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收錄彰化縣兩大鄉鎮:
彰化市、鹿港鎮之曲館與武館歷史沿革、
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
以第一手調查記錄及歷史照片,
呈現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歷史風貌。
「琉球民海難遇害事件」與「征臺之役」這二起事件,被臺灣與日本的相關學界合稱為「牡丹社事件」。本書作者往返臺灣與日本,訪談事件雙方的遺族、後裔,更於排灣族與琉球的口傳與文獻中細細爬梳,企圖跳脫臺、日既成的歷史敘事,透過排灣族人與琉球民自身的視角,找出牡丹社事件發生的始末,期待能還原這起深深撼動著排灣族...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中英簽訂《天津條約》,隨著1860年臺灣開埠,眾多西方人相繼來到亞洲。在這股熱潮中,英國攝影家湯姆生開始了亞洲漫遊。 1871年4月1日,湯姆生跟隨馬雅各醫生從廈門搭輪船到臺灣,隔天兩人在打狗(高雄)上岸,然後到臺灣府城(臺南)、拔馬、木柵、柑仔林、火山、瓠仔寮、...
日治時期50年間,台灣興建了大大小小的神社,奉祀日本神明。 本書完整收錄230所神社來歷和現狀:從地位最高的官幣社、國幣社,到學校、企業、軍隊內神社、移民村或原住民聚落的祠堂...... 是全台第一本結合日本神社&台灣產業的珍貴歷史書, 更是神社迷及舊跡歷史巡禮的必備攻略。
|南洋以外,臺灣人的極地苦寒戰俘記憶| 非虛構寫作紀錄二戰後臺灣人的身不由己 以日本國民身分遠赴滿洲國,面對異域與隨之而來的戰事 從小人物個人生命經驗看大歷史底下的流轉與哀傷
完整收錄花壇、大村、芬園、埔鹽、溪湖等五鄉鎮, 曲館與武館的歷史沿革、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 以第一手調查記錄及歷史照片, 呈現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歷史風貌。
「台灣史料評析講座」自一九九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九四年六月,共舉辦二十六回。前十三回,除了陳芳明「二二八史料評析」(1991年12月)之外,彙集成冊,由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出版(1993年12月)。
你對社會運動有什麼想像?社運就只是在街上抗議、與警察發生衝突嗎?還是說,這是一種深化民主社會的方式?本期《觀.臺灣》以社運本事為主題,希望透過不同直接、間接參與者的角度,看待豐富多樣的社運,進而重新思考社會為何需要社運、我們為何需要「運動」。
你還記得報章雜誌上反共復國、擁戴領袖的愛國宣傳嗎?當我們重新檢視這塊土地上拼搏捍衛言論自由的過往,「政治漫畫」正是民主政治的指標。本期《觀.臺灣》以政治漫畫為主題,帶領大家回溯漫畫家筆下的反抗,且看他們如何透過幽默的方式,一步一步見證台灣邁向民主的過程。
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但你聽過乙未之役嗎?1895年,東亞局勢產生鉅變,臺灣被割讓給日本。當時的臺灣人,如何面對這場改朝換代?本期《觀.臺灣》將帶你一窺這場橫掃了島嶼西岸每一寸土地的戰役,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這段戰爭本身及種種影響。
本期《觀.臺灣》從島嶼上「家」的歷史來談談生命的安身、流離、治理、變遷與戰鬥。從島嶼的歷史切片望向不同時代、環境與文化的人群,如何構築了各種風情的「家」,在「家」的容器中,看見盛裝個人與家族的生命軌跡,裝納著特定時空的文化記憶,以及島嶼上人群流動所遺留的建築基因。
本書從社會學的角度討論台灣的經濟轉型,指出台灣的產業發展和創新升級已經發展出一種國家模式,稱之為快速跟隨式創新,這種創新是奠基於廠商利用國際產業模組化的機會切入中間段落,並依賴國家機器的政策和公共研發機構的介入,透過利用社會的網絡和聚落關係,來強化這些段落的競爭力。本書也指出台灣這種快速跟隨創新模式...
鹿溪多詩人,雲集十宜樓。 平生與我好,奪幟騷壇游。 相思命駕訪,豈憚道里悠。 主人今陳遵,愛客投轄留。 ─林癡仙〈十宜樓夜集作〉
18世紀開始,來自唐山以潮州府大埔縣為主的客家族群,開始活躍在臺中盆地歷史的舞台上。19世紀中葉戴潮春事件為敘事軸線,族群矛盾與仕紳階級的爭鬥,這些家族的故事隱藏在聚落各個角落的祠堂而流傳著。信仰是文化的根本,廟宇更是凝具社區共同意識的源頭,也是庶民信仰最真實的一面,再印證大埔客家先民與平埔族人在這...
本書分成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歷史的下茄苳堡】。記述最早時期下茄苳堡、東寧時期下茄苳堡、清治時期下茄苳堡、日治及當今下茄苳堡等四個階段的地理環境與變遷。
為了前瞻台灣,我們回顧,發現…… 歷史,從來不是靜止的,它鮮活地存在著,影響我們的現在及未來。所以,為了前瞻台灣,我們必須回顧台灣,且在回顧中找到新發現。 三百年前,台灣已開始了轉口貿易;一百五十年前,台灣已贏得多項「世界第一」的王冠;台灣在一百年前就已是全中國最進步...
★以法國第一手史料、法國視角,重現鮮為人知的台灣地方史! ★近六十張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珍貴歷史照片完整公開! 從士兵的隨手筆記到水手的航海日誌,從神父的傳教紀錄到報刊的評論文章 透過法國觀點的奇詭稜鏡,凝視一段四百年前開始的傳奇……
必麒麟(W. A. Pickering),英格蘭傳奇冒險家,當時最著名的「台灣通」,用這部回憶錄將我們帶回野蠻、危險又生氣勃勃的十九世紀福爾摩沙。
從未有人像李仙得那樣,如此深刻直接地介入1860、70年代南台灣原住民、閩客移民、清朝官方與外國勢力間的互動過程。 透過這本精彩的踏查手記,您將了解李氏為何被評價為「西方涉台事務史上,最多采多姿、最具爭議性的人物」! 本書顛覆傳統中國史籍的描述視角,重現土著在中國政府與西方勢力的外交衝突...
完整收錄彰化縣兩大鄉鎮:
彰化市、鹿港鎮之曲館與武館歷史沿革、
師承派別與組織活動,
以第一手調查記錄及歷史照片,
呈現彰化縣曲館與武館的歷史風貌。
往昔,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符碼;
今天,人文彰化見證半線風華。
彰化市不只是彰化縣的縣治,在曲館興盛時期,更是全臺灣的曲藝重鎮。目前所知,彰化市共有四十二個曲館,是彰化縣二十六鄉鎮市中數量最多的,其中除了歌仔班、大鼓陣各一館,其餘多為北管系統。
由於彰化市境內涵蓋於彰化媽祖的信仰圈,故曲館、武館的成立,幾乎都與媽祖有關。目前所知,彰化市共有十七個武館,包括振興社六館,是傳承西螺振興社後,在彰化的大本營。截至目前彰化市有十館武館仍持續活動,武風頗盛。
鹿港鎮位於彰化縣西北部,西濱臺灣海峽,地當彰化隆起海岸平原西北。目前所知,鹿港鎮有十九個曲館,其中南管有八個,北管有十一個。
鹿港鎮的武館至少曾有十二個,村民練拳、舞獅或舞龍,主要是為了「迎鬧熱」而組成,有的庄頭則未必有正式的武館。獅陣共有八館,大多已解散,迄今只有福崙社區和海埔國小二地的獅陣仍在活動,而龍陣也只剩下昭安厝的龍陣還在活動。
本書特色
台灣最完整的曲館與武館第一手調查紀錄。完整收彰化26鄉鎮,以採訪報導的方式,紀錄現存或已消失的曲館與武館。是研究曲館武館不可或缺的研究資料。
林美容(1952~)
出生於臺灣南投縣。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研究所碩士、美國加州大學Irvine分校社會科學博士。現任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為知名的文化人類學家,台灣文史與宗教研究的推動者。1989年曾獲王育德教授紀念研究獎,亦屢獲國科會論文獎助。著有:《媽祖信仰與台灣社會》、《一代武師羅乾章—同義堂師祖阿乾師及其武術傳承》、《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祭祀圈與地方社會》、《灣的齋堂與巖仔──民間佛教的視角》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