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民的散文於形式則繁複多變,另闢蹊徑,文字內斂深刻,字語鬱鬱閃爍;於內容則知性感性兼具,嚴厲悲憫並存,冷眼熱心觀照日常生活的荒謬,出入於戲謔和嚴肅之間,筆隨意至,尋思探索人性及救贖,遂成一廣袤之詩意與靈光。
金鼎獎、年度散文獎、台北文學年金得主 散文名家王盛弘書寫八O、九O年 那裹捲於年代風雲裡「我」和「我們」的命運際會 「站在風中讓風經過,站在河中讓水經過, 站在時間裡讓人經過,留下來的,成為我自己。」——王盛弘 ¶詩人向陽、作家孫梓評專序¶
廚川白村是日本作家、文藝評論家,曾有系統的介紹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文藝思潮。文藝評論集《苦悶的象徵》討論文學創作、鑑賞、起源等問題,他認為「生命力受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柢,而其表現法乃是廣義的象徵主義。」(鲁迅語)書中所提出的「文學是苦悶的象徵」一語,流傳甚廣。
孫維民的散文於形式則繁複多變,另闢蹊徑,文字內斂深刻,字語鬱鬱閃爍;於內容則知性感性兼具,嚴厲悲憫並存,冷眼熱心觀照日常生活的荒謬,出入於戲謔和嚴肅之間,筆隨意至,尋思探索人性及救贖,遂成一廣袤之詩意與靈光。本書收錄《所羅門與百合花》及其後二十年來所得新作共七十餘篇於一帙,由詩人親自重編修訂,允為散文創作之定本。
【作者簡介】
孫維民,一九五九年生於嘉義。輔大英文所碩士、成大外文所博士。曾獲中國時報新詩獎及散文獎、臺北文學獎新詩獎、梁實秋文學獎散文獎、藍星詩刊屈原詩獎、優秀青年詩人獎等。著有詩集《拜波之塔》、《異形》、《麒麟》、《日子》、《地表上》,散文集《所羅門與百合花》。
十五歲便開始寫詩,作品質精量少,文字簡潔具現代感卻又飽富靈性、題材多取自生活,看似隨性實則細節與布局嚴謹,字句關連深刻更發人思考;字語質地精純,嘗試音律的可能性。長年浸濡西方文學的背景,即使文字有時刻意低調淡漠,但底蘊情感真摯,不論猥瑣卑賤或是尊爵崇高,作品探討大抵仍回歸人性及救贖,更堅持一種直言不諱的──不與世故妥協的純真。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