰史詩》及《神經不神經》等十餘本書。
專文推薦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陳瑞杰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吳麥斯
國科會副主委 陳儀莊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