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崎進行貿易的華僑貿易商「泰益號」與「生泰號」所留下的龐大帳簿,對照於西方簿記,有怎樣獨特的意義與價值呢?
透析從古至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生存智慧 一部與國家打交道的中國日常政治史 ★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 宋怡明教授 潛心力作★ ★美國《選擇》2018年度傑出學術著作獎★ ★中研院史語所李仁淵助研究員審訂+導讀★
★「班克洛夫特獎」(Bancroft Prize)得獎作品 ★「坎迪爾獎」(Cundill Prize)得獎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 ★「普立茲獎」歷史類決選作品 如同史詩故事般起落的棉花帝國,是世界經濟的中心,既創造也再造了全球資本主義。 棉花帝國自始即為長年以來,全球奴...
隨著本土意識及香港人身份認同問題一再成為全城焦點, 要在迷失及爭論中尋回身份,何不從源頭出發? 從歷史中找回香港本土意識的冒起及演變的線索,再決定今天該如何自處和定位
明代朝貢→造就倭寇及滿洲興起,最終促使帝國自身的衰亡! 清代朝貢→締造東亞和平與貿易繁榮,奠定康乾盛世的基礎! 五百年來的「朝貢秩序」演變,對東亞歷史的影響,究竟該如何解釋? 日本中國史權威學者,深入漢、滿、日等多元史料,從東亞國際交流的宏觀角度,探究明清歷史變遷的重量研究
臺灣到底是「意外的國度」,還是「必然的國度」? 蔣介石、蔣經國、李登輝,可否稱得上是「意外的國父」? 臺灣的誕生,是中共、國民黨、美國、臺灣人等四方角力下的不完美妥協? 還是臺灣人民奮鬥的結果及歷史的必然?
既批判,又主張接納,清儒對基督宗教的包容源於「大國的自信」? 大清帝國的菁英如何在時代的變局中,重新思考「國家」與自身的責任?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人氣作家吳政緯,藉由珍貴的古地圖以及使臣日記,帶你看見不一樣的東亞! 16-18世紀,曾有那麼一群朝鮮使者, 他們穿越中韓邊境,交流白銀與布疋, 更透過當時的中國,掌握天下知識的核心。 他們是朝鮮的眼睛,站在這裡,眺望世界。
恪守史料,布局奇絕,敘事精妙,文筆流暢 史景遷獨特歷史書寫風格濫觴之作 蒙太奇筆法大膽重建康熙內心世界 ◆ 「三藩之亂」的動盪如何對康熙的治理思想起到重大影響? ◆ 求知不輟的康熙如何適應漢人政治環境,並吸收西方科學與宗教思想? ◆ 康熙如何意識到肉體的孱弱,進而追求飲食、醫學和追憶?...
中華民國臺灣――既非「中華民國」也非「臺灣」! 蔣介石如何「借殼」民國,讓臺灣建國「上市」? 分析冷戰時代,臺、美、英、中、蘇、聯合國等各方角力 完整解答臺灣的國家主權與國際地位爭議!
從各種報紙、《臺灣人士鑑》等相關人物傳記、網站著手,乃至於日本人編的《滿華職員錄》、《華北職員錄》、《中國紳士錄》等,並自行編著「在滿洲臺灣人姓名、傳記表」做為研究的基礎。閱讀滿洲國相關出版品、報紙、檔案,最重要的是在《滿洲國政府公報》找到臺灣人在滿洲國任公職的紀錄,對有多少人就職於滿洲國官廳、校訂...
你聽過長崎泰益號陳家嗎?
泰益號為金門籍出身的陳國樑、陳世望父子於1901年在長崎所創立的貿易商號,經營海產、棉花等南北貨的批發銷售,商業網絡遍及日本、中國、台灣、東南亞等地。並列名中央研究院選出從一八六○年台灣開港到一九六○年戰後,影響台灣國際化的八位重要歷史人物之一。
你知道什麼是「財神日結冊」嗎?
在二十世紀初泰益號的帳簿裡,「財神日結冊」,就相當於現代財務三表中的損益表。
當時泰益號職員的薪資,(和我們現在多數一樣)也是月付制,但為什麼有時可以領到13個月的薪水呢?
這可不是獎金(獎金會另外計算),而是因為帳簿採用陰曆,所以碰到閏年時,店主就得支付13個月的薪資。不僅如此,泰益號職員的食、宿都在店鋪裡,由店主負責供應支付,甚至寢具、蚊帳等用品,還有理髮的費用,也都由店主負擔。(這樣的福利、待遇是不是很讓人羨慕呢?)
在長崎進行貿易的華僑貿易商「泰益號」與「生泰號」所留下的龐大帳簿,對照於西方簿記,有怎樣獨特的意義與價值呢?
1920年代後,以美國為中心展開的廣義的經營史學,乃是引用經濟學、經營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各領域的研究方法,推展企業經營歷史的綜合性研究。
本書呼應上述研究取向,使用日本幕末以來,在長崎進行貿易的華僑貿易商「泰益號」與「生泰號」所留下的經營資料。特別是運用其經營帳簿,從企業家的歷史與經營史的側面來分析其經營實態,如此讓中國商業經營的不透明性,給予光照,也深化此研究課題。
「泰益號」帳簿史料的特點在於,在中國商業經營史中,至今能反映其經營內容的舊式帳簿,是唯一完整且數量上最龐大的(超過兩千三百冊)。本書也闡明中國傳統的收付簿記法的原理,其在貿易商社所扮演的歷史特色,實質上它已經具備了複式記帳法的功能,也實證出中國傳統收付簿記法的優越性。對學術界認為「中國簿記的後進性」的通說,重新再評估。
作者簡介
許紫芬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畢業,後赴日師承斯波義信教授研習商業史,國立大阪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學術博士。1990年起任教於日本甲子園大學經營情報學部,1995年出版此書的日文版,並獲日本經營協會頒給經營科學文獻賞。1996年回台任教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至今。專攻中日貿易史、企業經營史、金融史。著有《近代中國金融機構會計的變革(1823-1937)》。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