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鹿皮貿易切入荷蘭時期台灣史學論述,書中包括曹永和原作手稿復刻(包括黏貼、刪補等均以原貌呈現)、珍貴史料圖片與老照片、手稿打字、現代注釋與補充等,是一本具有典藏意義的手稿復刻本。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從學術史料到鄉野語言的推敲追蹤,拋棄過度想像與望文生義。 以橫跨四百年的大量地圖與多樣文獻,追蹤漫長的地名源流。 由中研院翁佳音、貓頭鷹暢銷作家曹銘宗攜手合作,考察台灣地名真相。 台灣歷經太多政權的統治與多元族群的佇留,藏在這些地名之後的,可能是各地的原住民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歐洲語,亦或是...
本書透過130年前清朝光緒《臺灣內山番社地輿全圖》,以及實際田野調查和歷史文獻考證,重建十九世紀新北山區「開山撫番」中的泰雅族舊社與地名演變。
伊能嘉矩,於1908年5月獲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坪井正五郎教授推薦,負責撰寫吉田東伍博士主持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臺灣篇。於1909年2月編寫完成此部以地名為主題的臺灣史書。 本書蒐羅近600個臺灣地名辭條,在每一地名辭條條目下,匯集該地相關的史料,重建該地的歷史沿革,每一辭條即為臺灣各地的...
「琉球民海難遇害事件」與「征臺之役」這二起事件,被臺灣與日本的相關學界合稱為「牡丹社事件」。本書作者往返臺灣與日本,訪談事件雙方的遺族、後裔,更於排灣族與琉球的口傳與文獻中細細爬梳,企圖跳脫臺、日既成的歷史敘事,透過排灣族人與琉球民自身的視角,找出牡丹社事件發生的始末,期待能還原這起深深撼動著排灣族...
臺灣文學史上古典散文經典「雙璧」之一 臺灣原住民史研究最關鍵歷史文獻 文白對照、歷史解密,再現臺灣原住民的生活風俗
必麒麟(W. A. Pickering),英格蘭傳奇冒險家,當時最著名的「台灣通」,用這部回憶錄將我們帶回野蠻、危險又生氣勃勃的十九世紀福爾摩沙。
★以法國第一手史料、法國視角,重現鮮為人知的台灣地方史! ★近六十張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珍貴歷史照片完整公開! 從士兵的隨手筆記到水手的航海日誌,從神父的傳教紀錄到報刊的評論文章 透過法國觀點的奇詭稜鏡,凝視一段四百年前開始的傳奇……
才開學就入伍!全班七星山挖戰壕。台北大空襲。跑到哪,炸彈就跟著我到哪! 兒玉町賣書、入船町擺攤、御成町勅使街道歡迎中國軍隊進駐⋯⋯ 國破山河在?事實遠比小說神奇。 日治最末年, 18歲少年學徒兵的台北記憶。 特別收錄:台北高校及高校生的台北歷史照片
戰後台灣白色時代繪景,民間記憶的甦醒…… 他們的生涯,如今一樣鮮活,你我一樣真摯,原該花朵一樣盛開,但白茫茫大霧,籠罩了一切…… 賴香吟接續《天亮之前的戀愛》的時代素描──台灣戰後身不由己的半世紀,化為小說來到眼前,他/她們即是我們;過去,還在等待開始。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在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許多政治社會運動都萌芽於海外,從日治時代的留學生到戰後留美、滯外的台灣人士,在台灣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獨立的坎坷路徑中,始終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戰後,台灣深陷戒嚴恐怖中,海外台灣人延續著政治民主、國家建構的精神命脈,不斷向國際發聲、開展各項波瀾壯闊的行動,...
刻板印象常認為:臺語流行歌曲帶有濃濃演歌味,是因為曾受到日本統治與文化的影響;實際答案卻並非「是」或「否」這麼單純。《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正以此為問題意識,重新檢視一九三○至七○年代間臺語流行歌曲發展、變遷的軌跡。作者陳培豐從歌唱技巧、歌詞等面向剖析各斷代間膾炙人口的歌曲,指出我們所...
《意外的國度》探討「中華民國在台灣」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這個歷史過程中,美國所扮演的角色又如何轉變。台海兩岸兩個中國政權的存在──一個控制中國大陸,一個控制台灣島──常被理解為中國內戰不可避免的結果。蔣介石的國民黨遭毛澤東擊敗後逃到台灣,建立一個與中共相抗衡的國家,從而創造出國際間棘手的「兩個中國」...
「經濟成長」一直是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議題。1980年代中期,經濟學界再現一波研究熱潮,重要成果之一是確認制度對於經濟成長的重要性。制度係由人類所制訂,用來規範政治、經濟與社會活動,而經濟學研究的結論是:市場經濟制度將最有利於經濟成長。
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臺北實施戒嚴,一位二十七歲的年輕人走入有軍警駐守的臺灣大學,前往圖書館報到,成為一位館員。爾後,這位毫無史學訓練的年輕人,就在圖書館的一個小角落裡,慢慢地耕耘出他的學術天地,並意外成為臺灣早期歷史研究承先啟後的先行者。他就是曹永和先生,未來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的東亞海域史專家、一位自學成功的典範。
曹永和憑藉著辛勤的自學,閱讀臺北帝大圖書館的龐大書籍,五年後寫出戰後臺灣人的第一篇長篇臺灣史學論文〈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這份手稿是曹永和學術生涯的起點,雖因故未能及時發表,但六十年後,由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人員協助重編、補校,以新的面貌出版為這本《啟航:一篇傳奇的未刊稿〈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
書中包括曹永和原作手稿復刻(包括黏貼、刪補等均以原貌呈現)、珍貴史料圖片與老照片、手稿打字、現代注釋與補充等。既是一本從鹿皮貿易切入荷蘭時期台灣史學的論述,也是一本具有典藏意義的手稿復刻本。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