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師必看!
疫情的到來如何改變工業設計?Can Design Make It Better? ——設計趨勢家兼《賞物誌》編輯長甄健恆將透過 30 件「前綫級工業設計品」和 6 位業界資深與工業新星專訪,為你揭曉……
耗時三年、多方調查 首部臺灣女性連續殺人犯的罪案書寫 卓越新聞獎得主胡慕情獄中多次採訪死刑犯林于如 取得親筆自傳 試圖探討悲劇成因、判決過程與真相 「我恨不得一聲槍響,讓我脫離苦海,但是為什麼,我是驚世媳婦?」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擲地之作★ ★亞馬遜Kindle 優秀非小說讀物★ 食利的資本主義、充斥菁英與職業政客的民主主義 在21世紀搖搖欲墜 敲響了民主資本主義的警世鐘!
假帳號留言、帶風向、餵養仇恨言論、惡意檢舉、違反社群守則…… 如今的臉書,還有理性公共討論的空間嗎? 勒令停業撤照、醜化抹黑、人身限制、訴訟騷擾、國家機器監控…… 在獨裁政府打壓下,新聞記者該如何突圍? 祖克伯臉書 杜特蒂政府 = 獨裁者共犯結構 堅守底線 追求真相 打擊假新聞暴力 「對權...
一部財富與富人們隱密棲地的實地踏查報告 都會中財閥勢力與富豪特權的暗黑民族誌 洪敬舒 | 臺灣勞工陣線協會研究部主任 黃克先 |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危殆生活》作者 盧郁佳 | 作家 丹尼.道靈(Danny Dorling) | 《大減速》(Slowdown)作者 ——推薦
毒從海上來,銷往何處去? 那時的「福爾摩沙」怎就成為今日的「有毒之地」? 吸不完的毒,戒不掉的嗨:一座遺世而獨立的島嶼,怎就上了癮?
「上野教授,您如何不對男人絕望?」 12回書信往返,24次真摯、銳利, 毫不保留的文字交鋒! 【誠品、博客來、金石堂、讀冊 當月選書四冠王!】 女性主義先驅上野千鶴子與新銳作家鈴木涼美,年齡相差四十歲,各自走過波瀾壯闊的人生。兩人以一年的時間互相通信,深刻討論情色資本、母女、戀愛...
★德國不敗長銷書,攻佔韓國百大暢銷榜近三年! ★讀者熱評:「比別人早一點讀到書中見解,就是天大的幸運!」 你是富一代、富二代,還是正努力往上攀爬的中產階級? 你期待孩子比你活得更自由、更有成就嗎? 了解創造財富與身分地位的「慣習」, 擴充知識、物質、社會、文化、語言、身體與心理七大...
《疼痛帝國》、《什麼都別說》作者在《紐約客》的精選文章 他是非虛構寫作的福爾摩斯 這個時代獲獎最多的記者之一 也是當代最佳的非虛構類作家 《紐約時報》暢銷書 《紐約客》、Goodreads年度最佳書籍
╒════════════════════╗ 我們永遠無法保證自己不會犯錯, 那,你會不會是下一個被出征的人? 一本社群時代的自我保護指南! ╚════════════════════╝
你是不是認為做錯事就該反省? 你是否常把「對不起」掛在嘴上? 身為家長的你,會教小孩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立場想一想嗎? ─── 如果「是」,請你一定要看完這本書! 許多常見的教養模式、被視為正確的價值觀, 其實把大人和孩子都逼向絕境。 {日本更生專家岡本茂樹十週年暢銷經典Ⅰ}
貧困的屍體 / 凍死的屍體 / 孤獨的屍體 / 衰老的屍體 / 自殺與被害的屍體 / 幸福的屍體 …… 生前不平等,死後也有階級差異。 無法以「病死」一言蔽之的遺體, 訴說著殘酷的階級問題。 ★ 大師兄(《你好,我是接體員》作者)專文作序 ★
──2020年Openbook好書獎入圍作《牆國誌》作者好評再出擊── ──《環球郵報》2021年度選書── ──《紐約客》2022年最佳書籍── 繼調查報導前作《牆國誌》,詹姆斯.格里菲斯再次集歷史、文化、教育、政策、國情於一書, 藉由深度跨國調查威爾斯語、夏威夷語與粵語三種受壓迫語言...
臺灣與世界許多地方,正走進低生育率的時代。過去生育經常被看做女性的責任,不生孩子或生不出孩子的女性,經常面對社會的譴責。但時至今日,我們必須正視,影響女性生或不生孩子的因素,既有個人抉擇,也是個人與時代、與環境互動的結果。這本書回顧這個抉擇被忽略的歷史,正視古今女性在生或不生路上的掙扎。這些既屬...
新創神話!?揭露3000億獨創醫療科技的超完美騙局 她被譽為女版賈伯斯、《富比世》全球最年輕的創業女富豪, 如何用「一滴血」顛覆血液檢測、翻轉醫療產業? 一項即將改變你我健康的醫療檢測新科技, 而它的技術來自──謊言!
「這世界的現實就是人人要尊嚴,但尊嚴呢,可不是人人要得起。」 這是北京城裡不可言說的低端禁忌,潛居地下室的底層勞動人口悲歌 毛澤東曾歌頌他們,現代中國的經濟奇蹟要歸功於他們 但是現在,他們卻面臨被「切除、清理、掃蕩」的命運 《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見證了這一切
【日本熱銷破50萬本!!】 兒童精神科醫師、少年院法務技官,揭露犯罪少年的真相── 從教育、司法、社會,乃至我們每個人, 如何一步步將需要協助的孩子推往地獄?
本書是在美國長久以來採用,並廣受歡迎的大學性教育教科書。特色是採取「正向看待」的觀點,尊重生理及心理真實,尊重各種經驗及文化,也尊重專業研究及調查,並從性教育擴及性別教育、情感教育,融合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與女性主義的觀點,並不斷逐年修訂。中譯本將是台灣市面上第一本全方...
在真相製造的時代,相逢在網路與社群媒體的我們, 究竟是更容易溝通、融合、化解歧見;還是彼此誤解、仇視,甚而分崩離析?
疫情外,前綫設計新發展
過去,談及工業設計,都不外聯想到家電、3C產品、或汽車等更爲複雜的機械與工程設置。但疫情的到來,頓時讓設計師們的視綫有所轉移:從打造面罩與 PPE,到呼吸器與隔離式醫院,工業設計確實在當初曾進入一個「瘋狂」的生產時期,以致需要如 Design Emergency 這樣的 IG 賬號來提醒業界:不要再打造無謂的設計來添亂——單單是丟棄口罩形成的垃圾處理所需,就已讓人不寒而慄。
慶幸的是,在人們對疫苗引頸期盼之際,醫療界中的其他發展並未靜止。相反,從各大設計獎的得獎之作可見,國際評審對於業界新產品與新科技的聚焦更為顯然。譬如:在德國紅點(Red Dot)設計獎揭曉名單中,醫療產品就在 74 件「至尊獎」(Best of the Best)中占了 8 件,而澳洲「優良設計獎」(Good Design Award)中也有「醫療和科學產品」類別的頒發——獲得「年度設計大獎」的 Nurochek (#12)也來自腦健康技術公司之作。在今年(2021)舉辦的深圳設計週中亦有「全球抗疫產品設計獎」的頒發。即便當中有些得獎設計並不與疫情直接有關,但卻彰顯出評審(乃至全球)對這類產品設計有了更大的意識和敏感度。
這些往往被業界忽略——或說僅在幕後做貢獻的——「前綫級」工業設計勢必將在未來擁有更崇高的地位。
當然,若非疫情大爆發,醫療界或許永遠將不會有「爆紅」的一天。但疫情必然會有消失的一天。因此,其未來的走向會不會就在有了疫苗後而面臨泡沫化破滅?在這次的設計師采訪單元中,我就借機會提出此問題。其中,愛爾蘭 Design Partners 工作室的合夥人之一 Brian Stephens 就預計:遠程醫療(tele-medicine),特別是用於診斷的技術將會有著長期的改變。「這也將為許多醫療機構帶來更好的創新、效率以及結果。」他說。
那些當初興致勃勃地投入如呼吸器制造的設計師,如今大多已「退燒」。但顯然的是,真正對人類福祉有所正面影響的工業設計是連疫情也阻止不了的事——從讓人們擁有更美好的 ZOOM 體驗的燈具,到讓老年人在疫情期間能更有自主生活的遙控等——這絕對是讓人大感欣慰的新常態,也是創造出更好、更永續世界的「好」設計。
【醫療設備 X 穿戴檢測 X 居家保健 三大章】
● 除了面罩呼吸器,醫療界有什麽新研發?
● 當宅家成了新正常,遠程醫療如何對應?
● 個人保健與社會設計如何成未來新藍海?
● 超淺白介紹,細節大剌剌放送!
【6位工業設計資深大師與新星專訪】
● Gus Desbarats & Tan Tran - Alloy 設計工作室創辦人 Gus 與英國電信(BT)合作長達 28 年的經驗。其秘訣,就是能「與工程師的無間合作來創造雙贏」。采訪焦點自然落在這工業設計學校沒教的事。現任工作室總監 Tan 則談論了疫情期間所提出的新燈具概念,以及業界受疫情的影響和對應。
● Fred Bould - 英國 Bould Design 工作室創辦人,以打造 Nest、GoPro、Roku 這三家「獨角獸」品牌而聞名,總是能確保成品擁有精致美學。且支持最高的用戶體驗。
● Wolfgang Wagner - 德國 Design3 工業設計公司合夥人之一,將娓娓道來其工作室的前傳與歷史,竟難以置信地與業界翹楚 IDEO 有關。這亦是該公司能在國際獎項屢屢常勝的原因。
● Brian Stephens - 愛爾蘭也產工業設計?你有所不知的事,將由 Design Partners 設計工作室的合夥人之一為我們揭曉。其工作室雖然坐落在都柏林以南 20 公里外的布瑞(Bray)但卻是一個「擁有世界上最好的原型設計設施之一」的設計工坊。
● Pierre Garner & Frédéric Lintz - 法國Eliumstudio 或許是工業設計業內擁有最有趣的創立過程與成員。這個擁有師生、父女、老少、同儕關系的設計工作室,究竟是如何以「輕盈」的設計手法來尋找最純粹表達,好讓產品回歸本質的呢?
● Jo Barnard - 作爲全球業界罕見的女性工業設計師,創辦英國 Morrama 設計工作室的她就在事業的一開始將一把「男性專用」的剃刀設計得前所未見,並以 300% 超越了眾籌目標。這讓業界「刮」目相看的設計師究竟得跨越多少障礙?
目錄列表
Chapter 1: Medical Care & Equipments
1. SureflO2 Flow Indicator Oxygen Mask (Matthew Matusik / Paul Smith)
2. CleanAIR® UniMask by Radek Malina (MALINA)
3. D-Cap / Double Cap by Designnobis (Disposet Medical Products)
4. SOMATOM On.site (Siemens Healthcare)
5. InFloat™ (InSphero)
6. AICON by Design3 (Aesculap)
7. Ion Endoluminal System (Intuitive)
8. Clinical Design Urine Testing System (Clinical Design Technologies)
9. D'z IMAGE - DERMOCAMERA DZ-D100, DERMOSCOPE DZ-S50 - (Casio Computer)
10. FUJIFILM LTO Ultrium 8 Data Cartridge by Samito Nakamura (FUJIFILM)
Chapter 2: Tele-medicine & Wearables
11. ellume.lab by Formzoo Design (Ellume Health)
12. Nurochek System by 4DESIGN & Electronics by LX Group (Headsafe)
13. Abilitymade by Design + Industry (AbilityMade)
14. Seer Sense (Seer Medical)
15. Spirohome (İnofabSağlık Teknolojileri)
16. WheezeScan (Omron Healthcare)
17. LIFELOOP ECG Monitor Cane (Lenovo)
18. Absorbance 96 (Byonoy)
19. Bento Lab (Bento Bioworks)
Chapter 3: Social & Personal Assist
20. Scewo Bro (ScewoAG)
21. Revolve Air by Andrea Mocellin
22. Adapt Air by Nils Stelter & Helmut Wild (AmoenaMedizin-Orthopädie-Technik)
23. BrainRobotics by Shenzhen Mental Flow Technology (BrainCo)
24. Apex Rides by Morrama (Apex Rides)
25. Adapt Cable Trainer by Cobalt Design (AdaptFit)
26. Forme Life by Yves Béhar
27. CLMBR by Cactus
28. G3PRO by MINIMAL Inc. Design (Theragun)
29. UD-ESCAPE by Noriaki Kido & TetsuyaFujitani (NAKA CORPORATION)
30. WOTA BOX (WOTA CORP.)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