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不採取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國人,作為國民歷史的中國史形式。」
岡田英弘歷史學的總結算!繼「世界史」與「日本史」的誕生之後,綜觀亞洲大陸的歷史、剖析「中國文明」的本質。
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許叫「秦漢人民共和國」才更恰當? 用中華夢和馬克思主義包裝的中國,和用儒家裝飾的中國, 本質上都是法家的「秦漢式政體」(Qin-Han Polity)。 中國權貴為什麼對「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鴉片般上癮? 為什麼「中華秩序」又強大又脆弱...
本書特色: 1.跳脫中國本位,從世界史的脈絡重新解讀中國史。 2.從環境、氣候、社會變遷等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中國歷史的發展。 3.透過簡明扼要的筆法,搭配豐富的圖表來展現中國歷史的轉捩點。 關鍵的時代*重要的轉折*未來的展望 掌握中國精要的最佳入門書 獻給想要了解中國,卻又不想背誦一堆...
本書是作者《這才是真實的中國史》之續篇,這次作者把主角改為滿洲人,把歷史舞台聚焦在滿洲(東北),把東北近代史上相關的政治力量、政治事件一一揭示,告訴我們中國的歷史無法扭曲、掩藏這塊土地上的人和事,可說是,沒有滿洲就沒有今日的中國。
基本上,華夏文明的演變,乃是一種每下愈況的變化;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再歷經魏晉隋唐、兩宋明清,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一個趨勢,即構成社會的中堅團體——國人、宗族等等,隨著一次次的社會清洗而逐漸消滅;進入近代之後,華夏社會已經變成「原子化的個人」組成的鬆散群體,無力抵抗外來秩序的控制與統合。 劉仲敬...
綜觀中國史,有資格被稱為世界帝國的,排除了從內亞史或新清史的解釋體系下由蒙古人和滿洲人建立的元、清帝國並非純粹的漢人政權後,似乎盛世榮光就只剩下漢唐了。但是,本書作者朴漢濟認為,唐並非單純由漢人所建立的王朝,其本質必須用「胡漢體制」加以理解。事實上,有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唐皇室成員具有胡人血統!而唐...
民國政治,如何從最初的分權共和,一步步走向集權專制?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軍閥亂政或外力侵略,皆是國共革命史觀的開脫之詞! 惟有深入民國憲制的失敗之處,探究政治演化的歷史空白, 便會發現民國是東亞二千年來絕無僅有的自由時刻!
「中國窪地」是一種隱喻,它指的不是中國所處在歐亞大陸東端上的地理低地,而是指和內亞相比,中國在政治秩序和文明上一直是被輸入區域,是技術、文明發和秩序的窪地。中國只能向朝鮮、日本輸出,而無法向西方輸出,這本身就說明了中國政治窪地的性質。
大部分漢字文化區的讀者,都會有「遊牧民族雖然軍事力量強,但野蠻、粗魯、暴力」的既定印象。然而這只是戴著中華思想的有色眼鏡來看的結果。 《文明的遊牧史觀》這本書告訴我們,遊牧文明其實是歷史的驅動力。所謂「軍事力量」,是當時科學技術與社會體系、作為群體的凝聚力、資訊蒐集能力等各式各樣要素的總和。現...
―――《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書店4.5顆星高度好評――― 蒙古帝國創建前,中國與歐洲未曾往來, 而當成吉思汗去世時, 他已藉由商貿與外交使兩者連成一氣,至今未斷。 自由貿易、知識共享、多元宗教、世俗法律、外交豁免權…… 成吉思汗打造的蒙古帝國,構築了現代世界的基礎。 「最...
~經濟學家PK政治學家~ 從經濟角度替中國朝代興衰算筆明白帳~ 歷史不只是朝堂之上的打打殺殺,更是朝堂之外的吃喝拉撒! 3000年帝國興衰淬鍊而出的財政教科書!
250年來,中國已經變成蛻變成夾雜著帝國和現代性的混成社會。它的一部分向外看,尋找機會,一部分向內看,注意危險。本書預測了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系可能會如何發展。它會變得像融合了不同族群並控制了鄰國的美國嗎?還是會像英國或俄羅斯一樣放棄帝國的虛名?在當代國際關係與東亞歷史中,中國對我們來說最是最重要的國...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這本書是解釋資本主義實際上是什麼、如何發生,以及如何運作。 「市場經濟」在人類歷史上一直是存在的,在美索不達米亞、羅馬帝國、中國、中世紀的歐洲,以及其他在人們的記憶中蓬勃發展的行業中運作著。在古代早已經存在貨幣經濟、銀行,甚至連聖經和可蘭經都關注利息的問題;幾個世紀前已發展出非現金支付和令人驚...
著名史家岡田英弘認為,日本人必須擺脫國族情感,而從歐亞大陸與日本列島共通的角度出發,才能真正解讀日本史的建立與發展。於是,在其針對中國史書(如〈魏志倭人傳〉)、日本史書(如《日本書紀》)與韓國史書(如《三國史記》》的比對與剖析之下,日本人的古史迷思終被顛覆。
對於中國人而言,蒙古是「元寇」;對於俄羅斯人而言,蒙古意味著「韃靼的桎梏」,對於西歐人而言,蒙古則是以屠殺聞名的「野蠻破壞者」。這些看法都錯了!日本學者杉山正明把真相從歷史的迷霧和文明的偏見中釋放出來,藉此重新認識蒙古、元朝和忽必烈。
岡田英弘歷史學的總結算!
繼「世界史」與「日本史」的誕生之後,
綜觀亞洲大陸的歷史、剖析「中國文明」的本質。
不只解構、更要建構。
不以傳統「漢族」為主線,從各個族群的流動,
來解釋中國文明的誕生、演變、與終結。
「本書不採取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國人,作為國民歷史的中國史形式。」──岡田英弘
本書認為,「中國文明」指的是自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一直到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日本戰勝、清國敗北為止期間,在現今認知的「中國」空間範圍內所發展的「文明」。在先秦時代,「中國」還沒有成立,而在之後的現代,中國的傳統文明斷絕。
「中國文明」以前的時代是蠻、夷、戎、狄的時代。後來被出身西戎的秦統一,結果出現漢字、都市、皇帝,在長達二千多年間,中國式的文明成為中國的主流。
然而,「中國人」只是文化上的概念,以人種來說,「中國人」屬於「蠻」、「夷」、「戎」、「狄」的子孫。
與傳統的「中國通史」不同,作者將「中國文明」的歷史重新劃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的中國時代是自秦統一開始,直到隋滅陳再度統一天下為止的約八百年。當中,「漢族」的天下變成「北族」的天下,轉變的契機是黃巾之亂。以黃巾之亂為分界,前期的漢族銳減,後期的北族取而代之,入住中國,傳統意義下的古漢人在此消失。
◆第二期的中國時代是自隋統一開始,直到元軍進入南宋首都杭州為止的約七百年。此一時期,再度來自北方的「新北族」取代了「舊北族」,突厥帝國、回鶻帝國、契丹的遼帝國、女直的金帝國、蒙古的元帝國等新北族勢力強大。這個時代,「北族」體系的隋、唐、五代、宋的帝室君臨中國,但北宋主張「中華思想」的議論占優勢,不過實際上,「中華思想」只是宋帝國在面臨「新北族」入侵時,為了建立自我尊嚴所創造的安慰。
◆第三期的中國時代是自蒙古族的元統一開始,直到滿洲族的清在甲午戰爭敗給日本為止的約六百年。在這個時代,蒙古帝國統一亞洲大陸與東歐的政治和經濟體系,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換句話說,這是真正世界史的開端。當中一三六八年誕生、原屬於宗教祕密結社體系的明朝看起來像是逆道而行。但是,元依舊生存在蒙古高原之上,從蒙古帝國分割出來的各國占據歐亞大陸,而明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帝國而已。劃分第三期中國前期和後期的是一六四四年明的滅亡、滿洲族的清入主北京,君臨中國。清在政治上整合滿洲、蒙古、漢族、藏族、突厥系伊斯蘭教徒的同時,嚴密劃分各人種的經濟,幾乎重現元的統一。
甲午戰爭宣告超過二千一百年的皇帝制度和中國文明的結束。明治維新開始後的日本,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就打敗過去的大國清。受到衝擊的清朝決定走向現代化,派遣許多留學生前往日本,學習西洋的新文化。自此之後,中國依舊持續模仿日本。這個時期的中國已經沒有獨創的文明。「中國文明的歷史」就在十九世紀劃下句點。
作者簡介
岡田英弘 (1931 – 2017)
一九三一年出生於東京,一九五三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系。學術上專攻滿洲史、蒙古史。對於中國史、古代日本史、韓國史等各領域也多有鑽研。一九五七年,二十六歲便以《滿文老檔》研究獲得日本學士院賞。曾經留學美國與西德。曾任東京外國語大學亞洲與非洲語言文化研究所教授,並獲得同大學名譽教授。著有《倭國》、《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史的誕生》、《從蒙古到大清》、《何謂歷史》、《現代中國與日本》、《蒙古帝國的興亡》、《這個擾人的國家──中國》、《為日本人而寫的歷史學》等。
譯者簡介
陳心慧
青山學院大學國際傳播學系碩士。現任專業中日筆譯、口譯人員。譯有《中國為何反日?》、《世界史的誕生》、《日本史的誕生》、《從蒙古到大清》、《代表的日本人》等。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