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風的眼睛」觀看世界, 用「萬物的想像」書寫情感, 用「山川原野的憐愛」容納流離失所的孤獨靈魂…… 風吹過,即哼成一曲小調,肯亞詩人克里斯托夫以輕鬆的筆觸,描繪非洲日常的悠閒生活與寬闊野性的景色,讓讀者彷彿瞬間置身非洲。 他透過真摯的文字,書寫與家人朋友間的深厚...
我生活在清醒和睡眠 的二元性中 台灣日南非夜 南非日台灣夜 夜日 南台灣非 二元性在我身上統一 I live in a duality Of wakefulness and sleep Taiwan day South Africa night South Africa da...
「由於航空技術是一種特有的專業技術和知識,美國軍事和技術專家在近代中國發展航空事業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媒介,但過去的研究並未突顯這一部分。本書將這一論題置於中美關係的視域中,對我們了解近代中國航空教育史和中美關係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脈絡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吳翎君...
我會攀越 你堅固的宮殿高牆, 我會闖入聳立的塔樓, 我會在你心扉 設置新門環 這樣你就可以聽到 沉默的隆隆聲。
思想宣佈禁欲 它怕酒後失態降低了自己的價值 不過,它那撲鼻的口臭 勝過了難聞的酒氣! 自由‧理性‧神學‧性與慾──異議人士的異議思維,思考無邊界!
詩歌如燈塔投下光亮,時間在這裡靜止,在文字裡成為永恆。 我的口音長成樹木, 小陌和蜿蜒的道路 通往西海岸的風景。 它指向敞開的天空; 但雲層沉重 並形成雨滴。 我的書頁收集他們 卻在沉默中風乾。 很多次在開口之前 我猶豫良久。 ──〈我的口音〉 「這本詩集充滿了召喚和...
我不是兒童文學的研究學者、理論家,但我愛兒童,愛文學,這兩個「愛」加在一起,我就是愛為兒童文學寫作的人;因而寫久了,我對兒童文學就有些想法,有想法我就會把它寫下來。收在這集子裡的文字,是我近二十年來累積的一部分。 ──林煥彰
一個新文學史上的「失蹤者」,一個曾批評魯迅更被魯迅「罵」過的人 二十世紀三○年代《現代文學評論》雜誌編輯兼主力撰稿,引領文壇風潮
黃春明、苦苓、張曼娟、張賢亮、鐵凝、張潔、高行健、余華、虹影、池莉、陳染、林白、戴思杰、莫言、葛水平、閻連科、劉震雲、王安憶、張愛玲、唐穎、任璧蓮、譚恩美、李碧華、亦舒共24位經典文學大家!
「是先有詩、還是先有人?」 詩有了人,且被人類紀錄,而有了時間和空間的定位,成為延續的生成模式;詩也在人類的世代裡扮演見證歷史的角色,以及開拓文學創作的前鋒隊伍。 人有了詩,詩將把人類的語言推展至精緻的質地,也把人類的想像組構成意象,讓意象豐富了現實世界的畫面。
「瑟平生一次見到屈原/屋外風聲大作/楚國的烏鴉撞進大殿/白衣長袍祭祀的隊伍/頭上綁了兩圈白布條/屈原目光如閃電/我靠近他/感受到了一股灼熱之氣/烏鴉在屋裡走來走去/枯瘦的骨架披著黑衣/哀音安慰哀傷/我安慰屈原:『不要太傷心了/哭夠了的人終會沉沉睡去』/屈原送我到門外/就像病重的父...
他築的小小的城,我曾經的夢土/如今是俯首寫詩時,書桌上的方寸之地/周圍堆疊的書,如凹凸有序青磚的城堞/詩經與史記,露出春秋的黃頁與赭紅的牆/插在筆筒裡的鋤犁,猶有磨擦泥土的聲音://「你忘記了你的承諾,你還沒有忘記夢想」/父親的聲音彷彿還在西瓜寮裡吃鐵盒便當時/筷子扒飯叮叮噹噹急...
雲的詠嘆中陣陣鯨歌翻躍 而騎士攜領扈從走上心的泛黃玉階 令它滑動如琴鍵,彈奏在必要的休止前: 當閃著黑光的烏鴉翩然、耀亮 亡靈的期會上草鈴鐺輕晃將空白句讀 ──〈在灰坑前〉
我知道,下次冒雨出門的時候 如果我什麼都不會帶走, 這就相當於說,我沒有完成工作, 待在原地,等沒人注意我會搬去火星。 ──〈搬家〉
從古老到自由 從拉丁文化到人民力量 只是一朵花的距離 比如凋謝比如繁盛 能驕矜和炫耀 也能落地謙卑委曲成為景緻 虛構或真實都是一埸夢 演繹人生
詩云「窗裡人看窗外花」,而我這窗外人,卻怔怔地望著這窗,望著窗裡的人。 在這窗前,我也想輕放我手。窗裡茱麗葉,窗外羅密歐,以夢和想像鋪演的故事最是美麗。
德語文豪歌德‧文藝復興三傑之拉斐爾‧建築大師帕拉迪歐 從前人的導覽指引,看世界劇場的觀眾,如何觀看世界劇場
作者陳瑞芬從事教職三十餘年,致力研究中國文學,其研究對象多為女性,探討在各類文學作品中女性在中國文化扮演的角色,其中不乏以愛情為主題的論文研究。 本書分詩詞類、戲曲類、文學類三輯。第一輯詩詞類從民歌的產生談周朝女性的角色,繼以樂府長篇《孔雀東南飛》探討愛情,再從唐詩與《長恨...
作者一宮操子(原名河原操子)自述其於二十世紀初,先後在清代的上海務本女學堂及內蒙古喀喇沁旗的毓正女學堂擔任教師的經歷與見聞。 當時的內蒙鮮有外國人進駐,作者以一女子孤身進入內蒙古喀喇沁貢桑諾爾布王府,是在日俄戰爭的背景下,受日本駐華公使內田康哉及武官青木宣純之命,肩負為...
一部風之寄棲居水濱的書簡情話 中國八○後「青春美術」的標竿藝術家 著名藝評家陶詠白推薦新秀 審美經驗日常化的快樂生活戲劇
認命到底而命運不公平遊戲 總是證明失敗的案例 就像情話宣稱要達成星星 賦予我們的目標 月亮反射的幻影描繪出不同圖畫 奇異風格的史詩敘述
每當我想起妳 有蛇從我腳下溜走 我的馬步伐踉蹌 有星星落入伊西格湖 野狗撕裂我的心。
我理應質疑自己 在漫漫長夢中 莫名幻境的女人呀 妳要邀我去什麼國度? 我不太知道妳名字 是河川告訴我 而我知道安妮奇洛娜 就是通往其他道路的門戶。
番紅花的雌蕊是蛇 因為,自從誕生以來 對於惡毒爬行地球,只有打。 如果是「教師」,會繞著花飛 像蜜蜂吸取花汁釀蜜 或是蝴蝶選擇花色 塗繪翅膀。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婦女運動鼓勵女性走出家庭,在公共領域擁有職業、婚姻的選擇權,衝擊了父權社會下的性別結構與異性戀規範──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女學生提倡自由戀愛,「拉朋友」的風氣甚至認為同性之間的情誼相較於異性戀愛更加高貴、純粹,也開始有女同性戀情侶公開表示同居、不婚的決定。...
本詩集收入和權的詩近四百首。藉著各種景物譬喻,或委婉、或剛直,他以千變萬化的筆調,寫下對現實生活的感受與見解,更表達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對戰爭的譴責,以及對社會各種不公不義的針砭、諷刺。
Northeast and Southeast Asia with a Taiwanese Anthropologist's Touchdown
在大疫流行的時代,華語詩歌仍可興嗎? 詩人們從未懼怕、放棄,從未停止書寫, 用溫暖的心和滿載希望的筆給出了答案。
史家劉廣京先生(1921-2006)一生致力於近代中國史研究,開啟十九世紀航運史、中美關係史、基督教在中國、自強運動與經世思想等研究領域之先河,本書聚焦「近代中國的思想世界與經世實踐」與「近代中國的經濟脈動與實業創建」兩大主題,收錄王汎森、李金強、吳翎君、周啟榮、周健、科大衛、梁...
對比和借鏡英語教學的經驗,華語教學的學術性向該如何確立? 受到近年國際風向和國家政策的影響,華語教學如何站穩腳跟? 教學觸角如何與其他學科連結?華語教學未來的趨勢又在何方?
This book is for reade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education, literacy and culture -- not as separate entities but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whole. The cont...
恨一個人比不被愛還痛苦,在愛裡我們輕輕提起,也該輕輕放下, 因為生命中有了缺憾,陽光才有縫隙照進來,指引我們邁向更好的下一步。
截句簡潔清新,情感精煉。所謂「截句」,四行以下之詩,可以是新作,也可以是從舊作截取,深入淺出最好,深入深出亦無妨。截句的提倡是為讓詩更多元化,小詩更簡潔、更新鮮,期盼透過這樣的提倡讓人們更有機會讀寫新詩。 詩人漫漁透過「唧唧」、「瀟瀟」、「颯颯」、「潺潺」、「簌簌」、「啾啾...
散文詩以法國波特萊爾為濫觴,在世界各國開枝散葉、各自精采。劉半農在《新青年》介紹散文詩正值中國新詩萌芽之初,同一個時間點,楊雲萍、楊熾昌、丘英二等人未落後於世界潮流,亦在臺灣交出豐碩的散文詩成果。隨後商禽、秀陶等人開啟戰後臺灣散文詩的寫作浪潮,參與詩人不計其數,後來又演變出不同風...
散文詩,讓詩的語言有了更自由的表現舞臺、更敞亮的舒展空間、更多面的情感幻想,它需要縝密的心思去架構,以散文的筆觸處理詩語言的細節,碰撞出顏色豐富的火花。 法國詩人波特萊爾認為散文詩這種形式「足以適應靈魂的抒情性的動盪,夢幻的波動和意識的驚跳」,一語道出了散文詩的主要藝術特徵...
臺灣科幻小說的三大主題──國族、日常、後人類 從「幻想空間」角度切入,揭開科幻情節底下對社會現實的批判以及未來的關懷與反思!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劉人鵬 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 林建光 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陳國偉 小說家、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獲選作品 從菁英而壓抑的八○年代,到充滿悲情氛圍的九○年代, 臺灣當代女同志文學如何在新世紀走向多元而大眾化的轉向與質變?
日治時期的島民,是殖民母國亟欲同化的新民, 但他們有可能成為「同屬天皇臣民、共沐皇恩」的國民嗎? 日治時期臺灣士紳的「同化」難題!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出版徵選」獲選作品
在一個眾聲喧嘩的激情年代,無論是孤獨的閱讀人、焦慮的創作者、或是憎恨的批評學派,面對圖像不假辭色地與文字對壘,包括由而不知、述而不作的立言,或中心瓦解、傳統崩離的辯證,譜清音也好,奏輓歌也罷;書寫文化正進行整頓,重領風騷。針對著文學作品提供的多層次想像,以及文學術語意義與文學現象...
2020年時值 Covid-19 肆虐各地,雲端會議成為知識交流的新媒介。在這場由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中,由海內外學者就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展開討論,並專設青年學者論壇,分別從思想史、民族史、文學史、政治史、民俗與語言學等不同學科背景...
權悳永教授代表作,首度全面性將古代韓半島來唐使節界定為「遣唐使」! 古代韓半島諸國自隋唐起便定期向中國派遣使節,唐代尤以新羅最多:高句麗與百濟各派遣26回,渤海派遣119回,新羅則派遣178回,平均每1.6年便派遣一次。各國與唐朝的關係,先是在政治上藉由接受中國的冊封以實現...
他們移民海外,相知相惜,扎根「大蘋果」; 一同賞析文學,走過移民歲月的歡欣與艱苦; 在新冠疫情的籠罩下,能寫什麼──驚怕、隔離、確診、死亡? 儘管生存如此艱困,紐約始終沒有倒下,人們也沒有失去希望。
「我們無論如何都會把這艘船擋下來,絕對不讓軍隊去高雄殺人!」 這是西瀛青年的起義壯舉、是七十年前燃燒的熱情與怒火。 取材自多位耆老提供之口述過去,壯志未酬的青年自治同盟……揭開澎湖人民如何參與二二八事件真相的專著小說!
你知道嗎? 使用空城計的並非諸葛亮而是另有其人 賈寶玉為什麼不能薛寶釵、林黛玉皆娶 《酉陽雜俎》記載唐朝時有月球人來過 紀曉嵐〈鱉寶〉是掌握財富密碼的關鍵 盡信書,不如無書;挑剔著讀書,才能發現新觀點與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