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之所以建立,是透過過往人們一步步奠基的,偉大的作家、作曲家和藝術家遺留下來的經典作品,最能展現這樣的精神和價值,並激勵我們表現出人性最好的一面。
本書集結作者數十年來對於這個主題的研究和文章,呼籲人們要減少受害者心態,恢復可以自由地追求真理的傳統,用開放心胸去探索事物和表達觀念,如此發掘出共通的人性。
耗時三年、多方調查 首部臺灣女性連續殺人犯的罪案書寫 卓越新聞獎得主胡慕情獄中多次採訪死刑犯林于如 取得親筆自傳 試圖探討悲劇成因、判決過程與真相 「我恨不得一聲槍響,讓我脫離苦海,但是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
川普當選、英國脫歐不是民主政治的選擇, 而是「劍橋分析公司」的精心算計! 當大數據、心理學成為武器, 選民變成操弄工具, 我們該如何抵擋民粹風暴的強勢逆襲?網路選戰未來又將如何不斷撕裂民主?
2009年,中國決定投入450億元人民幣鉅資在全球推廣「大外宣計畫」,藉此與西方媒體「爭奪話語權」。至今十年已經過去,中國的紅色滲透效果如何?民主世界最引以為傲的言論自由,如果被中共的宣傳機器徹底佔據後,會發生怎樣的事情?當民主國家獨立運作、作為第四權的媒體,都變成中國官方關係企業以後,我們還能知道...
《紐約時報》蟬聯暢銷榜冠軍、《華盛頓郵報》選書 AMAZON超過2000則讀者踴躍留言,佳評如潮! 提摩希‧史奈德(《黑土》作者、知名歷史學家):捨棄事實就是捨棄自由。現實世界並沒有「成人」。我們得自己收拾殘局。自20世紀提煉出的20則歷史教訓!不分階級、行業、領域,永久受用!
2021唐鳳增【福】春聯,開放下載! 已購書讀者請直接下載附件zip檔~ 我的全部,都公開透明在這邊了; 我所看待的自由和未來,也將與各位一同分享。」 第一本經唐鳳認可,串連她的過去與現在,遠眺自由與未來的深刻之作。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擲地之作★ ★亞馬遜Kindle 優秀非小說讀物★ 食利的資本主義、充斥菁英與職業政客的民主主義 在21世紀搖搖欲墜 敲響了民主資本主義的警世鐘!
假帳號留言、帶風向、餵養仇恨言論、惡意檢舉、違反社群守則…… 如今的臉書,還有理性公共討論的空間嗎? 勒令停業撤照、醜化抹黑、人身限制、訴訟騷擾、國家機器監控…… 在獨裁政府打壓下,新聞記者該如何突圍? 祖克伯臉書 杜特蒂政府 = 獨裁者共犯結構 堅守底線 追求真相 打擊假新聞暴力 「對權...
一部財富與富人們隱密棲地的實地踏查報告 都會中財閥勢力與富豪特權的暗黑民族誌 洪敬舒 | 臺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黃克先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盧郁佳 | 作家 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 | 《大減速》(Slowdown)作者 ——推薦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上野教授,您如何不對男人絕望?」 12回書信往返,24次真摯、銳利, 毫不保留的文字交鋒! 【誠品、博客來、金石堂、讀冊 當月選書四冠王!】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涼美,年齡相差四十歲,各自走過波瀾壯闊的人生。兩人以一年的時間互相通信,深刻討論情色資本、母女、戀愛...
★德國不敗長銷書,攻佔韓國百大暢銷榜近三年! ★讀者熱評:「比別人早一點讀到書中見解,就是天大的幸運!」 你是富一代、富二代,還是正努力往上攀爬的中產階級? 你期待孩子比你活得更自由、更有成就嗎? 了解創造財富與身分地位的「慣習」, 擴充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語言、身體與心理七大...
《疼痛帝國》、《什麼都別說》作者在《紐約客》的精選文章 他是非虛構寫作的福爾摩斯 這個時代獲獎最多的記者之一 也是當代最佳的非虛構類作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 《紐約客》、Goodreads年度最佳書籍
╒════════════════════╗ 我們永遠無法保證自己不會犯錯, 那,你會不會是下一個被出征的人? 一本社群時代的自我保護指南! ╚════════════════════╝
你是不是認為做錯事就該反省? 你是否常把「對不起」掛在嘴上? 身為家長的你,會教小孩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立場想一想嗎? ─── 如果「是」,請你一定要看完這本書! 許多常見的教養模式、被視為正確的價值觀, 其實把大人和孩子都逼向絕境。 {日本更生專家岡本茂樹十週年暢銷經典Ⅰ}
貧困的屍體 / 凍死的屍體 / 孤獨的屍體 / 衰老的屍體 / 自殺與被害的屍體 / 幸福的屍體 …… 生前不平等,死後也有階級差異。 無法以「病死」一言蔽之的遺體, 訴說著殘酷的階級問題。 ★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專文作序 ★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作《牆國誌》作者好評再出擊── ──《環球郵報》2021年度選書── ──《紐約客》2022年最佳書籍── 繼調查報導前作《牆國誌》,詹姆斯.格里菲斯再次集歷史、文化、教育、政策、國情於一書, 藉由深度跨國調查威爾斯語、夏威夷語與粵語三種受壓迫語言...
臺灣與世界許多地方,正走進低生育率的時代。過去生育經常被看做女性的責任,不生孩子或生不出孩子的女性,經常面對社會的譴責。但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正視,影響女性生或不生孩子的因素,既有個人抉擇,也是個人與時代、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這本書回顧這個抉擇被忽略的歷史,正視古今女性在生或不生路上的掙扎。這些既屬...
新創神話!?揭露3000億獨創醫療科技的超完美騙局 她被譽為女版賈伯斯、《富比世》全球最年輕的創業女富豪, 如何用「一滴血」顛覆血液檢測、翻轉醫療產業? 一項即將改變你我健康的醫療檢測新科技, 而它的技術來自──謊言!
本書是在美國長久以來採用,並廣受歡迎的大學性教育教科書。特色是採取「正向看待」的觀點,尊重生理及心理真實,尊重各種經驗及文化,也尊重專業研究及調查,並從性教育擴及性別教育、情感教育,融合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與女性主義的觀點,並不斷逐年修訂。中譯本將是台灣市面上第一本全方...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麥克‧唐納的新作:
大膽描述身分政治滲入美國校園,
導致大學人文學科遭受攻擊、人們不願包容異議者,
多元化導致更多對立,大學從學習場所變質為受害者溫床
美國社會從大學到職場,正處於崩壞的危機當中。有害的觀念正從高等教育機構開始傳播出去,破壞了人文價值觀,使得不包容異議的現象加劇。並在更大的文化規模上,擴大了人們的分歧。
喬叟、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的作品竟代表迫害;美國歷史竟算暴政。教授若糾正學生的寫作文法和拼寫方式,或是雇主按自身需求設定聘用標準,竟被認為是種族和性別歧視!這種趨勢若延續下去,等學生進入職場,他們便會相信人們是由膚色、性別和性別取向來定義的,而基於這些特徵的迫害,就是生活在美國的感受。若有人想發表演講,挑戰這些所謂的校園政治正確觀念時,便會遭人使用暴力的方式噤聲。大學原本該是學習場所,如今成了培養受害者的溫床。
本書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人們堅信美國普遍存在著種族和性別歧視,這種想法已導致社會和學術界的多元化官僚文化如癌細胞一樣惡性擴散。多元化的行政官僚譴責社會重視成就的取向是種歧視,因此在招募學生和人員時,行政官員或公司主管會執行配額制,這等於是在教學生和成人把自己視為永久的受害者。
影響所及,從#MeToo的狂熱運動開始,如今曖昧調情和犯罪行為的界線變得模糊不清;更嚴重的是,出現了隱性偏見和多元化這類強制要求的培訓課程,把一般各種的人際互動都解讀成種族歧視。
希瑟.麥克‧唐納為此感到憂心,所謂多元的真正意義,應該是建立對話的橋樑,從自身狹隘的視角中走出,擴展自身經驗,但如今卻成為分裂社會、造成對立的藉口。美國正在創造一個心胸狹窄的國家,預設大家會遭受到不公義的情況,而這麼做正危及到美國的競爭優勢,並且為了假性平等而扼殺了真正的多元價值。
作者認為,西方文明之所以建立,是透過過往人們一步步奠基的,偉大的作家、作曲家和藝術家遺留下來的經典作品,最能展現這樣的精神和價值,並激勵我們表現出人性最好的一面。本書集結作者數十年來對於這個主題的研究和文章,呼籲人們要減少受害者心態,恢復可以自由地追求真理的傳統,用開放心胸去探索事物和表達觀念,如此發掘出共通的人性。
作者簡介
希瑟.麥克•唐納HEATHER MAC DONALD
著有全美暢銷書《警察面對的戰爭》(The War on Cops: How the New Attack on Law and Order Makes Everyone Less Safe,暫譯),也是曼哈頓政策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的研究員和《城市雜誌》(City Journal)的特約編輯。這位有理想抱負的學者熟知解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因為撰寫過關於警務工作的文章,而成為學生用暴力抗議的目標。她擁有耶魯大學的文學學士、劍橋大學英國文學碩士,以及史丹佛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她的文章發表於《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新共和》雜誌和《黨派評論》(Partisan Review)等刊物中。目前她居住在紐約。
譯者簡介
黃庭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譯有《未來地圖》、《注意力商人》、《資源革命》。
各界推薦
我讀過希瑟.麥克.唐納寫的每一句話,而且會一直讀下去,她很聰明,很有膽量,給讀者帶來啟發。——佩姬.盧南(Peggy Noonan),《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和普立茲評論奬得主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象牙塔內發生了什麼事?因為那裡發生的事情,很快也會發生在其他地方。希瑟.麥克.唐納警告我們:要處理現在主導人文社科的意識形態,因為它會破壞個人和國家的公正性,而事實已證明如此。大學的任務是要培養知識淵博、受過教育且有所貢獻的公民。然而,現今大學已轉變成型塑意識形態的工廠,大規模生產出受害者,這些人一口咬定自己受到迫害,到處去找迫害他們的人,指責並懲罰對方。而且,他們認為,除非每個人都用某種方式向他們俯首認罪,不然壓制者和迫害者揚言會繼續壯大下去。大家可要警惕了。——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著有《生存的12條法則》(12 Rules for Life)
大學聲稱自己是釐清事實、講邏輯和拿證據的論壇,藉此來合理化其特權地位。然而,實際上明顯的錯誤、不合邏輯的推論和陳腔濫調,卻常常被他們拿來捍衛那些會影響數百萬人的政策。你可能不會相信希瑟.麥克.唐納所說的每一個論點,但她銳利的文字和對無稽之談的反擊,迫使大學要實踐該有的基本理念。——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的校級榮譽心理學教授,著有《再啟蒙的年代》(Enlightenment Now)
還有其他人跟希瑟.麥克.唐納一樣也指控學術界踐踏了通識教育,但沒有人做到她在本書中那樣,詳實地一一記錄這種被破壞的情況,並用大量實例和數據來證明大學竭力想遮掩的實情。她是怎麼辦到,我們無從得知,但未來我在撰寫任何討論這類主題的文章時,會以本書為我主要的參考資料。——查爾斯.默里(Charles Murray),美國企業研究院榮譽學者
自艾倫.布魯姆(Alan Bloom)寫了《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The Clos of the American Mind)一書後,就沒有其他書能如此徹底地揭露事實,現代自由主義運用「多元化」這種強辯的說詞,扼殺了美國的機構,特別是殘害了大學。麥克.唐納揭開當今機構真正的運作原則:主張伸張社會正義,不顧西方文化精華的衰敗,而這樣的文化菁華卻一直(並將繼續)幫助到前述那些不屑西方文化的受害者。本書討論到,在太多的不安全感滲入偉大的文明之時會發生什麼情況。——謝爾比.斯蒂爾(Shelby Steele),著有《白人的愧疚感》(White Guilt: How Blacks and Whites Together Destroyed the Promise of the Civil Rights Era)和《膚色之外的內在特色》(The Content of Our Character: A New Vision of Race In America)
希瑟.麥克.唐納是少數幾位罕見的作家,可以一語道破許多對當代議題冠冕堂皇的言論,並揭露其他人所要隱瞞的實況。她的文章帶來啟示,她的書能增長見識。這兩年來,我讀她的文章和書,從未失望過。——經濟學家湯瑪斯.索維爾(Thomas Sowell)
本書令人深思……麥克.唐納合理地指出,大學的基本目的是傳播知識,擴大我們對人類經驗的視野,現今卻因為專注於身分認同的意識形態,而使原本的大學目的不復存在。——「華盛頓觀察家」網站
麥克.唐納機智敏銳,有如一部活生生的百科全書,她不會犯愚蠢的毛病。本書針對主導美國高等教育系統的自由主義理論家,公開揭穿他們背後的算盤。—討論高等教育的美國保守新聞網站
在拆穿自由派學界的重要概念方面,本書有令人欽佩的表現。如果有人能夠這樣義無反顧地去做這種事,那就是希瑟.麥克.唐納了。——《國家評論》雜誌
在挑戰所謂政治正確的謬論方面,麥克.唐納是最堅持、最成功和最勇敢的人。—美國實驗中心
本書應該敲響美國人心中的警鐘,因為當前的情況對國家造成嚴重的損害,而百姓卻幾乎一無所知。——詹姆斯.G.馬丁學術更新中心(James G. Martin Center for Academic Renewal)
麥克.唐納指控高等教育敗壞年輕人的思想,並危及西方文化,她的努力毫不遜於小威廉.F.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洛杉磯書評》(The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若你跟我一樣,與作者意見大部分相左,這就是一個閱讀本書的理由。本書對各種「多元倡議」提出的強勁質疑,保守派不能錯過,而自由派則不能迴避。——朱家安,作家、哲學雞蛋糕腦闆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