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資格的假設,進而小心求證!
這是一個轉變──適當地引經據典,不拖泥帶水!不賣弄學問!
這不只是一頁離散者的流亡史 從中國到台灣 也是時代給予外省小說家的挑戰 侯如綺論著《雙鄉之間:台灣外省小說家的離散與敘事(1950-1987)》,主要回顧外省小說家一九五○至一九八七年這段時間的書寫,觀察外省作家在離散敘事上的文學表現。
《濁流三部曲》的出現,不僅一舉打破了日治以來台灣小說創作的侷促現象,率先展現台灣的雍容、磅礡,他同時也在確立台灣小說家在戰後台灣文壇的存在位置,終戰不到二十年,鍾肇政也是憑著這本鉅著領先台灣小說家,突破殖民文化的封鎖線,站上了戰後站上了台灣小說的制高點,具有樹立文學新里程碑的意義。
《基度山恩仇記》是法國大文豪大仲馬的經典冒險小說,也被公認為大仲馬最好的作品。本書於1844年完成,全書共分十八次出版。後世史學家認為這部書不是大仲馬獨立創作,而是與其他作家合寫。
〈再別康橋〉如何體現徐志摩詩的節奏?
節奏重於觀念的張默,如何掌握詩的根本?
鄭愁予秀美婉約與雄偉陽剛兩種不同詩風如何形成?
詩壇震撼彈陳克華作品中的「政治」與「性」如何交融辯證?
詩人向陽如何在文字裡遣用山林,其情詩與屈原辭賦又有何轉承淵源?
高喊「詩而不新,便沒有資格稱之為新詩」的五十年代「現代派」竟存在著「古典」現象?
新詩的賞析與評價可以從哪些不同的策略入手?
作者簡介
渡也,本名陳啟佑,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國立彰化師大國文系、所專任教授,已於九十五年退休。現為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所兼任教授,及「台灣詩學季刊」社社務委員。曾兩度獲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發明獎,六度獲國科會論文獎助。著有學位論文《遼代之文學背景及其作品》、《唐代山水小品文研究》,及論文集《分析文學》、《渡也論新詩》、《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新詩補給站》、《花落又關情》、《普遍的象徵》等。此外尚著有新詩、散文創作集二十多種。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