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下半葉,
一個卸下尊貴蘇格蘭人和「白領教士」身分的「紅毛番」,
近身接觸的台灣漢人社會和內山原民地界的真實紀事。
十九世紀下半葉台灣最重要而珍貴的史料,一部熠熠生輝的不朽經典! 1844年出生於加拿大的馬偕,既是醫師也是牧師,為台灣奉獻60餘年,在醫療、教育與傳教都播下健壯的苗芽。1895年,馬偕在台灣傳教的日記在海外出版,記敘台灣的風土民情與自然生態,1950年代曾翻譯為《台灣遙寄》、《台灣六記》,惜日...
伊能嘉矩,於1908年5月獲東京帝國大學人類學坪井正五郎教授推薦,負責撰寫吉田東伍博士主持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臺灣篇。於1909年2月編寫完成此部以地名為主題的臺灣史書。 本書蒐羅近600個臺灣地名辭條,在每一地名辭條條目下,匯集該地相關的史料,重建該地的歷史沿革,每一辭條即為臺灣各地的...
必麒麟(W. A. Pickering),英格蘭傳奇冒險家,當時最著名的「台灣通」,用這部回憶錄將我們帶回野蠻、危險又生氣勃勃的十九世紀福爾摩沙。
★以法國第一手史料、法國視角,重現鮮為人知的台灣地方史! ★近六十張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珍貴歷史照片完整公開! 從士兵的隨手筆記到水手的航海日誌,從神父的傳教紀錄到報刊的評論文章 透過法國觀點的奇詭稜鏡,凝視一段四百年前開始的傳奇……
大航海時代的荷蘭官員穿燈籠褲?鄭成功平常上班要穿龍袍嗎? 日治時代的台灣女性會穿和服嗎?傳統客家女性的禮服也有南北之分? 支那風情的長衫原來就是旗袍?台灣中學生也愛帥氣的立領校服和俏麗的水手服? 橫跨台灣三世紀,44張考據嚴謹、重新繪製的人物服裝彩圖。
才開學就入伍!全班七星山挖戰壕。台北大空襲。跑到哪,炸彈就跟著我到哪! 兒玉町賣書、入船町擺攤、御成町勅使街道歡迎中國軍隊進駐⋯⋯ 國破山河在?事實遠比小說神奇。 日治最末年, 18歲少年學徒兵的台北記憶。 特別收錄:台北高校及高校生的台北歷史照片
1875年冬季,一位22歲的年輕俄國海軍偽裝成旅人, 獨自踏上臺灣島,進行了一趟充滿危險與奇遇的祕密訪查。 1876年,完成了踏查報告〈福爾摩沙之旅〉! 一部彌足珍貴的臺灣民族研究史料 一頁別具意義的俄臺民間交流史 首度直接由俄文中譯出版
1873年,美國博物學者史蒂瑞(Joseph B. Steere)遍遊中南美洲後,橫越太平洋,深入福爾摩沙島,遭遇平埔、福佬、客家等族群,走訪邵族、巴宰、賽德克、西拉雅、排灣等部族,記述各地風俗、生態、房屋、服飾、刺青、音樂等文化,誠為難能可貴的記錄。史蒂瑞的筆調風趣,是您神遊19世紀末台灣的不二導...
臺灣文學史上古典散文經典「雙璧」之一 臺灣原住民史研究最關鍵歷史文獻 文白對照、歷史解密,再現臺灣原住民的生活風俗
荷蘭萊頓大學博士鄭維中,深入荷蘭文、中文史料研究, 超越民族國家史觀、陸上帝國疆界, 以世界史角度,看見十七世紀東亞海上的無國家空間,與其中的行動者。 這段歷史與台灣早期歷史關係密切, 本書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是了解早期台灣史的必讀之作。
荷蘭東印度公司派任在台的末代官長揆一及其同僚,從自己的觀點,記敘1646年到1661年間,與鄭成功交手的過程。本書初版為1675年,荷人退出台灣才過10年,史料價值極高。作者託名C.E.S,根據考證,應為揆一及其同僚。一反官樣或中國民族主義版本的鄭成功故事,這次改從荷蘭人的觀點看待台灣易手的過程,更...
《閩海紀要》,為明末清初福建泉州南安人夏琳所著,敘述明鄭三代在臺灣的歷史,起於1645年,訖於1683年,以編年為體,紀事簡明,勾勒出東寧王朝(明鄭政權)興亡的這段史事。
本書以三大篇十個章節的篇幅,從軍事情報、政工、白色恐怖、外交、台獨運動、民主化、本土化、民生與經濟建設、兩岸關係等全方位的視角,剖析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後蔣經國與其政治生涯。 這段歷史過程呈現了國府於國共內戰中潰敗、自大陸倉皇撤退播遷來台之後,如何在風雨飄搖中站穩腳跟,並利用冷戰...
台灣成為美食王國,不是沒有道理! 《蚵仔煎的身世》作者曹銘宗╳台灣史專家翁佳音, 這回話說重頭,帶你瞭解台灣人吃東西的歷史
從未有人像李仙得那樣,如此深刻直接地介入1860、70年代南台灣原住民、閩客移民、清朝官方與外國勢力間的互動過程。 透過這本精彩的踏查手記,您將了解李氏為何被評價為「西方涉台事務史上,最多采多姿、最具爭議性的人物」! 本書顛覆傳統中國史籍的描述視角,重現土著在中國政府與西方勢力的外交衝突...
那是一個連在偏遠鄉村辛苦墾耕過活的人,都會被捲進來的激烈變動時代。 本書的主題是清代臺灣的墾荒與地權。墾荒作為一種制度,首先展現的就是國家的土地政策和稅收管理,凡是無主荒地依法須向基層縣官請准之後,才得以招佃墾殖,且在墾成之後陞科納稅、登載帳冊,成為民可自世其業的民田。
從十七世紀開始,臺灣是個海盜出沒、橫行的島嶼;約百年之後,成為大清帝國所管轄的一個府,數以萬計的漢人自唐山移民到此。是什麼因素造成了這樣的變化?臺灣島,如何成為漢人生養孳息之地?
他在民初這段動盪歲月中, 跟隨段祺瑞的腳步, 歷經派系鬥爭、外交危機、國族運動, 看盡官場百態,亦隨段氏起落。
記錄袁世凱、黎元洪、段祺瑞等北洋軍閥政權的起落。 並以第一視角,詳細刻畫洪憲帝制、張勳復辟、西原借款、直皖系鬥爭等民初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與內幕。
不管你是不是基督徒,只要你對古早味的福爾摩沙感興趣,就能循著甘牧師為教會、艱苦人、青瞑人、平埔族奔波近半世紀的足跡,一道神遊清領末、日治初最真實的台灣庶民社會。來吧!來感應一下地老天荒之下,你於歷史塵煙之中可能的迴身位置吧!
熟悉台灣歷史、教會史的人,都知道有「南甘為霖,北馬偕」這句評語,清楚甘為霖牧師對近代台灣社會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力,但有多少人真正瞭解甘牧師近半世紀宣道歲月的實際經過?又有多少人知道,甘牧師是學界公認所有來過台灣的西方傳教士當中,學術貢獻最大的一位,也是當時對早期台灣史擁有最廣泛智識的學者?
擺在讀者眼前的這本台灣筆記,就是親炙這位傳奇宣教師的最佳途徑。甘牧師以五十則或長或短的筆記,交代了他在台灣宣教46年的所思所見、所悲所喜。當中,有吃老鼠肉當早餐、喝猴子湯當晚餐、以馬鈴薯配蟲的澎湖餐、倒栽蔥跌落深溝等趣事,有白水溪大夜襲、麟洛平原遭追捕、彰化城遇險、埔里社被霧番追擊等險事,也有漢學老師偷蠟燭、嘉義城擲石大戰、取國姓爺「聖水」反日、溪邊撿到人腦糕等怪事。更重要的是,甘牧師的筆記不僅僅記錄他在各地傳教的實況,筆墨更觸及廣泛的社會現象、輿論、謠言,同時也帶有深厚的歷史感。以澎湖傳教這則筆記為例,甘牧師不只是詳細寫下他在那裡的傳教經過,更交待當時澎湖群島的地理、景觀、人口、經濟、教育與傳聞,然後將時光回溯到十七世紀的荷蘭佔領時期,澎湖當地的局勢,接著是描寫十九世紀末的法軍入侵始末,以及甘牧師親耳聽見澎湖居民對孤拔將軍的讚美「伊真好膽!」等,用簡潔準確的文字,帶領讀者一覽台灣歷史的變異風貌。
「傳遞基督教真理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傳教士或經過訓練的助手一再的講道,而是透過當地弟兄──他們不領教會薪水,通常也不識字──生命的轉變和謙遜的見證。」在這些筆記中,甘牧師將所成就的一切歸功於上帝、弟兄,將有所缺失的部份歸咎給自己的身影,或許正是他留給台灣社會最珍貴的資產。
本書特色
1.甘牧師唯一完整自傳:與北部馬偕牧師齊名的宣教大家──甘為霖牧師,是理解台灣歷史、台灣現代化、台灣教會史的關鍵角色。他於1871年受派到台灣府宣教,1917年才離開台灣,完成了長達46年的傳教生涯,是除了巴克禮牧師外,在台最久的傳教士。此外,甘牧師所創辦的「訓瞽堂」,也開啟了台灣盲人教育的事業,讓他贏得「台灣盲人教育之父」的美名。目前坊間已有甘牧師之歌、甘牧師傳,但論權威、論深度,此一自傳仍是甘牧師生涯最佳的見證。
2.見證清末日初台灣社會劇變:甘牧師傳教的足跡遍及全台灣及澎湖,又精通台語(他曾編著《甘字典》,通行至今),對台灣的滿清官員、日本官員、地方士紳豪強、教徒、非教徒等有著長久深刻的觀察,也有極豐富的互動往來。這本自傳就是其近半世紀奔走台灣的總心得,藉由其所見所聞,我們得以清楚不偏地看見台灣社會的劇變過程。
3.台灣史必讀的參考書籍:甘牧師除了在宣教上成就斐然外,更是學界公認所有來過台灣的西方傳教士當中,學術貢獻最大的一位,也是當時對早期台灣史擁有最廣泛智識的學者。在本書中,甘牧師充分發揮所長,將他深厚的歷史知識融合進他所書寫的對象當中,使得讀者能夠藉由甘牧師一生的努力、挫折與趣事等事件,追溯到更古早的先祖年代。
4.圖文並茂的最新修訂版:甘牧師用字典雅,極難翻譯,本書第一版中文譯本便被許多專心的讀者批評有不少可疑之處。因而,本次再版特聘林弘宣牧師重譯,並聘請台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阮宗興(阮先生之前即為文批評過本書的第一版)做最後的校定,並添加百餘個註解,讓讀者能清楚可靠地掌握文意。另外,此一修訂新版亦加上百餘幅新圖,取自各方典籍,讓讀者能夠對內文所提及的古老事項,能有親眼目睹的感受。
作者簡介
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 1841-1921)
蘇格蘭格拉斯哥人,隸屬於英國長老教會。1871年,30歲的甘牧師受派到台灣府宣教,當時他乘著小帆船從廈門橫渡台灣海峽,靠著竹筏才驚險萬分地登陸打狗。1917年,76歲的甘牧師完成了長達46年的傳教生涯,在日本總督特地南下致謝後離開台灣,是除了巴克禮牧師外,在台最久的傳教士。曾獲日本政府頒發「勳五等雙光旭章」、「勳四等瑞寶章」,以及加拿大多倫多納克斯(Knox)神學院授與名譽博士學位。
在近半世紀的宣教歲月中,甘牧師不斷深入「平埔番」、「熟番」及「生番」聚落,在南台灣及澎湖各處創建佈道所,為被壓迫、被忽視的族群帶來普世福音,灌注給他們信仰與力量。甘牧師同時關照漢人當中的貧苦大眾,尤其是創辦「訓瞽堂」,為盲人福利奔走的事蹟,更為他贏得「台灣盲人教育之父」的美名。
宣教之外,甘牧師也潛心著述,出版眾多以台灣為主題的作品。在早期台灣史方面,有翻譯自荷蘭文的《荷據下的福爾摩莎》,重印荷治時期的《新港語馬太福音》、《虎尾壟基督教教導》,以及《台灣佈教之成功》。在教會羅馬字方面,有名著《廈門音新字典》(甘字典)、《聖詩歌》以及《治理教會》。在教會史料方面,則有經典的《台南教士會議事錄》。另有專著《中國的盲人》、《闢邪歸正》、《播道論》等。
譯者簡介
林弘宣
台大哲學系畢業,台南神學院碩士,美國哲無大學(Drew University)博士候選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美麗島事件受刑人,2005-06年國策顧問,譯有紀伯藍(Kahlil Gibran)的《瘋子》、《人子耶穌》等。
許雅琦
台灣師範大所英語系,南加大新聞所碩士。
陳珮馨
台灣師範大所英語系,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