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透過分析「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這兩項看似斷裂、無關,卻又具承繼性、共通性的政策,探討其在原住民族居住區域所建構的統治、行政體制及政策施行內容;同時釐清及佐證由現代國家主導之下,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地方化」與「單純化」這複合危機的開展情況和結果。
一場軍事行動,如何萌發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大夢? 1874年,日本以琉球人在南臺灣遇害為由宣稱懲凶,派軍攻打臺灣,稱之「臺灣出兵」,是明治維新以來首次對外用兵。要解釋此事件的前因與後果,必須將其置於西方帝國主義、日本的革命性改變,和十九世紀後半葉中國在東亞的外交支配地位等脈絡,才能全盤理解。
「拉流斗霸」(Llyung Topa)是大豹溪流域的泰雅語音,新店三峽的大豹溪流域,過去曾經是泰雅族大豹社聚居地,在理蕃政策下,日本統治者藉由「隘勇線」與現代化的戰爭技術,切割、殲滅山林裡的大豹社。 藝術家高俊宏從2016年到2020年,五年來超過兩百次上山搜尋隘勇線的過程中,他帶著筆記本、G...
《橫斷記》書名取自日本總督府官員寫於1914年日軍征討臺灣東部原住民的《臺灣中央山脈橫斷記》,該著作以影像寫真記錄這場「太魯閣戰役」,日本帝國如何「收服」原住民,同時也呈現當時的山林場景及山地部落的樣貌。因此,本書書名帶有對帝國主義的反諷與自我警惕之意,也是作者在書中的行動──橫越「大豹」、「眠腦」...
我們的青春像烈火樣的鮮紅 燃燒在戰鬥的原野 我們的青春像海燕樣的英勇 飛躍在暴風雨的天空 原野是長遍了荊棘 讓我們燃燒得更鮮紅 天空是布滿了黑暗 讓我們飛躍更英勇 我們要在荊棘中燒出一條大路 我們要在黑暗中 向著黎明猛衝 ──〈青春戰鬥曲〉
現代人多感慨醫德淪喪,卻鮮少有人知道,在台灣曾經有一群年輕秀異的醫師,以他們的生命和自由為代價,追求人民的福祉與國家美好的未來。但那一代熱血的台灣俊秀,卻在五○年代的政治肅清中家破人亡,這一段狂飆的歷史也在白色恐怖的陰影和富裕生活的饜足心態下,長埋地下,隨時光漸漸湮滅。
公視年度時代生活劇《茶金》的靈感原型! 一本充滿恩怨情仇的茶商家族回憶錄, 一部記錄真人實事的臺灣地方發展史!
「台灣史料評析講座」自一九九一年十二月至一九九四年六月,共舉辦二十六回。前十三回,除了陳芳明「二二八史料評析」(1991年12月)之外,彙集成冊,由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出版(1993年12月)。
戰爭結束前, 大多數臺灣人不曾聽聞「開羅宣言」, 根本不知道戰爭結束後的處境。 那麼,在得知日本戰敗的那一瞬間, 臺灣人在想什麼? 回歸祖國的歡喜? 對殘留日軍的恐懼? 還是當時的臺灣有第三條路可以選?
本書藉由戰前臺北州的事例,從文獻資料、田野調查與口述訪談為基礎,闡明青年團做為殖民地政策的產生、展開以及告終,觀察臺灣人地方領導階層所扮演之角色,同時探討個人行動、團體制度及地域狀態在1910年代到1945年之間,在青年團政策實施的影響下產生何種質變。
當時的日籍地主,在臺灣農村社會內造成嚴重不平等,使務農者處於極弱勢地位。 沒有現代機械化器具,農民日出即到田裡幹活,通常直到日落才休息。 只要來場嚴重天災或歉收,農民就得吃番薯配乾鹹豆、喝螺肉湯度日。
他們的魂魄即是歷史的見證 籠罩著台灣五〇年代的白色大霧,斷送了多少美好的青春與前程? 四名對祖國懷抱希望與熱忱的青年,從盼望到失望,進而實踐改造。 最終無一倖免,在那肅殺的年代,為了理想而撲火燃燒自己的肉身。
從「蕃地」到「山地」,原住民族社會如何被國家機器收編為「地方」?
戰前日本政權的「蕃地」統治和戰後國民黨政權的「山地」行政,是為推動地方化而設的過渡性體制;兩者均以「國民形塑」為基礎,將原住民族居住區域收編及整合至一元式統治、行政體系底層為目標,而設計各種制度實施政策。但過程中卻把政治上的不平等關係帶進原住民族居住區域裡,並剝奪原住民族文化自律性生產的安定性,使其深陷低劣處境。
本書透過分析「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這兩項看似斷裂、無關,卻又具承繼性、共通性的政策,探討其在原住民族居住區域所建構的統治、行政體制及政策施行內容;同時釐清及佐證由現代國家主導之下,臺灣原住民族社會「地方化」與「單純化」這複合危機的開展情況和結果。
名家推薦:
伊萬‧納威(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
林修澈(政治大學名譽教授)
胡台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若林正丈(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経済学術院教授)
浦忠成(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暨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教授)
詹素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