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過去,想像未來。
「南洋」一詞通常指涉東南亞諸國,然而,這個詞是怎麼來的?背後隱藏著什麼概念?「南洋」真的跟我們所想像的一樣嗎?臺灣究竟算不算是南洋的一部分呢?本期《觀.臺灣》以南洋為主題,重新思索「南洋」的概念,並更進一步由飲食的文化與歷史,呈現南洋多元的樣貌,以及東南亞各國與臺灣豐富的互動關係。
受人供奉的神像,除了神性,還充滿著「人性」。神像的形體是來自工匠對神的想像,而這樣的想像,往往反映出人的情感與個性。這樣的「人性」絲毫不減神像的神聖與威嚴,反而讓神像更能與信眾產生共鳴。本期《觀.臺灣》以「出神人化」為主題,談談神像從製作到退神的一生,從物質史的角度,重新凝視這些仿若你我的神像。
來自不同時代、群體的人透過各式地圖,展現自己觀看世界角度,同時影響閱讀者對於空間,乃至其後的文化內涵的想像。在地圖研究者眼中,地圖不僅是指引方向的工具,更是歷史現場,觀看視角和觀念於此具象化,道出繪圖者所處的那個時代。臺灣在多元的地圖中,也擁有了多樣的面貌。本期《觀.臺灣》將呈現一張張地圖中的臺灣史...
臺灣曾歷經38年的戒嚴時期。在這個時期,人們的言論、生活、學習均受到政府嚴密的管控,而政府也期望將國民培育成自己所需的國民。在這段日子中,人們的生活長什麼樣子?他們對這樣的生活有什麼想法呢?他們曾否想過要擺脫戒嚴的束縛呢?本期《觀.臺灣》從法制、文化和社會三個面向,來回顧這段戒嚴的歷史。
「地震」是所有生長在臺灣的人的共同記憶,然而有關地震的回顧,卻很少從歷史的角度來談。因為擁有許多地震經驗,人們創造出的地震想像、救災系統、災難語彙,以及災後復原的各種活動,來回應自然的無情,維繫社會的運作。本期《觀.臺灣》便是秉著人文關懷,以「地震」為主題,展現臺灣人在地震帶上生活所創造出的歷史。
臺南,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作為臺灣最早被記錄的地區,臺南不只擁有眾多古蹟建築,更有豐碩的歷史紀錄。自日治時期,臺南開始被人以近代的研究方法觀察、記錄和剖析。但臺南的空間始終不斷變化著,觀看臺南的角度也持續改變。本期《觀.臺灣》以臺南為主題,期盼讀者隨文章單元,一同繪出心中的臺南。
想必你我都曾經不想上學,甚至曾經發自心底的問:為什麼要上學?上學幾乎已是近代人們的共同記憶,而受過教育的人們,似乎也漸漸被國家形塑成理想中的「國民」。但是,人不都是如此的「乖巧聽話」,因此學生常有一些反抗之舉。本期《觀.臺灣》以「不想上學」為主題,匯集各式有點叛逆色彩的校園記憶,再次思考上學的理由。...
如何說個好故事?從掌握資料到鍛練文筆有哪些訣竅?歷史與創作又該如何平衡?如果沒靈感該怎麼辦?拖稿了要怎麼跟編輯交代?被讀者罵,難道要兇回去嗎?本書由「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作者群集體書寫,作者們透過文章分享獨特的經驗與想法,並藉由與彼此間的對談交流激盪出精彩火花!
地動天搖、樓起樓塌,從 1912 年到 2018 年,中華民國的斷交史歷經了哪些演變?在外交雪崩之後,未來又將走向何方呢? 本書由「法律白話文運動」團隊集體書寫,透過十篇文章,從歷史與法律的角度,剖析中華民國外交與斷交史上的曲折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