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編輯-陳涵郁

執行編輯-陳涵郁

  • 電子書: NT$ 75

    本期《觀.臺灣》談論「離島」如何成為一種地理、歷史因素所造就的邊緣狀態?與此同時,邊陲又如何轉化自身、融合「離島化」的歷史事實及文化資源,有力地向「本島」臺灣發出自己的聲音?走進本期《觀.臺灣》,讓我們一起以離島作為理路,反思臺灣主體論述。

  • 電子書: NT$ 75

    臺灣在1860年開港通商後,遠渡而來的國外訪客以文字、攝影或博物學標本等方式留下紀錄;通史性質的西文臺灣歷史書寫,也在19世紀最末幾年開啟先河。本期《觀.臺灣》回溯臺史博累積的19世紀末海外史料研究成果,深入史料產生的當下脈絡,包含書寫者的旅行條件、旅行目的、個人特質、知識及人脈網絡、書寫風格與價值...

  • 電子書: NT$ 75

    本期《觀.臺灣》從島嶼上「家」的歷史來談談生命的安身、流離、治理、變遷與戰鬥。從島嶼的歷史切片望向不同時代、環境與文化的人群,如何構築了各種風情的「家」,在「家」的容器中,看見盛裝個人與家族的生命軌跡,裝納著特定時空的文化記憶,以及島嶼上人群流動所遺留的建築基因。

  • 電子書: NT$ 75

    我們都知道甲午戰爭,但你聽過乙未之役嗎?1895年,東亞局勢產生鉅變,臺灣被割讓給日本。當時的臺灣人,如何面對這場改朝換代?本期《觀.臺灣》將帶你一窺這場橫掃了島嶼西岸每一寸土地的戰役,從不同角度重新審視這段戰爭本身及種種影響。

  • 電子書: NT$ 75

    你還記得報章雜誌上反共復國、擁戴領袖的愛國宣傳嗎?當我們重新檢視這塊土地上拼搏捍衛言論自由的過往,「政治漫畫」正是民主政治的指標。本期《觀.臺灣》以政治漫畫為主題,帶領大家回溯漫畫家筆下的反抗,且看他們如何透過幽默的方式,一步一步見證台灣邁向民主的過程。

  • 電子書: NT$ 75

    你對社會運動有什麼想像?社運就只是在街上抗議、與警察發生衝突嗎?還是說,這是一種深化民主社會的方式?本期《觀.臺灣》以社運本事為主題,希望透過不同直接、間接參與者的角度,看待豐富多樣的社運,進而重新思考社會為何需要社運、我們為何需要「運動」。

  • 電子書: NT$ 75

    「南洋」一詞通常指涉東南亞諸國,然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概念?「南洋」真的跟我們所想像的一樣嗎?臺灣究竟算不算是南洋的一部分呢?本期《觀.臺灣》以南洋為主題,重新思索「南洋」的概念,並更進一步由飲食的文化與歷史,呈現南洋多元的樣貌,以及東南亞各國與臺灣豐富的互動關係。

  • 電子書: NT$ 75

    受人供奉的神像,除了神性,還充滿著「人性」。神像的形體是來自工匠對神的想像,而這樣的想像,往往反映出人的情感與個性。這樣的「人性」絲毫不減神像的神聖與威嚴,反而讓神像更能與信眾產生共鳴。本期《觀.臺灣》以「出神人化」為主題,談談神像從製作到退神的一生,從物質史的角度,重新凝視這些仿若你我的神像。

  • 電子書: NT$ 75

    來自不同時代、群體的人透過各式地圖,展現自己觀看世界角度,同時影響閱讀者對於空間,乃至其後的文化內涵的想像。在地圖研究者眼中,地圖不僅是指引方向的工具,更是歷史現場,觀看視角和觀念於此具象化,道出繪圖者所處的那個時代。臺灣在多元的地圖中,也擁有了多樣的面貌。本期《觀.臺灣》將呈現一張張地圖中的臺灣史...

  • 電子書: NT$ 75

    臺灣曾歷經38年的戒嚴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的言論、生活、學習均受到政府嚴密的管控,而政府也期望將國民培育成自己所需的國民。在這段日子中,人們的生活長什麼樣子?他們對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想法呢?他們曾否想過要擺脫戒嚴的束縛呢?本期《觀.臺灣》從法制、文化和社會三個面向,來回顧這段戒嚴的歷史。

  • 電子書: NT$ 75

    「地震」是所有生長在臺灣的人的共同記憶,然而有關地震的回顧,卻很少從歷史的角度來談。因為擁有許多地震經驗,人們創造出的地震想像、救災系統、災難語彙,以及災後復原的各種活動,來回應自然的無情,維繫社會的運作。本期《觀.臺灣》便是秉著人文關懷,以「地震」為主題,展現臺灣人在地震帶上生活所創造出的歷史。

  • 電子書: NT$ 75

    臺南,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作為臺灣最早被記錄的地區,臺南不只擁有眾多古蹟建築,更有豐碩的歷史紀錄。自日治時期,臺南開始被人以近代的研究方法觀察、記錄和剖析。但臺南的空間始終不斷變化著,觀看臺南的角度也持續改變。本期《觀.臺灣》以臺南為主題,期盼讀者隨文章單元,一同繪出心中的臺南。

  • 電子書: NT$ 75

    想必你我都曾經不想上學,甚至曾經發自心底的問:為什麼要上學?上學幾乎已是近代人們的共同記憶,而受過教育的人們,似乎也漸漸被國家形塑成理想中的「國民」。但是,人不都是如此的「乖巧聽話」,因此學生常有一些反抗之舉。本期《觀.臺灣》以「不想上學」為主題,匯集各式有點叛逆色彩的校園記憶,再次思考上學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