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宗教經驗有關的心理動力是複雜的,可能作為面對焦慮的因應機制,可能與中介現實的象徵創造有關,也可能來自於尋求意義或是自我超越的動力。
本書是將心理論述還原到關係場域的反思之作,其脈絡交織作者個人生活故事的夾敘、思想理論的對話,亦有當代公共議題的探討――從人際關係、社群生態、教育學習、心理治療、政治文化、世界體系到靈性領域的存有網絡。肯尼斯•格根捨棄艱澀的學術書寫,採取「多態語氣」的寫作方式,以各種體裁的交織拼圖本書,避免意義僵固與...
本書完整描述古典阿德勒學派深層心理治療豐富的治療藝術,分為四篇: 第一篇,彙整與闡釋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的核心概念。 第二篇,介紹作者所創的CADP教學模式。 第三篇,說明如何運用符合社會情懷的蘇格拉底提問法進行晤談。 第四篇,解析填補失去的發展經驗的治療策略。
費登奎斯發現自己竟為了贏得一場愚蠢的球賽,而賭上自己一輩子的健康。如此的「強迫性」便成為了他一生的研究,發展出獨特的費登奎斯方法。費登奎斯提出我們內在最惡性而又不自知的動機之一就是「渴望得到讚美」。為了得到肯定,人會失去「自發性」的學習能力,並且產生各種強迫性的情緒與習慣,不只無法發揮本有的能力,嚴...
《背離親緣》作者的憂鬱症經典 憂鬱症的反面不是快樂,而是活力 寫書探討憂鬱症時,要避免將憂鬱症美化或妖魔化都很不容易,從某個角度而言,我兩種錯誤都犯了。」但也許這樣的寫法才是最誠實的寫法。與其說我對憂鬱症的感覺介於感激和恐懼之間,毋寧說,我以很極端的方式感受到兩者。
透過三十五則來自日本、中國、北歐、希臘、羅馬、蘇美、埃及、印尼、紐西蘭、非洲、美洲等各地的神話傳說,河合隼雄以輕鬆趣味的筆調,將神話與人生巧妙連結,不僅具體呈現人人具有的「神話產生機能」如何為人生帶來轉變,也討論孤獨與死亡、兩性的心理、親子間的矛盾、搗蛋鬼的魅力,並賦予惡及原罪更豁達的見解,讓人看完...
★Amazon五顆星、紐約時報、科克斯評論 一致好評 ★TED超人氣演說近四百萬人點閱 你夠了解自己嗎?明明平時待人和善,卻對家人沒有耐心?為何我們有時開朗健談,有時卻內向沈默?究竟哪個才是真實的你?如何能更透徹了解自己,發揮潛力? 我們都比自己想像的還要複雜,需要一種思考自己與他人...
《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以幾位重要心理學者的著作與理論為基礎,討論人文詮釋取向之宗教心理學的開展,尤其是針對宗教經驗的探討。宗教經驗作為人文經驗的一部分,雖然不是所有人的普遍經驗,但卻指出人性經驗之可能性。與宗教經驗有關的心理動力是複雜的,可能作為面對焦慮的因應機制,可能與中介現實的象徵創造有關,也可能來自於尋求意義或是自我超越的動力。宗教經驗除了作為人文經驗之可能性,也是探索人類經驗各種光譜的重要通道。本書所討論的種種理論對宗教心理學的後續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除此之外,本書也討論了這些理論所延伸的幾個核心議題,包括「宗教經驗是幻覺嗎?」、「宗教與無意識」,「宗教經驗與轉化的關係」,「跨文化議題」,以及「科學理解與宗教理解的對話」。希望藉著對這些理論與議題的討論,能夠為宗教研究的理論取徑以及心理學的跨領域探究提出進一步思考的基礎。
----
作者簡介
作者:蔡怡佳
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宗教研究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專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宗教心理學、宗教人類學、宗教與障礙研究。譯注有《宗教之詮釋:人對超越的回應》(聯經出版,國科會經典譯注計畫)、《榮耀之殿:上帝的科學和宇宙》、《宗教經驗之種種》,另有專書論文、期刊論文數十篇。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