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唯物辯證與哲學考掘學的方法論,
從毛澤東著名的「一分為二」論點切入,
檢視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複雜脈絡。
國家內憂外患的解套之書。 「不關心政治,就等著被糟糕的人統治。」―柏拉圖 當代最具權威性作家, 套用個人創傷的心理療程, 拆解七國如何挺過三大類危局, 借鏡歷史,在動盪中找到曙光。
《易經》看似複雜,其實只教我們一件事: 面對人生無可避免的起伏變化,如何從自己身上找到力量? 一本幫助我們化解內在偏執,轉念面對外在挑戰的《易經》使用手冊
◎流亡三十年得數十萬言,蘇曉康叩問世道於星雲無語之時! ◎晚清有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細描官場黑暗、人性醜惡,今有蘇曉康《鬼推磨》記錄1989-2019魔幻三十年--更無法無天、怪誕荒謬的世界政局與社會亂象。 ◎破解中國經濟崛起的「全球化」背景,西方民主體制包裹的利己內核如何戰略...
膚色、性別、族群、性向、宗教、反移民等日益激化的衝突, 已然成為現今世界的一種症狀,並嚴重威脅到了民主與自由! 追溯民粹主義病灶,提供治療當代政治困境的解方
蔡璧名新作──《形如莊子、心如莊子、大情學莊子:從生手到專家之路》 依循傳統中國哲學特重修習、實踐之特色,承繼學界既有「工夫論」研究, 進而正視認識理論與完成任務間的巨大差異,採「專家與生手」研究進路試圖突破「論」的樊籬, 尋求將《莊子》的理想身體感在日常生活中體現、落實的可能。
《一分為二:現代中國政治思想的哲學考掘學》梳理從黑格爾、馬克思、列寧到毛澤東的「一分為二」的論述轉型,並以楊獻珍「一分為二」哲學事件,說明冷戰時期多重決定的時代脈絡以及複雜的對抗性結構,從而分析思想革命轉化為思想鬥爭的絕對化過程。
1970年代儒法鬥爭事件是思想分歧「一分為二」的典型範例。劉紀蕙以此事件作為哲學考掘學的標記與索引,討論中國思想史中幾次儒教復興背後的政治經濟因素,以及貫穿中國歷史的「規範性治理範式」與「解放性批判政治」的對立模式。
同時繞道西方,說明當代漢學家如朱利安與畢來德等人為何無法掌握法家與道家最為激進的批判政治力量。相反的,1968年前後受到毛澤東「一分為二」啟發的當代思想家,包括阿圖塞、洪席耶、巴里巴爾以及巴迪烏等人,卻以唯物辯證的方法論,持續回應當前社會的難題。
最後,本書重返中國政治思想,以晚清章太炎的政治理念,作為對於當代仍有啟發意義的「解放性批判政治」代表。
作者簡介
作者:劉紀蕙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台灣聯合大學系統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總主任。
著有《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症狀式閱讀》,《文學與藝術八論》,《文學與電影:影像‧真實‧文化批評》。
譯有《拉岡精神分析辭彙》(Dylan Evans, An Introductory Dictionary of Lacanian Psychoanalysis)(劉紀蕙、廖朝陽、黃宗慧、龔卓軍合譯),《歧義:政治與哲學》(Jacques Ranciere, La Mesentente: Politique et philosophie)(劉紀蕙、林淑芬、薛熙平、陳克倫合譯)。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