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史上古典散文經典「雙璧」之一
臺灣原住民史研究最關鍵歷史文獻
文白對照、歷史解密,再現臺灣原住民的生活風俗
公視年度時代生活劇《茶金》的靈感原型! 一本充滿恩怨情仇的茶商家族回憶錄, 一部記錄真人實事的臺灣地方發展史!
從未有人像李仙得那樣,如此深刻直接地介入1860、70年代南台灣原住民、閩客移民、清朝官方與外國勢力間的互動過程。 透過這本精彩的踏查手記,您將了解李氏為何被評價為「西方涉台事務史上,最多采多姿、最具爭議性的人物」! 本書顛覆傳統中國史籍的描述視角,重現土著在中國政府與西方勢力的外交衝突...
必麒麟(W. A. Pickering),英格蘭傳奇冒險家,當時最著名的「台灣通」,用這部回憶錄將我們帶回野蠻、危險又生氣勃勃的十九世紀福爾摩沙。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1873年,美國博物學者史蒂瑞(Joseph B. Steere)遍遊中南美洲後,橫越太平洋,深入福爾摩沙島,遭遇平埔、福佬、客家等族群,走訪邵族、巴宰、賽德克、西拉雅、排灣等部族,記述各地風俗、生態、房屋、服飾、刺青、音樂等文化,誠為難能可貴的記錄。史蒂瑞的筆調風趣,是您神遊19世紀末台灣的不二導...
伊能嘉矩,於1908年5月獲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坪井正五郎教授推薦,負責撰寫吉田東伍博士主持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臺灣篇。於1909年2月編寫完成此部以地名為主題的臺灣史書。 本書蒐羅近600個臺灣地名辭條,在每一地名辭條條目下,匯集該地相關的史料,重建該地的歷史沿革,每一辭條即為臺灣各地的...
◎南半球高寒植物山薰香如何跨越赤道來到中央山脈? ◎與加州巨杉齊名的東亞珍貴巨木就在臺灣! ◎臺灣唯一的特有屬植物華參你可曾見過?而它的姊妹竟遠在地球彼端的熱帶美洲? 第一部臺灣高山植物自然溯源史
十九世紀下半葉台灣最重要而珍貴的史料,一部熠熠生輝的不朽經典! 1844年出生於加拿大的馬偕,既是醫師也是牧師,為台灣奉獻60餘年,在醫療、教育與傳教都播下健壯的苗芽。1895年,馬偕在台灣傳教的日記在海外出版,記敘台灣的風土民情與自然生態,1950年代曾翻譯為《台灣遙寄》、《台灣六記》,惜日...
荷蘭東印度公司派任在台的末代官長揆一及其同僚,從自己的觀點,記敘1646年到1661年間,與鄭成功交手的過程。本書初版為1675年,荷人退出台灣才過10年,史料價值極高。作者託名C.E.S,根據考證,應為揆一及其同僚。一反官樣或中國民族主義版本的鄭成功故事,這次改從荷蘭人的觀點看待台灣易手的過程,更...
★暢銷書《臺灣歷史地圖》姊妹作 ★議題性×可看性×權威性 全新歷史全民讀本 接地氣觀點,方法論研究,為早期臺灣史開光解密 臺灣的存在,從頭說起── 有圖為證,以史為憑,翻轉臺灣史,全新說故事
「琉球民海難遇害事件」與「征臺之役」這二起事件,被臺灣與日本的相關學界合稱為「牡丹社事件」。本書作者往返臺灣與日本,訪談事件雙方的遺族、後裔,更於排灣族與琉球的口傳與文獻中細細爬梳,企圖跳脫臺、日既成的歷史敘事,透過排灣族人與琉球民自身的視角,找出牡丹社事件發生的始末,期待能還原這起深深撼動著排灣族...
★以法國第一手史料、法國視角,重現鮮為人知的台灣地方史! ★近六十張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珍貴歷史照片完整公開! 從士兵的隨手筆記到水手的航海日誌,從神父的傳教紀錄到報刊的評論文章 透過法國觀點的奇詭稜鏡,凝視一段四百年前開始的傳奇……
才開學就入伍!全班七星山挖戰壕。台北大空襲。跑到哪,炸彈就跟著我到哪! 兒玉町賣書、入船町擺攤、御成町勅使街道歡迎中國軍隊進駐⋯⋯ 國破山河在?事實遠比小說神奇。 日治最末年, 18歲少年學徒兵的台北記憶。 特別收錄:台北高校及高校生的台北歷史照片
★史明親自改寫,親筆繪畫,認識台灣史最佳入門。 ★第一本站在被統治的台灣大眾立場的台灣史。 ★原著百萬字精華濃縮,再收錄一百餘幅史明親繪漫畫。 ★本書另收錄史明首次曝光的文章〈謝雪紅的慘境〉。
「拉流斗霸」(Llyung Topa)是大豹溪流域的泰雅語音,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經是泰雅族大豹社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統治者藉由「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 藝術家高俊宏從2016年到2020年,五年來超過兩百次上山搜尋隘勇線的過程中,他帶著筆記本、G...
大航海時代的荷蘭官員穿燈籠褲?鄭成功平常上班要穿龍袍嗎? 日治時代的台灣女性會穿和服嗎?傳統客家女性的禮服也有南北之分? 支那風情的長衫原來就是旗袍?台灣中學生也愛帥氣的立領校服和俏麗的水手服? 橫跨台灣三世紀,44張考據嚴謹、重新繪製的人物服裝彩圖。
十三篇精采翻案,讓你重新認識臺灣的真正歷史! 原來── 鄭成功時代,臺灣人不瘋媽祖 原住民頭目制度是荷蘭人所設立的 三百年前,臺灣商人就採用股份集資...... 本書以歷史主題為縱軸、以近四百年時間為橫軸,立體架構真實的臺灣面貌;以生動故事敘述方式、配合精彩圖片說明,完整呈現三百多...
原來—— .十七世紀末,臺灣人就過著奢靡富裕的生活 .日治後期,臺灣人誤以為自己是日本人 .美國商人曾企圖殖民臺灣 十篇精采翻案,揭露影響今日臺灣發展的最重要史實! 一六八四年,臺灣被納入清朝版圖。三百年來,歷經甲午戰敗後簽訂《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開始長達五十餘年的日本殖民統...
從十七世紀開始,臺灣是個海盜出沒、橫行的島嶼;約百年之後,成為大清帝國所管轄的一個府,數以萬計的漢人自唐山移民到此。是什麼因素造成了這樣的變化?臺灣島,如何成為漢人生養孳息之地?
清領時期,首任「巡臺御史」黃叔璥將其蒐羅之臺灣相關文獻,以及抵臺後考察各地風土民情之調查報告與訪視見聞,寫成《臺海使槎錄》一書。作為文學作品,臺灣本土作家、評論家葉石濤將《臺海使槎錄》與郁永河《裨海記遊》並列為臺灣古典散文「雙璧」之作;作為歷史文獻,《臺海使槎錄》也因黃叔璥彙整相關史料與詳盡的巡訪考察,成為臺灣歷史與原住民研究的重要資料。
其中,《臺海使槎錄》卷五至卷七所收錄的〈番俗六考〉,與卷八〈番俗雜記〉,因詳細記錄臺灣的地理形勢、山川風貌、風土民俗,對當時的原住民,尤其是平埔族群的各方面皆有詳盡的描述與記載,可說是臺灣史上首度對原住民、平埔族群的系統性紀錄,因而至今仍是相關研究與考證的重要可信文獻。
本書擷取〈番俗六考〉與〈番俗雜記〉獨立成書,由國家文藝獎得主、臺灣文學大家宋澤萊,以及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詹素娟攜手合作,以淺顯易懂的白話文逐句翻譯校註、文白對照,引領讀者跨越文言文門檻,細膩體會文辭之美;另以詳盡的導讀解說與附錄,呈現史料關鍵,以及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群研究的觀點與成果。透過文學與史學的對話,重新理解這一部臺灣重要的古典散文與歷史典籍。
◎本書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補助
本書特色
1.國家文藝獎重量級作家宋澤萊,逐句查對原典白話重譯,原文譯文對照,文字淺白易懂,引領讀者賞析、研究臺灣古典文學經典之作。
2.臺灣原住民史學者,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詹素娟專文導讀,全文勘訂,詳盡註解。解開文獻中歷史之謎。
3.黃叔璥巡臺路線圖、贌社餉額對照表、社名地點對照表等關鍵文獻解讀附錄,詳細掌握〈番俗六考〉族群分區分佈情況。
作者簡介
原著|黃叔璥
黃叔璥,字玉圃,晚號篤齋,順天府大興縣人(今河北省大興縣);生於康熙19年(1680),逝於乾隆22年(1757),享年77。於20歲通過順天府鄉試,30歲考取進士,取得功名後,先擔任繕寫文書、考察禮節等工作的太常博士,再任戶部雲南司主事,掌管錢糧、戶口稅課,然後到吏部文選司,主管文官升遷、獎懲與考績;又經推薦,擢任湖廣道御史,負責稽核刑名事務,並在康熙61年(1722),與滿人吳達禮一同成為康熙皇帝選派的首任巡視臺灣監察御史。
白話翻譯|宋澤萊
本名廖偉竣,雲林縣二崙鄉人,1976年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而後於彰化縣福興國中執教,至2007年退休。1975年,發表「打牛湳村」系列備受矚目,另有重要作品《蓬萊誌異》、《廢墟臺灣》、《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等,小說之外,亦有散文、新詩與各種論著,包括宗教、政治、文學與文化運動等,主編文化雜誌,對臺語文的推廣與嘗試更不遺餘力。於2013年榮獲第17屆國家文藝獎。
導讀校註|詹素娟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專長領域為原住民史、族群史、區域研究與史學理論。相關論著有〈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凱達格蘭調查報告》、《舊文獻•新發現:臺灣原住民歷史文獻解讀》、《臺灣原住民史》,並編有《山海尋跡:臺灣原住民族文獻選介》等書。
文史跨界推薦
林玉茹|中研院臺史所研究員
翁佳音|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陳宗仁|中研院臺史所副研究員
張隆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
石文誠|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副研究員
胡長松|作家
陳耀昌|作家
曹銘宗|臺灣文史作家
劉克襄|作家
Cheap|知識型歷史YouTuber
阿墨斯|南島觀史-福爾摩沙 Formosa
說書人阿睿|YT頻道「英雄說書」
(按領域及筆畫順序)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