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是肉身,也是心靈的流動。他們自故土來到臺灣工作、成家或求學,與命運共舞之際,不僅求現實生活的安頓,更試圖為流動心靈尋找安頓的方法:歌唱、起舞、聚會、學習......也或者,搖起筆桿,用第一人稱寫出流動生命中的文學創作。
繼《我輩中人》與《以我之名》後,張曼娟中年覺醒三部曲 28篇真情澄澈的散文,28個生命凝視,在時間的巨大沙漏中書寫中年的艱難與豐饒
光:向光而行,讓影子成為過去 在暗處尋覓生命的光亮,讓迷航者有靠岸的港灣。 移民工文學獎邁入第四屆,這個以新移民、移工為主體的書寫,讓「非主流」的聲音與「主流」相遇,讓我們看見彼此、增進相互的理解,也讓我們看到這些作品述說的雖然是移民工的故事,卻道出了普世的人性和價值:你我何其相像! ...
這片沙漠的風情萬種, 讓我學習著去愛每一個人, 和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如果人生就是一場永不結束的旅程── 流浪文學的起點,我們愛上三毛的原點。 三毛逝世 30週年 紀念版
王家衛人生首序 暢銷作家李舒最新隨筆集 細數半世紀前的優雅與風情 佳人與雅士的傳奇往事 如那一抹夕陽下的餘暉 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永不遺落
公共電視年度教育大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原著 找回凝視孩子的初衷 我寫的九篇故事: 沒有一篇是普羅大眾樂見的教育神話。 沒有一篇看了會感到喜悅。 沒有一篇看了心中不會亂糟糟的,甚至覺得煩。 然而,這些事情確實發生過。 不僅確實發生過,極可能...
移民工文學,台灣文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移民工文學,顧名思義,是以新移民(外籍配偶)與移工(外籍勞工)為主體,所生產出來的文學。 此刻的台灣,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將近五十萬人,婚姻移民將近二十萬人,新移民二代也已達三十萬人。這些人的文化與生命經驗,豐富了台灣,而她/他們的書寫,亦是台灣文學不可分割的一...
作者簡介
東南亞移民工
二○一五年,臺灣約有五十八萬名外籍移以及十六萬名外籍配偶,意即,在臺灣每32人之中,就會有一位東南亞移民或移工。她/他們是共同居住這塊土地不容忽視的第五大族群;她/他們做你我不願做的底層勞動,支撐台灣基礎建設;她/他們長時間協助我們照護家中的老病殘,無眠無休;她們許多人是我們新生下一代的母親。
這次,她/他們透過移民工文學獎,寫下自己創作。
Facebook粉絲頁:移民工文學獎since 2014
二○一三年夏季,媒體人張正、雲章伉儷,與「黑手那卡西」樂團元老陳柏偉、人類學者阿潑、作家黃湯姆等人,在幾次的熱炒店的聚餐裡,冒出了將在台移民移工的書寫「典律化」、辦一場移民工文學獎的點子。
移民工文學獎是以新移民(外籍配偶)與移工(外籍勞工)為主體。移民工文學獎即是藉由以新移民、移工為主體所生產的文字創作,呈現異地漂流、兩個故鄉、雙重血緣的文學風貌。
二○一四年,移民工文學獎首次舉辦,就像熱炒店大火快炒的生猛。
從出版角度切入,能讓台灣讀者更願意去了解、感受移民工的處境。──丁名慶
移工們嘗試著並成功扮演了好的文學作者朝夕在做著的是,那一名安徒生童話「國王的新衣」中的小孩,大聲喊出「國王沒穿新衣,羞羞臉。」──朱天心
充斥字裡行間的「悲慘故事」依然令我憤慨,但許多新移民工的「美麗的故事」卻也不經意地浮現腦海。──李美賢
在作品裡的字裡行間,往往會讓我們靈光一閃,窺見他們精緻而晶瑩的靈魂。──陳芳明
張開雙手擁抱世界,臺灣文學海納百川,移民工文學在此立足書寫……──翁誌聰
他鄉與故鄉的人,在文學的場域,有了對望的契機,也讓我們可以更貼近移民工的心──曾文珍
在文學獎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我們可以為他們做的事?──黃錦樹
我們被感動著,甚至陌生地迷惑著。那同時,那些故事,透過文學的隱密換渡,就進到我們裡面了。──駱以軍
透過文學獎的機緣,我才讀到他們描寫生命百態下的獨有異族群觀點。這些俯看臺灣的眼睛,會點點滴滴一直流到心裡──蘇碩斌
細節描述非常吸引我,描寫移民工眼中的台灣,尤其是城鄉差距,非常深刻。──顧玉玲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